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鏈華游蛇

赤鏈華游蛇

赤鏈華游蛇(學名:Sinonatrix annularis)為游蛇科華游蛇屬的無毒蛇,廣泛分佈於中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等地,為中國特有種。常見於華東、華南地區稻田、池塘、溪流等水域及其附近。垂直分佈海拔範圍為100至1000米以下。該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寧波。該種通身具多數環紋,腹面環紋間呈橘紅或橙黃色,鼻間鱗前端極窄,鼻孔位於近背側,通常僅1枚上唇鱗入眶。

生活習性


赤鏈華游蛇
赤鏈華游蛇
生活于于沿海低地及內地的平原、丘陵及山區,常見於稻田、
池塘、溪流等水域及其附近。白天活動(台灣研究者報告稱本種為夜行性蛇類)。常在水中,受驚潛入水底;捕食時多從獵物後部攝入(安徽)。以魚(泥鰍、鱔魚)、蛙類及蝌蚪為食。

生長繁殖


卵胎生,懷卵數4~28枚,9月末到10月產仔蛇,初生仔蛇全長140~210mm,重1.6~4.9g,第7~10天開始首次蛻皮。霜降前後進入冬眠,冬眠期間多在田埂、塘地濕潤泥土或洞穴中度過。生活于山區、平原的田野、池沼、水田、溪溝附近,亦見於污泥中,常在水中活動,受驚時潛入水底。食鱔魚、泥鰍,亦食蛙、蝌蚪等。卵胎生,9~10月產仔,每次產4~13條。

毒性討論


通常被認為是無毒蛇(non-venomous)。
對於“無毒”(non-venomous)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它用來指那些不含毒液(傳統的對“毒液”此詞的綜合定義為:被一種特殊器官所傳輸的,一種特殊腺體產生的複雜的物質,一定劑量會對有機體產生危害,被用於制服、消化獵物或防衛)的蛇,也用來指那些生產可能包含蛇毒中常見毒素的口腔分泌物,但並沒有在其生存中扮演任何角色的蛇。因此,“無毒”(non-venomous)的種類完全可能從醫學角度上嚴重影響被咬者,而它們的口腔產物,分泌物,達氏腺分泌物等,不能在一個不同的術語系統中被認為是“無害的”(harmless)。這意味著,以生物學角度嚴格意義來說,“毒液”(venom)不能被解讀為在醫學上是必然危險的,而“有毒的(toxic)口腔分泌物”或“達氏腺分泌物”,同理地應不被解釋為是無害的。
但是,不同於名字上易與其混淆的赤鏈蛇(Lycodon rufozonatus),從未有人被赤鏈華游蛇咬傷后出現較嚴重不良反應的記錄。
赤鏈華游蛇
赤鏈華游蛇

基本介紹


赤鏈華游蛇,又稱水赤鏈游蛇。赤鏈華游蛇游蛇科 游蛇亞科
學名 Sinonatrixannularis
體形特徵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又稱火赤鏈。分佈於中國各省區(除寧夏及青藏高原外)的無毒蛇。全長約1米,體背黑褐色。因具有60條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棱。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 7枚上唇鱗。赤鏈蛇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區,常見於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時進入住宅內。常捲曲成團,伏於草堆下。多在傍晚活動。以魚、蛙、蟾蜍、蜥蜴、蛇、鳥等為食。
全長600mm左右。通身具多數黑色環紋,腹面為橘紅色或橙黃色。體背灰褐色,體側有2行鱗片寬的5行鱗片高的黑色橫斑,間隔2-3個鱗片,並向下延伸到腹部中間,成交錯排列,腹部黑斑間呈橙紅色。

形態特徵

中小型蛇類,全長493~681毫米,最長可達1060毫米。頭卵圓形,吻鈍圓:頭頸區分明顯,體粗壯渾圓。上唇鱗9(4—1—4)枚或8(3—1—4)枚,頰鱗1枚:眶前鱗1枚,眶后鱗3枚:顳鱗2(3)枚+3(2)枚。背鱗19—19—17行,除最外1行外均起棱:腹鱗135~169枚,肛鱗2枚,尾下鱗39~78對。背麵灰褐色、暗褐色、藕灰色、黑褐色或暗綠色,自頸至尾有黑色橫斑,除少數橫斑通環蛇體外,其餘均延至腹中線交錯排列;腹面為鮮艷的橙紅色或粉紅色。上唇黃白色,鱗縫黑色。

習性


赤鏈華游蛇為半水生性蛇類,無毒。為中國特產蛇。常見於河內、水
田、池塘及其附近。

分佈地區


分佈於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

人工飼養


赤鏈華游蛇對溫度、濕度、環境等養殖條件適應能力比較強,容易飼養管理,適宜於初次養蛇者飼養。但此蛇食慾比較旺盛,每隔6~8天便要攝食1次。1條重500克的赤鏈蛇,每次可食小青蛙或小蟾蜍2~3隻,多者可達5隻。
在飼養過程中,不要老用一種飼料飼餵,要經常調換品種,如用老鼠、魚、泥鰍、水蛇、蟾蜍、小雞等不斷輪換。為了貯備食物方便,可以馴誘蛇吃死泥鰍。所謂死泥鰍,不是病死的或不新鮮的死泥鰍,而是把活泥鰍放在開水中燙死的新鮮泥鰍。在馴誘吃死泥鰍之前,應暫停投喂其他食物。
赤鏈蛇也很喜歡吃小雞,孵雞場淘汰的雛雞也是一種上好的食料。
有食蛇的習性,因此,每個飼養箱中只養1~2條,不宜多條混養,大蛇和小蛇、親蛇和仔蛇都不宜養在一起。
吞食食物之後喜歡靜卧,此時不要去驚擾它,如果受到驚擾,它很可能會把吃進的食物吐出來。
如果要喂蛋,那就不要弄熟,弄一隻雞蛋放在那,它自己會吃的。
初生的仔蛇不吃食,因其腹中的卵黃可維持6~7天。隨著卵黃等體內積蓄的營養素耗盡,經過8~12天第1次蛻皮后蛇開始進食,此時活動能力逐漸加強,開始投喂小昆蟲的幼蟲、小魚蝦及蝌蚪等活食,再經幾天之後喂一般成蛇的食物,不要每天都喂,隔3~5天喂1次就行。這以後,可投喂小青蛙、小鼠、鳥蛋、蜥蜴和其他活昆蟲。

保護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