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辯

口辯

【詞目】口辯

【拼音】kǒu biàn

【釋義】能言善辯。

【示例】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辯。”

王充 《論衡·定賢篇》:“實才不能高,口辯機利,人決能稱之。”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臧孫辰曰:‘禽有從弟名喜,雖在下僚,頗有口辯。若令喜就獲之家,請其指授,必有可聽。

詞語信息


【示例】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辯。”
漢 王充 《論衡·定賢篇》:“實才不能高,口辯機利,人決能稱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臧孫辰曰:‘禽有從弟名喜,雖在下僚,頗有口辯。若令喜就獲之家,請其指授,必有可聽。’”

詳細解釋


1、能言善辯之才。
《後漢書·班超列傳》:“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隋書·陸爽傳》:“朝廷以其博學,有口辯,陳人至境,常令迎勞。”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贊寧者,頗知書,有口辯,其語雖類俳優,然適會上意,故微笑而頷之,遂以為定製。”
2、口才好;巧言善辯。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居左右,常使諸侯。”
漢 王充 《論衡·自紀》:“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辯而不好談對,非其人,終日不言。”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流業》:“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
《南史·謝弘微傳》:“孝建元年,遷左將軍。庄有口辯,孝武嘗問顏延之曰:‘謝希逸《月賦》何如?’”
3、指爭辯。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倩兒》:“春蘭親見!無恥婢尚口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