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縣

山西省臨汾市轄縣

襄汾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臨汾市南部中段,汾河中下游,總面積1034平方千米。

襄汾建縣於秦代,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大的地黃藥材營銷基地、華北最大的三櫻椒種植基地,形成了堯京葡萄、官灘紅棗等一大批省級、國家級農業品牌。境內有燕村荷花溫泉景區、龍澍峪旅遊景區、東嶺滑雪場、雙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等風景名勝。

2019年,襄汾縣下轄7個鎮、6個鄉。2018年,襄汾縣常住人口46.149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21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5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0.398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8.2億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襄汾縣常住人口為425553人。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襄汾縣名始於1954年,是由原襄陵縣和汾城縣合併而成,因取兩縣名的首字,命名為襄汾縣。

建置沿革

襄陵縣
原襄陵縣為春秋時晉國大夫篔簹的封邑,晉襄公七年(前621年),晉襄公死後葬此,故稱此地為襄陵。
“襄陵”之名始見於戰國時期,《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
西漢始置襄陵縣,屬河東郡,當時治所在今汾河東岸趙曲。
新莽時改名為干昌縣。
東漢複名襄陵。
北魏神鹿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燾擒獲夏秦王赫連昌,即在今堯都區境置禽昌縣。
襄汾縣
襄汾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襄陵縣併入禽昌縣。
北周時期,禽昌縣治所移至襄陵故城。
隋大業二年(606年),複名襄陵縣。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於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
宋天聖元年(1023年),又移治於晉橋,即今襄陵鎮。
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為襄汾縣。
原汾城縣地最初為西周賈伯國,相傳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於賈,為賈伯。晉侯緡四年(前703年),在曲沃和翼相對立的晉國內戰中,賈伯還參加了周室卿士虢仲組織的五國聯軍,共同討伐曲沃武公,這便是《左傳》中記載的“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賈伯伐曲沃。”但是20多年後,曲沃武公反而消滅晉國公室,自己做了晉國國君,賈伯國大約就在這一時期被武公消滅。到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晉獻公娶於賈”,即迎娶賈伯之女賈君為夫人,說明這時賈國已不是姬姓國,而是異姓的封國了。晉襄公執政時期,還曾封狐射姑於賈,狐射姑字季,故史書中又稱他為賈季。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
西漢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絳縣和襄汾縣南部。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
襄汾縣
襄汾縣
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
唐貞觀七年(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鑒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此外安徽省還有唐代所置的太平縣、江蘇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縣,所以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的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
襄汾縣
1954年,襄陵縣與汾城縣合併后稱襄汾縣。同年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
襄汾縣
襄汾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襄汾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堯都區。介於東經111°06′—111°40′,北緯35°40′—36°03′之間,南北39.3千米,東西62.5千米,總面積1034平方千米。
襄汾縣
襄汾縣

地形地貌

襄汾縣地勢東西高而中間低。東有塔兒山,屬太行山脈,海拔1493米,是該縣最高峰;西靠呂梁山麓,中間汾河由北而南縱貫其中。東西山麓逐漸向汾河谷地傾斜,形成東西高、中間低的槽狀形態。河谷最低的永固鄉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兒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腳、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佔全縣總面積70%以上,基本屬於平川地區。汾河兩岸地形平坦,為臨汾盆地的組成部分,海拔500至600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是該縣主要糧棉產區。古有“金襄陵、銀太平”之稱。

氣候特徵

襄汾縣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

水系水文

汾河是襄汾縣唯一河流,境內流長四十多千米,河床寬處達千米。其它還有“七一”、“躍進”等乾渠。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襄汾縣水資源總量為1820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7463.5萬立方米,全縣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6。

礦藏資源

襄汾縣發現礦產16種,包括:煤、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雲岩、麥飯石、膨潤土、重晶石、花崗岩、地熱水、鐵、金、銀、銅、鉛、鋅,其中:煤、鐵、金、石膏、石灰岩5種儲量豐富,為主要礦產。查明礦產地20處,其中煤1處,石膏2處,金3處,銅2處,鐵11處,熔劑灰岩1處。

