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海蝕洞的結果 展開

海蝕洞

海蝕洞

海蝕洞是海水不斷衝擊山丘,將岩石衝出一條小巷而形成的。香港地區的基岩島頗多,這麼多的基岩海島之中,不僅有良好的沙灘海港,也有許多的奇石怪岩,前者為泥沙堆積而成,後者則海浪長期沖蝕的結果。

內容簡介


海蝕洞
海蝕洞
吊鐘洞是港區著名的一個海蝕洞,它位於溶西洲之南的吊鐘洲南端。由此洞之名,便可推測其必像一口巨大遙吊鐘一般,親眼去觀賞,方覺十分逼真。其洞高約3米,深約16米,小船可以穿梭來往,接送旅遊者自鍾耳處進入洞內。洞內圓石成灘,可涉水登臨。菜的卵石大小不一,大者如碗,小者如卵,在波浪的長期沖磨下,表面十分光滑,遊人至此,拾上幾顆帶回家去,可作紀念。
橫洲角洞是另一處海蝕洞,位於瓮缸群島橫洲。橫洲角洞狀若半月形,洞高達20餘米,寬6米餘。洞口左邊還有一個小洞,洞之通道十分狹窄,僅容一小型橡皮舟通過。洞道雖狹小,浪流卻湍急,故橫洲角洞內的景色要比吊鐘洞險些。瓮缸群島另外還有兩洞,一曰沙塘口洞,一曰欖灣角洞。前者位於峭壁洲南端,高10餘米,洞旁有高約30多米的海崖陡壁,險峻異常。此洞十分狹窄,舟行其中,宛小巷行車,兩壁可觸。後者位於火石洲東南部的岬角處,其狀如關公青龍偃月刀橫卧地上,故又得名關刀洞。欖灣角洞高16米許,寬3米餘,洞頂岩石裂縫較多,令人望而生畏。此洞又面臨南海,外無屏障,以擋波浪,故洞內浪凶潮急,不易進入。
上述吊鐘洞、橫洲角洞、沙塘口油和欖灣角洞四個海蝕洞穴,景觀奇特,獨具風采,被譽為香港野外四大奇觀。除這四大奇洞之外,另外還有鶴岩洞、通心洞、天梯洞、水簾洞、飛鼠岩和大石門等多處海蝕洞景觀。
海蝕洞
海蝕洞
鶴岩洞位於坑口區的崎洲(青洲),洞口高深寬廣。由於海浪的沖蝕,一進鶴岩洞內,便是一個大廳,再深入20餘米,方是一條狹窄的通道。洞中有各種開頭奇特的礁石以良,乘小舟可緩緩進入觀賞,但一旦落潮時,則小舟擱淺無法前往。在其右邊又有一修長曲折的小岔道,自此繼續深入,洞口自然光亮漸漸彎弱,洞內變得黝黑起來。臨近洞底,又分兩岔道,洞內多卵石,此時需涉水俯身才能抵達洞底。
南果洲南部有兩個東西相通的海蝕洞,一名為通心洞,一曰天梯洞。兩洞均是由西向東延伸。通心洞是南果洲的一個最大的海蝕洞穴,洞高近10餘米,上窄而下寬,呈三角狀。天梯洞高約13米,西邊入口處地勢較高,向東進洞后便漸漸傾斜,至東邊洞已瀕臨水面。
水簾洞飛鼠岩是香港地區東部眾多洞穴中最出色的一個海蝕洞穴。它位於清水灣半島的大環頭,是一個長度達60多米的大洞穴。因洞口常年滴水,尤當雨後,則洞前水簾懸掛,堪與連雲港花果山的水簾洞媲美。洞口時常有蝙蝠(飛鼠)飛進飛出,故得其名。水簾洞之前有暗礁,小舟抵此,遊人登陸而進洞內。逐級而上,妙趣漸生,再望洞口,景色尤美。當潮水退去,右邊還有一洞,高不過1米許,深則達十幾米,自內向外望去,太陽光從外面投射進來,使得逆光下的洞人景色,彎得更加奇形堅狀,妙不可言。
另外,香港地區的奇石怪岩也頗多見。在平洲,由於發育微細紋理的頁岩,深淺顏色相間,在浪花的雕蝕下,會形成各種奇異的形態。如平洲洲尾的“斷頭崖”,宛若兩道層層重疊而成的城牆,矗立在系中;“更樓石”更是奇異,它宛若兩座頁岩疊成的高台,像古代的鐘樓一般,蔚為壯觀。此外,在北果洲也有許多千姿百態的奇石。如“大炮石”,形若一門加農大炮懸在崖上,驚險萬狀。

