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胎記

臨床上最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

紅胎記是一種常在出生時存在的胎記,一般多呈暗紅、橘紅、暗紫色。它的發病率相當高,主要生長的部位為面、頸部最為多見。一般不會侵犯周圍的健康組織,多發生在皮膚表層且不突出皮膚,按壓時可退色。

紅胎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多屬於良性腫瘤,如果不治療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危險,紅胎記會有不斷生長的趨勢,一般早期治療是完全可以控制住,並且還會達到治癒的。

名詞釋義


紅胎記的發生主要取決於人體的基因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疾病,基因的變異起著主導的作用。基因的總稱是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甘酸序列,它是具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而且基因不僅僅是一個遺傳物質在上下代之間傳遞的基本單位,而且還可以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給下一代,也是功能上的一個獨立單位。

疾病病因


紅胎記是俗稱醫學上毛細血管瘤鮮紅斑痣。引起紅胎記的色素細胞是由於血清中的鋅、銅、鈣、鎂等微量元素及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嚴重缺乏,影響了色素合成的生化過程,導致色素細胞分泌色素異常增多,通過神經傳導致表皮而逐漸蔓延而形成的斑塊。但邊緣整齊的紅胎記,蔓延速度較慢。
紅胎記的發生取決於人體基因,以及基因的變異起主導作用,染色體是由核酸 和蛋白質組成,每個染色體含有一個脫氧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分子,每個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含有很多個基因,一個基因是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的一部分,常染體控制著除性遺傳特徵以外的全部遺傳特徵;現代遺傳學認為,基因是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甘酸序列的總稱,它是具有遺傳效應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基因不僅是一個遺傳物質在上下代之間傳遞的基本單位,而且通過複製把遺傳信息傳給下一代,也是功能上的一個獨立單位;人們都知道,人體共有22對常色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第22對染色體是常染色體中的最後一對,體積較小,但它與免疫系統、精神分裂等多種疾病遺傳相關。
自80年代以來,紅胎記等多種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近十幾年來至2006年初,江北的紅胎記發病率可達出生嬰兒的20%左右,東北三省以及內蒙紅胎記的發病率可達出生嬰兒的30%左右;其發病上升的主要因素取決於人們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的污染而導致人體的基因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目前,從農業種植、播種開始就使用大量農藥及化肥,直到收穫后,儲藏糧食的每一個環節,不都是用農藥噴殺蟲藥及存放的?其二是人們每天食用的蔬菜,哪種蔬菜沒有農藥殘留?其三從養殖的豬、雞、魚類等肉食蛋類中,又有幾個不使用生長激素、避孕藥等方法,來促進它儘快生長發育,來提高經濟效益的呢?其四東北三省是重工業省份,空氣的污染,在草原上空的有害顆粒,由於周而復始長期沉積是否污染了草原上的綠色植物?其五農作物在種植生長過程中使用的大量農藥及化肥,通過灌注、雨淋,它們又被衝到哪裡去了?等等各種原因而導致的有害物質,不就在人們的生活之中嗎?在優生優育的今天,你若準備懷孕,前三個月,就應該開始注意飲食習慣,盡量減少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蔬菜等有損於卵子、精子發育的有害食物,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效的避免人體基因的變異、胎記以及其它疾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紅胎記可隨著年齡增長而使紅癍顏色會加深、面積增大、表面可有結節或疣狀增生,紅胎記組織病理主要可表現為真皮層毛細血管異常擴張管壁薄弱,皮內組織部增生。紅胎記通常表現為淺紅或紫紅色的斑片,不突出皮膚,表面平整、壓之褪色外形不規則、多發生在面部、頸部、頭皮等處,也可在上下肢、前胸部或手背等身體其它部位。

疾病治療


臨床上採用光動力療法治療鮮紅斑痣。
1.治療原理
是將第二代的新型光敏劑(海姆泊芬)通過靜脈途徑注入體內,海姆泊芬經靜脈注射后立即在血液中形成濃度高峰,並被血管內皮細胞迅速吸收,而表皮層細胞吸收尚很少,因此光敏劑的分佈在血管內皮細胞與表皮層細胞間形成明顯的濃度差。此時給予穿透表淺、可被血管內皮細胞選擇性吸收的特定波長的光照射,使海姆泊芬產生單態氧等光毒物質,使富含海姆泊芬的患部擴張畸形的毛細血管網被選擇性破壞,而覆蓋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上的正常表皮層因不含海姆泊芬不受損傷,位於擴張畸形毛細血管網下的正常真皮深層組織則因激光穿透淺、難以達到有效激發量而得到保護。
2.治療效果
以往國內開發的光敏劑如YHpD(光卟啉)、HpD(血卟啉衍生物)均為多組分的混合物,組分複雜,難以實現穩定、規範的質量控制,且在體內排泄緩慢,使用后皮膚的光敏反應持續1至3個月,部分患者甚至長達6個月。這給治療后的護理和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海姆泊芬(HMME,血卟啉單甲醚)在體內分佈迅速,清除較快,不易蓄積,從而克服了光動力療法的主要副作用——正常組織的持久性光毒反應,患者只需避光數天即可。復美達光動力是國際公認治療鮮紅斑痣療效最先進的辦法。極大的方便了臨床治療,進一步完善了光動力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