行政區劃


2019年,襄汾縣下轄7個鎮、6個鄉。襄汾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141023100000新城鎮
141023101000趙康鎮
141023102000汾城鎮
141023103000南賈鎮
141023104000古城鎮
141023105000襄陵鎮
141023106000鄧庄鎮
141023200000陶寺鄉
141023201000永固鄉
141023202000景毛鄉
141023203000西賈鄉
141023204000南辛店鄉
141023205000大鄧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總戶籍人口為50.4227萬人,比上年增加2035人。常住人口46.1495萬人,比上年增長563人,其中:男性231102人,女性230393人;城鎮人口199690人,鄉村人口261805人,城鎮化率43.27%。2018年,襄汾縣出生人口2435人,人口出生率5.28‰;死亡人口1872人,死亡率為4.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2‰,人口性別比為100.31。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襄汾縣常住人口為425553人。

政治


縣委書記:喬飛鴻

經濟


綜述

2018年,襄汾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2140萬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53萬元,下降4.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3%;第二產業增加值603987萬元,增長5.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5.7%;第三產業增加值582000萬元,增長5.9%,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4.0%;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74245萬元,增長12.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50711萬元,增長0.4%;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6211萬元,增長3.5%,房地產業增加值80948萬元,增長6.1%。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襄汾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下同)完成34931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內資企業投資349315萬元。其中:城鎮項目投資283860萬元;房地產投資65455萬元。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310萬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8.3%;第二產業投資208596萬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5.8%;第三產業投資138409萬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5.9%。全年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8個,計劃總投資819883萬元,完成投資242095萬元。
財稅收支
2018年,襄汾縣財政總收入16022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7085萬元,比上年增長41.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62507萬元,比上年增長11.6%。
人民生活
2018年,襄汾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9元,增長6.0%。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2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2元,增長6.6%。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727元/人,較上年增長1920元/人。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8年,襄汾縣農作物種植面積89842公頃,比上年減少620.8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3334.4公頃,減少1997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25.5公頃,增加168.1公頃;藥材種植面積1873.1公頃,增加163.6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38254.8公頃,減少3105.1公頃;小麥種植面積43671.1公頃,增加1393公頃。全年糧食產量499140噸,比上年減少29356.6噸,減產5.6%。其中,夏糧218014.2噸,減產10.2%;秋糧281125.8噸,減產1.5%。
畜牧業
2018年,襄汾縣豬牛羊肉總產量20906.8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豬肉產量19838.3噸,增長4.9%;牛肉產量203噸,增長9.7%;羊肉產量865.5噸,增長5.9%。年末生豬存欄163528頭,生豬出欄226282頭。牛奶產量1226噸,增長4.8%。禽蛋產量27710噸,增長12.2%。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29212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9.02億元,比上年增長23.03%。其中,煉焦和冶金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9.41億元和118.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2%和11.02%;化學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9億元,增長70.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7.63億元;增長187.8%。實現利潤總額18.05億元;增長263.9%。
建築業
2018年,襄汾縣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19539萬元,比上年增長5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襄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4267萬元,增長7.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39381萬元,增長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4886萬元,增長7.8%。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98940.4萬元,增長7.7%;餐飲收入額5326.2萬元,增長15.1%。
對外貿易
2018年,襄汾縣海關進出口總額1545萬元,比上年減少1935萬元,下降55.6%。其中,出口總額1545萬元,比上年減少1935萬元,下降55.6%。
房地產業
2018年,襄汾縣房地產開發投資65455萬元。其中,住宅投資62656萬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08萬元;其他投資2391萬元。
旅遊業
2018年,襄汾縣實現旅遊人數309.27萬人次,同比增長28%,旅遊綜合收入31.38億元,同比增長28.2%。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949747萬元,比年初增加215503萬元,比年初增長12.43%。各項貸款餘額897878萬元,比年初增加161584萬元,增長21.95%。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918336萬元,比年初增加76702萬元,比年初增長9.11%;人民幣貸款餘額638421萬元,比年初增加96165萬元,增長17.73%。

文化


綜述

10萬年前,現代黃種人的祖先——丁村人,在襄汾繁衍生息;4300多年前,帝堯定都陶寺,觀天授時,“垂衣裳而天下治”,誕生了本初中國,開啟了後世華夏的禮制、天文、建築規制、法治和教育先河。
晉獻公九年(前668年),晉獻公遷都於襄汾趙康,史稱“故絳”。書寫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篇章。隋唐時期,尉遲敬德分封於今襄汾汾城,汾城反映了古代縣城規劃布局的特點,成為晉南乃至北方地區城鎮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明代以降,中國歷史記載的第一家票號——乾德寶錢莊誕生於襄汾,以南高劉家、北柴王家、趙康尉家、南趙楊家、丁村丁家為代表的太平商幫,農商兼顧、耕讀傳家,積累了大量財富,相繼構建起了一座座高堂華屋。丁村至今仍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著40多座院落,成為中國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襄汾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019處,其中,國家級7處。各類館藏文物達到4000多件。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的項目達到82項。主要有起源於西周的跑鼓車、產生於漢代的平陽麻箋製作技藝、發端於唐代的天塔獅舞,晉作傢具製作技藝燈。