地理位置


海蝕洞
海蝕洞
後者則是海浪長期沖蝕的結果。吊鐘洲山峰峭拔,狀如吊鐘,從海面崛起,因而得名。每逢潮退,滘西洲與吊鐘洲之間的海峽總因水太淺而致漁船和大舢舨無法駛過。海浪侵蝕島上流紋岩,形成海蝕洞的獨特景觀。
果洲群島位於香港東南部,清水灣對出海面上,由29個島嶼或石排組成,從高空向下望很像一盆生果浮在海上,因而得名。果洲群島缺乏屏障,大部分時間風浪很大,海岸浸蝕嚴重,形成奇特海岸地形。由於果洲群島在地理上相當偏遠,長期以來全島幾乎沒有人居住,但島上設有天后廟,供來往的漁民參拜。
果洲以獨特岩石奇觀吸引遊人,果洲的岩石屬於六角形的柱狀玄武岩,本來相當堅硬,但長年暴露在海洋,不斷遭受海蝕和風化,致岩石容易崩裂,其中以北果洲“銀瓶頸”的大斷崖最明顯,但景觀壯麗,甚至有人將之與愛爾蘭的巨人之路媲美。另外,旅遊行程多到北果洲觀岩及南果洲賞洞。所謂“北果攀岩”有四景,分別為月球崖、大炮石、地獄岩及魔鬼石。“南果賞洞”主要觀賞海蝕洞,當中包括海水穿島而過的心石拱門及三叉洞、迥流洞、天梯洞等。

最佳旅遊季


季節

海蝕洞最佳旅遊季節
每逢潮退,海浪侵蝕島上流紋岩,形成海蝕洞的獨特景觀。此時是最佳旅遊季節。

交通

海蝕洞交通
由於西貢區並無固定航班來往各島嶼,旅客須於西貢墟自行雇街渡前往,並須於出發前與船家議定航程。

有關事件


海蝕洞
海蝕洞
增城市新塘鎮群星村西側,有一個千年海蝕洞。據地理專家考證,這是目前廣東地區發現的最深的海蝕洞,是廣州地區滄海桑田巨變的重要物證。目前,新塘鎮政府正計劃把它規劃為旅遊勝地。
這個可稱為廣東地區最深的海蝕洞,位於新塘口岸碼頭附近的一座小山丘上,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是古代海陸變遷所形成的一座岩洞,故又稱為“古海遺蹤”。
據廣州市地理專家王一洲等多名專家考證,7000多萬年前,這裡還是古海,該洞是海底沉積凝成的巨石,不斷受海水沖刷,紅色砂岩和礫岩被沖蝕成洞巷。距今2000多年前,現在的東江三角洲一帶還是一個廣闊的海灣,隨著陸地漸升,海水退出,就留下現在的海蝕洞。現在,海水離新塘鎮已有60公里。
海蝕洞與新塘倚岩禪寺、天后宮相連,洞岩石呈赤褐色,石洞腳呈圓筒狀,洞高2.5米,長20米,下部較平,頂部裂開,呈“一線天”狀,故石洞又名“石巷”,洞和岩層走向基本一致,從東北向西南大海方向傾斜,在海蝕洞周圍還有多處海蝕崖遺跡。與海蝕洞相連的新塘倚岩禪內有大紅寶殿、天王殿、天后宮等。據寺廟的管理人員介紹,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是天后誕,都會吸引眾多香客。

