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毯式轟炸

地毯式轟炸

地毯式轟炸指像在地板上鋪地毯一樣地使用大量的無制導炸彈覆蓋轟炸某一地域,殺傷和摧毀該地域的人員、裝備當地毯式轟炸的目標為人口或工業聚集區時,意在達成打擊對方的士氣和戰爭潛力這一戰略目的。

總體概況


義大利軍事家杜黑在其20世紀20年代發表的書籍《制空權》中寫道,用空軍轟炸敵人的軍事、工業、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敵方屈服。這一理論在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首次被測試,納粹德國派出的禿鷹軍團對格爾尼卡進行了地毯式轟炸,這一轟炸被畢加索用藝術手法描繪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內戰中的埃爾馬蘇科戰役則可能是首次針對純軍事目標的地毯式轟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國多次使用轟炸機對敵方控制下的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同時,也在戰術層面上使用地毯式轟炸作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國北部進行的眼鏡蛇行動中,盟軍轟炸機對德國部隊進行了地毯式轟炸,一般來說,地毯式轟炸是通過眾多轟炸機的投彈來完成。但如果目標地域較小,使用單架載彈量較大的轟炸機如B-52戰略轟炸機,也能達到地毯式轟炸的效果。此外,大規模炮兵火力,尤其是多聯裝火箭炮的攻擊效果也與地毯式轟炸相似,如八二三炮戰時解放軍對金門的無差別炮擊,以及國軍對廈門使用大口徑火炮的報復炮擊。
針對城市的地毯式轟炸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可能被視為不道德的戰爭方式甚至被視作戰爭犯罪。更重要的是由於制導武器的發展,使地毯式轟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確打擊所代替;此外,由於戰略核武器的出現,只要一枚核彈就可以將中小型城市或軍事設施徹底夷平,遠比傳統地毯式轟炸來得有效率、更具威脅性且較不容易任務失敗,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使用轟炸方式,即每間隔離50米投下1枚炸彈,對目標區進行大面積盲目轟炸,像耕地一樣把目標區的整個土地翻個身,希望能一個不剩地將敵人全部消滅。但針對不同的地域目標轟炸密度(每平方公里的投彈數量)是不一樣的
海灣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軍雖然擁有指哪打哪的寶石路靈巧炸彈,有飛行百千米穿越牆洞擊中目標核心的斯拉姆導彈等一系列高科技、高性能武器,但仍然採用了B-52型轟炸機進行了普通炸彈的地毯式轟炸,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地毯式轟炸雖然採用較落後的武器,但作為一種戰術進攻方式卻有著獨特的功效。首先,地毯式轟炸可以大面積地殺傷對方。其次,持續不斷的爆炸聲對渙散敵人的軍心,威懾敵軍,更是一帖靈丹妙藥。再次,大量過時的炸彈如果堆在倉庫里,需要付出高額的保管費,倒不如扔到敵方的陣地上去。正因為如此,地毯式轟炸這種看似陳舊的戰術仍是現代戰爭中的一張王牌,只要有能力打這張牌,戰爭的雙方都會不惜一試的,

戰爭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毯式轟炸
被轟炸后的德累斯頓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軍對重慶進行了斷斷續續長達5年半的轟炸。造成了10,000人以上的傷亡和超過17,600幢房屋被毀。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主要由B-29轟炸機使用燃燒彈對日本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在9個月中將大多數城市摧毀,造成了超過58萬日本平民死亡。
納粹德國空軍曾在進攻波蘭和荷蘭的行動中進行地毯式轟炸,在不列顛空戰後期也曾對倫敦等城市進行轟炸而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部隊更注重以地毯式轟炸打擊德國的士氣。執行轟炸任務的機群一般排成V字形,在3到5秒內投下所有炸彈。這種方法非常有效,經常能摧毀整個城市或大片目標區域。裝備有自衛火力很強的B-17轟炸機之美國第8航空隊加入轟炸德國的行列后,無論晝夜都進行轟炸成為可能。例如在德累斯頓轟炸中英國轟炸機在晚間進行轟炸,而美國轟炸機在白天轟炸,幾乎整個市中心被夷為平地,同時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
二戰之後的地毯式轟炸
越南戰爭中,美軍曾對北越城市進行地毯式轟炸;後來在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的B-52機隊也發動了對伊拉克的地毯式空襲。
除了傳統空投炸彈外,空投集束炸彈也能對小規模區域實施地毯式轟炸,但也被認為是容易造成濫殺的不人道武器而被大部份國家限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