蒲劇

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蒲劇的故鄉,是蒲劇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內先後有永勝班、得勝班、鄧庄娃娃班、萬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個大戲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後,由襄陵、汾城兩縣政府先後組成“襄陵民主蒲劇團”、“汾城光明蒲劇團”、“襄汾蒲劇團”以及大柴、中景村的業餘民間劇團。著名演員有襄汾人楊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太平版畫

襄汾木版年畫與臨汾的木版年畫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畫作品,都起源於宋末金初時期,歷代傳為精品,姬家生產的《四美圖》和徐家生產的《義勇武安王經》等金代珍貴版畫,於清末先後被一個叫柯基洛夫的俄國人在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肅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發現竊走,藏於俄羅斯亞力山大三世博物館中,此畫解放后通過外交途徑從蘇聯複製回來,藏於丁村民俗博物館。

文物遺存

丁村遺址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城4千米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千米,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長約十一千米,以發掘出中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
陶寺北墓地
陶寺北兩周墓地群位於襄汾縣城東北約7千米處,佔地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還有車馬坑5座,墓葬從早到晚由西北向東南排列,從兩周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綿延500年。

地方特產

襄陵蓮藕
襄陵蓮藕,藕中一般含澱粉10—20%,蛋白質1—2%。蓮子中的澱粉和蛋白質含量分別高達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種維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製作蜜餞和藕粉等。
官灘棗
襄汾縣城關鎮官灘村的官灘棗栽培歷史已有500餘年,明清兩朝作為“貢品”上繳皇宮。官灘棗屬制干品種。具有“紫紅油亮光澤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質褐紅糖絲長,甘甜溢香品質高”的特點,單果重12—18克。

交通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通車總里程為1403.748千米,國道91.70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5.654千米);省道91.14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581千米);縣道139.751千米;鄉道313.509千米;村道767.632千米。
襄汾縣境內大運高速、南同蒲鐵路、大西高鐵縱貫南北,晉韓高速、青蘭高速橫跨東西。縣城距離太原、西安空港200多千米,距離運城空港100千米,距離臨汾空港30千米,距離侯馬海關和國際陸港保稅區30千米。融入太原、西安兩小時經濟圈,成為連接中西的重要經濟支點。

社會


科技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3家,省級企業研發中心1家,市級研發中心2家。引導縣內企業與北京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大、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發放宣傳資料10000餘份。全縣有氣象台站1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擁有普通高中5所,初中16所,職業高中3所,小學99所,學前教育13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2018年我縣積極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育保障水平,投資1082萬元新建3所公立幼兒園;第二小學成功合併育傑學校,第四小學投入使用,第五小學啟動建設;公開招聘150名教師,普通高考二本B類以上達線2124人,比去年增加68人,600分以上優秀生51人,升學率達到51.02%,一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共有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全縣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家。全縣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相繼舉辦了“丁村國際剪紙藝術節”、“中歐國際藝術雙年展·丁村特展”、“唐人居非遺文化節”、“‘二月二’龍抬頭社火節”、“龍澍峪祈福節”等21項文化旅遊活動,藉助2018臨汾“堯王杯”馬拉松賽,開展“大美臨汾·文化襄汾”宣傳周活動,在燕村荷花園設立全市文創產品精品展及文化襄汾主題展區。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襄汾縣共有衛生機構494個,其中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含診所)共有床位1382張。全縣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778人,其中:助理醫師833人。

勞動就業

2018年,襄汾縣城鎮新增就業累計完成6671人;創業就業累計完成141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累計完成115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累計完成35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累計完成7033人;轉移農村貧困勞動力累計完成486人;就業前技能培訓累計完成5950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培訓累計完成4300人,崗前培訓89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2.7%以內。

社會保障

2018年,襄汾縣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總計參保371416人次,基金征繳33778.38萬元。企業養老保險參保18370人,基金征繳12822萬元;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13999人,基金征繳14556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77051人,基金征繳4038.53萬元。失業保險參保13476人,基金征繳501.1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48520人,基金征繳1860.74萬元。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4233人,基金征繳8065.4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19899人,基金征繳7558.182萬元;生育保險參保22517人,基金征繳478.8萬元。