穿越時空


電影《史前一萬年》是否引起了你對遠古時代的無限幻想?其實,在中山黃圃鎮,有一個地方也能讓你對遠古一探究竟。駕車從中山石岐出發,一路向北, 經過港口、阜沙,來到黃圃鎮石嶺山腳下。佔地2500畝的海蝕遺址將讓你享受一番“古、獨、奇、靈”的穿越時空的奇幻之旅。

千年風霜

古——海蝕地形歷千年風霜
海蝕洞
海蝕洞
黃圃是中山“四大古鎮”之一,以前是一個小島,海退之後,石嶺山由島嶼變成了今天的丘陵,而島嶼與海的接觸面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了今天的海蝕地貌。根據地質背景等研究,黃圃石嶺山海蝕地形主要形成於距今約7000—2000年的古珠江口海灣中島嶼時期,裸露的紫紅色山岩則形成於距今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
滄海桑田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印證,閉上眼睛,豎起耳朵,你彷彿能聽到遠古海浪陣陣的波濤聲,把你的思緒帶回到遠古的時空中。

鬼斧神工

獨——海蝕遺址鬼斧神工之作
石嶺山海蝕遺址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海蝕遺址,同時也是廣東數量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
海蝕遺址沿山邊分佈,往北一直延伸至珠三角的大奎海,在廣東省內實屬罕見。海岸向海一邊的斷崖形成了海蝕崖,海蝕崖前面相對平坦的石灘,稱之為海蝕平台,海蝕洞是在長時間的破壞性海浪的衝擊下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蝕洞、陡峭的海蝕崖、寬闊的海蝕平台、崖壁上懸空的蔥翠樹木……這一切都讓你驚嘆千萬年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玉泉洞仙廟

靈——玉泉洞仙廟靈氣而神秘
海蝕洞
海蝕洞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玉泉洞仙廟為石嶺山海蝕遺址帶來了靈氣。玉泉洞仙廟,又稱呂祖先師廟,建在海蝕遺址最大的海蝕洞中,高5米多,深8米,寬15米。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雲遊至此,在此岩洞住過,為村民指點迷津,後來村民就在此洞中供奉呂洞賓像。岩洞上刻著“玉泉洞”三字,有意思的是洞內南北兩門各有一副對聯,字體奇怪,難以讀懂,只有當地的長者能讀懂和解析,更添神秘氣息。
1984年重修后,因修建了一個7平方米的半月池,從池壁中引出一股水清如玉清泉,故稱玉泉洞。2002年擴建時又建有三拱牌坊。平時有很多人來此廟參拜,祈求賜福,村民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十都會舉行熱鬧隆重的廟會。整個廟宇,氣氛肅穆寧靜,不失為一個追尋仙人蹤跡、修身悟道、祈禱福運的一個好地方。
如今,黃圃鎮鎮政府擬引資5億元,開發海蝕遺址。屆時,海蝕遺址將以一個更具吸引力、更加豐富多彩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

奇石奇崖

奇——奇石、奇崖漸欲迷人眼
石嶺山海蝕遺址的石頭和洞口千奇百怪,有姻緣石、情侶石、八仙石、釣魚台、好運洞、天狗岩、群仙會、仙鼻石、滴水岩等等。好運洞據說是哮天犬鑽過的洞,滴水岩因清代一書生喝過岩石中滴出來的水而得名,過去,滴水岩終年可看到從岩中流出的涓涓岩水,後來因水源被破壞,現在只能在春夏雨季的時候才能看到這一奇景。仙鼻石的外型極像一個大大的鼻子,相傳站在離地二十多米的仙鼻石下,往上扔銅錢,如能擊中石,合掌許願,就能願望成真。
名為“天涯海角”的海蝕崖,實為海蝕遺址的一絕景。崖面遠看平滑,近看卻發現呈現階梯狀,有心者甚至可以在崖面上找到蜂窩狀的小洞。而常年滿水、池水甘甜可口、清澈見底的浴日池是海蝕遺址的另一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