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絲燈
料絲燈
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記載:“料絲燈出於滇南,以金齒衛(今為雲南保山市)者勝也。用瑪瑙、紫石英諸葯搗為屑,煮腐如粉,然必(用)北方天花菜點之方凝,然後繅之為絲,織如絹狀。”在弘治年間,江蘇丹陽人從雲南把這種工藝帶到丹陽,加以改進,風行一時。明人姜紹書對此大為讚賞(見《韻石齋筆談》)。明人陳慧還寫有《詠料絲燈》詩。可見當年料絲燈風行一時。
60年前,北京廠甸、天津宮南北大街,都有賣料絲燈的。有人把這種燈叫作”米家燈”。實際有誤,米家燈特指料絲燈上畫有京郊勺園景色的;勺園為北京大學前身(燕園一部分),明萬曆進士米萬鍾私家園林。米家燈指畫不指燈,無勺園畫者不能叫“米家燈”。前人筆記,有從“料絲”推論為“縱橫交織如帛片”的,恐也有誤。因料絲冷卻成形后極脆弱,不堪曲折。
從前,京津所售料絲燈,燈片都是豎向密排,壓製成玻璃片狀的,不過長方如手掌大小,未見有大燈。
民國后的料絲燈,未見有彩繪者。而大都是在燈壁(料絲片)上粘貼剪下之膠印畫片,有人物花鳥等。由於物美價廉,當年極受兒童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