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幽棲寺的結果 展開

幽棲寺

江蘇棲霞區幽棲寺

幽棲寺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與宏覺寺遙遙相對,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廟宇,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位置


幽棲寺
幽棲寺
位於南京祖堂山南麓。南朝劉宋年間(459年)建,上亦因辛而名,稱幽棲山,是牛首山的一個分支。唐代法師法融在此得道。法融乃佛教南宗第一祖師,后在此山人定,故將幽棲山改名為祖堂山。山上有芙蓉峰、天盤嶺、拱北峰、西鳳嶺、伏虎洞、息泉、飛來石等諸景。

歷史


沿天盤嶺西麓環繞而上,行不到1公里,便達幽棲寺。進門有一大殿,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所建。殿後有古樹一株,樹旁石窟乃法融禪師修道和入定的地方——祖師洞。
出洞沿西嶺而上是一片竹海,沿著小道可到西峰嶺。小徑4處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建的花岩寺,當年奪中有岩洞樓閣,如芙蓉閣、小星樣、歸雲亭、翠蔽房、澄江台、大觀堂、滴翠軒等,后都毀於兵火。
簡介

簡介


幽棲寺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與宏覺寺遙遙相對,始建於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廟宇,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祖堂山與牛首山似斷若連,層巒疊翠,主峰削如芙蓉,高矗雲霄。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參天,原名幽棲山。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即以山為名,稱幽棲寺。唐太宗貞觀(627-649年)年間,高僧法融禪師在此山北崖洞穴中修行,得禪宗四祖道信嫡傳心法,創立禪宗的一個支派“牛頭宗”,被稱為“南宗第一祖師”。幽棲寺為牛頭宗即“江表牛頭”的發祥地,亦被譽為南宗祖堂,由此改名祖堂寺。幽棲山亦隨之更名為祖堂山。晚唐光啟(885-888年)中,寺廢。
楊吳太和二年(930年)重建,改稱延壽院。幽棲寺地勢幽靜,竹海松濤,置身其中,令人塵慮頓消,幽思無限。南唐烈祖李異在政務倥傯之際,常來此山游賞,中主李瑕也多次來此禮懺拜佛,後主李煜更在此處大興土木,造寺千間。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間,恢復幽棲寺原名。
明代重建該寺,又稱祖堂寺。寺廟依山而建,規模宏大,自山腳至山門,為一冗長古道,林木參天。繁葉蔽日,殿閣僧舍,錯落有致。據《金陵梵剎志》記載:明代祖堂寺內主要殿堂有金剛殿、天王殿、佛殿、千佛殿、觀音殿、華嚴殿、水陸殿等。除觀音殿為三檻外,其餘各殿均為五楹;另有三層十五楹禪堂、二層十楹齋堂及五楹廚庫、茶寮各一座。寺院基址佔地240餘畝,田地山塘500餘畝。幽棲寺在明代還管轄著附近的幾座小剎。寺前並建有一座無梁殿及迴廊、渡橋等建築。
歷代文人雅士多喜前往祖堂山、幽棲寺、獻花岩等處,留下了不少詩篇。
殷邁<牛首山閱楞嚴夜坐>詩,記述了自己夜宿幽棲寺中,閱讀佛經的情景,並表達了對南京第一禪宗祖師法融大和尚的深切崇敬之情。詩云:
一軸楞嚴閱未終,四山風靜暮林空。
忽逢華屋身能入,自得神珠道不窮。
樹影欲迷雲度處,徑聲遙聽月明中。
共傳鹿鳥春深后,猶向煙蘿禮法融。
清代福建人余賓碩寫有《金陵覽勝詩》,其中一首《獻花岩》云:
嵯峨宮殿夕陽開,搖落西風萬壑哀。
鐘聲參差惟待月,松杉遠近忽聞雷。
山僧入定岩中坐,野鳥忘機掌上來。
欲倩丹青圖妙跡,寒雲終日滿亭台。
幽棲寺久已破敗,目前尚存遺址及祖師洞、銀錠橋、月牙池、水井等建築。另有明代銅鐘一口,現藏江寧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