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

漢語詞語

風波是一個詞,漢語辭彙。拼音是fēng bō。比喻糾紛和亂子。

基本解釋


風浪。比喻糾紛和亂子
1.指風浪。
《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風波甚急,船不能行。”
2.指糾紛或患難。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詩:“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

引證詳解


1.風浪。
①《楚辭·九章·哀郢》:“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
②《孔子家語·困誓》:“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
③唐 元稹《江陵三夢》詩:“驚覺滿床月,風波江上聲。”
巴金《家》十九:“船在水面流著,安穩而自然,不曾激起一點風波。”參見“風浪”。
2.猶潮流,比喻變動的形勢。
①《後漢書·馮衍傳下》:“棄衡石而意量兮,隨風波而飛揚。”
②明 高攀龍《答袁節寰(袁可立)中丞》二:“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
③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則庶幾燭幽暗以天光,發國人之內曜,人各有己,不隨風波,而 中國亦以立。”
3.比喻動蕩不定或艱辛勞苦。
①《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成玄英疏:“夫水性雖澄,逢風波起,我心不定,類彼波瀾,故謂之風波之民也。”
②宋 曾鞏《謝中書舍人表》:“於風波流落之餘,以蒲柳衰殘之質,自循涯分,曷副恩榮。”
③ 洪深《趙閻王》第一幕:“雖只四十來歲的人,然而世上的風波經得多了,看來卻像五十齣外。”
④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先生道:‘青龍治世,財爻發動;若是妻問夫,行人在半途,金帛千箱有,風波一點無。青龍屬木,木旺於春,立春前後,已動身了。月盡月初,必然回家,更兼十分財采。’”
4.比喻糾紛或亂子。
①唐 鮑溶《行路難》詩:“入宮見妒君不察,莫入此地生風波。”
②明 高啟 《南山有鳥》詩:“南山有鳥北山羅,兩地一失驚風波。”
③《西湖佳話·梅嶼恨跡》:“妻子初容我娶,及至小青進門,便生許大風波,一罵就是三朝四夜,一打就到萬紫千紅,甚覺難堪。”
④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之餘》:“然而辮子還有一場小風波,那就是 張勳的‘復辟’。”
5.指
滇劇《牛皋扯旨》:“‘莫須有’三字罪名無分曉,可憐他父子被害在風波。”參見“風波亭”。

示例


1. 世路風波
2.惹出風波
3.風波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