脫貧攻堅

2018年,襄汾縣推進“八大工程二十項行動”及光伏扶貧、產業扶貧等重點工程,全年脫貧641戶1348人。

基礎建設

2018年,襄汾縣縣城供水實現供水230.9萬噸,供水普及率達100%;縣城供氣實現供氣2301萬立方,供氣普及率達95.65%;縣城集中供熱供熱面積達361.9萬平方米,供熱率達96%;處理生活污水284.47萬立方米,COD減排達838.87噸,氨氮減排達134.55噸;處理生活垃圾4.4萬噸。“煤改氣”34個村9363戶完成管道入戶8794戶,安裝壁掛爐6335台;“煤改電”10個村3100戶,安裝電採暖設施2318戶;縣城集中供熱柴寺村412戶。換熱站已完成,企業餘熱供熱完成20個村6520戶。

環境保護

2018年,襄汾縣二級以上天數為202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7.54,比去年同期下降8.8%;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9%;PM2.5平均濃度為66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投資5.09億元的鋼鐵、焦化行業煙羽脫白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全縣135家工業企業完成深度治理,150家散亂污企業徹底取締。62個村1.8萬戶居民完成清潔取暖改造。全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下降8.9%,汾河襄汾段出境斷面較入境斷面氨氮下降14.13%,化學需氧量下降12.58%。營造林面積1.4萬畝,植樹100萬株。

安全生產

2018年,襄汾縣開展安全隱患風險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產百日攻堅、安全生產執法年等11項專項活動,排查整改隱患4035條,查處安全生產案件142起,打擊取締黑加油站點22個。

旅遊


丁村民居景區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臨汾市襄汾縣南5千米處。“一村兩國寶”的丁村景區,由丁村舊址和和“丁村民居”兩部分組成。丁村遺址是舊石器時期“丁村人”的文化遺址,丁村民居是明清時期北方民居建築風格的典範。
襄汾縣龍澍峪
襄汾縣龍澍峪位於襄汾縣縣城西北的呂梁山支脈姑射山中,佔地約30平方千米,距縣城23千米。1991年至1999年,襄汾縣先後投資近千餘萬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復台階700個,修復山門、元代舞台、唐代華佗廟、千手佛殿、真武廟、三皇廟等;繪彩畫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壓電線4千米,修沙石路4.5千米。
香嚴禪院
始建於元大德十一年間(1308年),重修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布局合理,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經樓,東西兩邊為配殿及廂房。寺內佛像雕塑藝術精湛,形神兼備。民國年間,山門、大雄寶殿等幾座殿堂,不幸毀於一場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畫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毀、被盜,曾經一夜之間盜走天王殿六尊頭像。2001年再次修復后,香嚴禪院面目一新,是襄汾縣重點寺院之一。
普凈寺
位於襄汾縣城西南30千米史壁村。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明遺物。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五間內柱設在前槽,依柱築扇面牆一道,牆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牆后地藏、道敏、冥化端莊肅穆,十殿閻凝神對坐兩側。最後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原為懸山式,后改為硬山,斗拱四鋪作單下昂,殿內后槽施二金柱製成佛龕,柱上用蟬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內額直達兩山,次間大爬梁由檐頭直承平梁以下,結架純系元構。
汾陰洞古廟
位於襄汾縣趙康鎮北趙村,距縣城西南約25千米。整個廟院依汾陽嶺梯階地形而建,因廟內有一地下通道(據說此通道長約5千米,可通至原太平縣,今汾城鎮)故名汾陰洞古廟。據碑文記載,此廟修建於明代崇禎元年(1628年),之後又於清乾隆、嘉慶年間重修,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分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有廟門四名樓、月弓橋、汾陰洞洞門,第二部分下院有正殿及東西兩側殿,第三部分上院有水陸殿、藥王殿。唐代畫家吳道之真跡‘’龜蛇碑‘’就出自這汾陰洞古廟中。

代表人物


姬緡
春秋晉國國君。哀侯光弟,繼小子侯而立。
趙盾
春秋晉人,謚宣孟,又稱趙宣子。趙盾仕晉襄、靈、成三世,屢有政績,孔子稱為“良大夫”。今襄汾縣趙康鎮有其墓及祠廟。
張著
字仲明,號蒙溪,元初襄陵張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病故於寓所,終年69歲。有《蒙溪集》12卷、《詩學淵源》20卷、《春秋隱括》3卷行世。
鄭光祖
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毛文龍
字振南,明代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后金的名將。祖籍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出生於杭州。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1月18日,獲“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