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門闕的結果 展開

門闕

門闕

門闕是塔樓狀建築,置於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關隘、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檐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闕、雙出闕與三出闕(僅天子可用三出),形體多帶有較大收分。闕檐有一、二、三層之別。

拼音:mén quē 簡單釋義:古代宮殿、官府、祠廟、陵墓前由雙闕組成的出入口

出處:《洛陽道》 用法:作名詞使用

簡介


門闕檐下多以斜撐或斗拱支承,又是重點裝飾所在。建闕的材料可用土、石、木材,實心的土闕和石闕不可登臨。有時在兩闕之間聯以短檐,以強調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獻中有關闕的記載頗多,如秦阿房宮即“表南山以為闕”,漢宮中有關長樂、未央、建章諸宮闕之敘述更是早已為人所盡知。另在畫像磚、畫像石、建築明器中的形象亦復不少。保存至今的漢代門闕實物均為墓闕,除少量在河南、山東外,大部分集中於四川,時代亦屬東漢。目前最為有名的是四川雅安的高頤墓闕。此闕建於東漢末年,形製為單檐雙出式。東、西兩闕相距13.6米,現東闕僅有母闕,西闕保存完好。西闕由十三層大小不一的石塊疊砌而成,母闕高6米、寬1.6米、厚0.9米,上浮刻車馬出行圖。子闕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表面均隱出倚柱及橫枋。二闕均以櫨斗、一斗三升斗拱及橫枋承闕頂。闕頂低平,隱出屋脊、瓦隴及圓瓦當。檐下刻有梭殺之飛椽,並有反映神怪故事及人間生活之浮雕。該闕闕體各部比例適當,建築結構構件寫實,多種內容的精美浮刻均居已知諸漢闕之首。

詞語解釋


門闕
門闕
古代宮殿、官府、祠廟、陵墓前由雙闕組成的出入口。
(1).《洛陽道》,唐,沈佺期:“九門開洛邑,雙闕對河橋。”
(2). 《易·說卦》:“為小石,為門闕。”高亨 註:“門之兩旁築台,其台謂之闕,亦謂之觀。艮為山。門闕高崇,似兩山對峙,故艮為門闕。”
(3). 《新唐書·馬周傳》:“臣伏見 大安宮 的宮城右,牆宇門闕方 紫極 為卑小。”
(4).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巉岩壁立,左右兩相對峙,儼如 巫峽 兩岸,形成天然門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