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證明的結果 展開

證明

江蘇衛視電視節目

3月1日江蘇衛視一檔名為《證明》的全新節目即將上演,節目將讓在熱點事件中有信任危機的當事人走近“證明’演播廳,尋求事件的真相。節目研發的初衷就是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促進社會和諧,只不過在化解的過程中節目引入了機器證明的全新模式。

節目簡介


江蘇衛視《證明》節目
江蘇衛視《證明》節目
2009年3月末,江蘇衛視一檔名為《證明》的全新節目上演。這檔《證明》定位為故事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中加入了機器come(康姆),一台心理測試儀,它成為節目中證明事件真相的一種方式。觀看過節目的觀眾們紛紛表示,從來沒見過這種節目樣式,眼前為之一亮:原來“機器”也能加入節目,甚至比真人更“好看”。

形式特點


《證明》節目中出現的“信任調查團”由5位不同職業、不同觀點、不同背景的人組成,已製作的節目中,團員包括註冊會計師、律師、網友、記者、心理醫生、教師、工人等,每期成員並不固定,會根據節目內容調整。因為調查團成員並未在電視上露臉,加上之前的一些印象,觀眾在觀看時會把“信任調查團”給出的分數當做“純客觀結果”,這可以說是節目組最聰明的地方:既迴避了“測謊儀”,又達到了同樣的輔助判斷效果。
《證明》節目的現場有點像個法庭,正反雙方就像原、被告,會一點不留情面地爭執和進攻,給節目帶來了強烈的緊張感。從第一期湖南湘潭的“慈善乞丐”王少華被質疑假慈善、真贏利,到第二期“重度燒傷兒”陽陽的父親是否要牟取10餘萬的救助款,以及第三期節目圍繞“獵塔湖水怪是否造假”的爭辯,話題都選擇了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對觀眾來說,看著這些新聞人物在現場的憤怒、窘迫、緊張、語塞,有極強烈的真實感和懸念。
《證明》的節目形式是新穎的,它提供了一個觀點對立但可以自說自話的交鋒陣地。本來業內人士曾有疑慮,擔心圍繞關注度高的熱點新聞“對質公堂”會帶來製作上的難度,不過從節目預告中可以看到,家長里短的糾紛也即將出現在節目中,這為節目帶來了更多可操作性。

延播風波


2009年3月初,在《證明》節目即將播出前,國家廣電總局向各地下達了禁止在電視節目中使用“測謊儀”的通知。《證明》因此不得不延播整改。而僅過了一周,改版后的《證明》便開始登陸熒屏。

節目評價


《證明》節目形式的新穎受到很多觀眾的認可。
部分觀眾認為:“電視節目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多種形式的嘗試,其實歸根到底《證明》是談話類節目的延伸,但談話類那麼多,《證明》試圖改變傳統套路的努力非常值得肯定。”
至於主持人的表現,觀眾大都覺得嚴肅有餘,靈活不夠,他們認為:“孟非的評論很精準,很犀利,可是在《證明》里發現他不怎麼愛說話,只在節目最後評論幾句,我們覺得很不過癮。 ”

節目主持人


《證明》節目現場
《證明》節目現場
《證明》節目由南京著名的民生新聞、《非誠勿擾》[綜藝節目]主持人孟非擔任主持,他一貫以睿智、犀利的形象深入人心。在《證明》中,孟非一改以往口若懸河的形象,顯得相對沉默,這讓觀眾感覺有點不過癮。孟非認為,他扮演的只是一個“牽引人”的角色,必須要隱藏自己的觀點。不過,在許多觀眾的呼籲下,孟非的風格在後面幾期節目中稍有改變,在節目的尾部,他會用很短的時間說說自己的看法,“話語權”有所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