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武鄉的結果 展開

大武鄉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下轄鄉

大武鄉,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地處商水縣境西南部,東與舒庄鄉相連,東南、南與駐馬店市上蔡縣朱里鎮、小岳寺鄉毗鄰,西南緊挨駐馬店市上蔡縣華陂鄉,西、西北與漯河市召陵區萬金鎮、青年村鄉搭界,北、東北與巴村鎮接壤,距商水縣城25千米,區域總面積55.06平方千米。 

1975年,由巴村公社析置焦寨公社;1983年,由大武公社改為大武鄉。截至2018年末,大武鄉戶籍人口為54849人。截至2020年6月,大武鄉下轄32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大武村。 

截至2018年末,大武鄉有工業企業50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歷史沿革


1975年,由巴村公社析置焦寨公社。
1982年,大武鄉因駐地與名稱不符,更名為大武公社。
1983年,由大武公社改為大武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武鄉地處商水縣境西南部。 

地形地貌

大武鄉地處沖積洪積平緩平原過渡區,地勢平坦,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分為平原、窪地;境內最高點城劉村,海拔47.5米;最低點門王村,海拔46.6米,平均海拔47米。 

氣候

大武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全年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0.2℃,7月平均氣溫27.5℃;無霜期年平均233天,年平均降水量758.1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7月最多。 

水文

大武鄉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鄉境內有新、老賴溝,東、西白馬溝和青泥溝5條溝河。

土壤

大武鄉土壤土質為黃沙土、兩合土、粘土和黑土。

自然災害

大武鄉主要的自然災害有蟲害、乾旱、洪澇等。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2009年8月11日,商水縣大部分地區發生連續性暴雨,其特點是涉及面廣,災情重,其中房屋倒塌36間、樹木刮斷578棵,農作物大面積倒伏,減產3—4成。 

自然資源


2011年,大武鄉有耕地6.1萬畝,人均1.17畝。大武鄉境內地下有石油蘊藏。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總人口有5.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00人,城鎮化率5.7%;總人口中,男性26676人,佔51.3%;女性25324人,佔48.7%;14歲以下13104人,佔25.2%;15—64歲34164人,佔65.7%;65歲以上4732人,佔9.1%;以漢族為主,達51967人,佔99.93%;有回、哈尼等少數民族,共33人,佔0.07%。2011年,大武鄉人口出生率10.5‰,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4.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45人。 
截至2017年末,大武鄉常住人口為27673人。 
截至2018年末,大武鄉戶籍人口為5484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武鄉財政總收入65.4萬元,比2010年增長8.1%;全年一般預算收入65.4萬元,比2010年增長8.1%;其中,國稅完成地方收入15.4萬元,地稅完成50萬元,稅收佔一般預算收入的100%。2011年,大武鄉農民人均純收入4964元。 
截至2018年末,大武鄉有工業企業50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農業

2011年,大武鄉農業總產值25088.7萬元,比2010年增長8.3%,農業總產值占生產總值的48.27%。大武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大武鄉生產糧食61897噸,人均1190千克。大武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瓜果蔬菜、花卉等。2011年,大武鄉棉花種植面積3186畝,產量430噸;瓜果蔬菜種植面積15150畝,產量48170噸,主要品種有西瓜、甜瓜、大蔥、黃瓜、西葫蘆等。大武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大武鄉生豬飼養量14.5萬頭,年末存欄3.18萬頭;羊飼養量0.97萬隻,年末存欄0.46萬隻;牛飼養量1.12萬頭,年末存欄0.61萬頭。2011年,大武鄉生產肉類10896噸,其中豬肉8800噸,牛肉1887噸,羊肉77噸,禽蛋1100噸;畜牧業總產值1187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1.52%。2011年,大武鄉水果種植面積0.05萬畝,產量1530噸,主要品種有桃、柿子。大武鄉漁業以草魚、鯉魚、甲魚為主,漁業總產值320.13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78%。 

工業

大武鄉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建材、板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重點規劃了大王、賈庄、邊王等節能、環保型產業集群。2011年,大武鄉工業總產值為21196.3萬元,比2010年增長12.6%,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78%。 

商貿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商業網點1120個,專業集貿市場5個。2011年,大武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7124萬元,比2010年增長14.37%。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1.67億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大武鄉因明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山西洪洞縣武元輔帶著兩個兒子武則、武舉遷入建村,始名武庄;后因人口增多,村莊較大,並修寨,取名大武寨,簡稱大武。 

文物古迹

大武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周固靈王墓和祠堂、焦寨遺址、楚國鄢郢古城遺址,有植於明代的思鄉銀杏樹1株。 

交通


交通、通訊:107國道複線橫穿全境,主幹道柏油路與村村修通的磚碴路縱橫交錯,形成運輸網路,全鄉1800多門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國內國際長途,鄉郵電所可辦理郵件、電報等業務,交通便利,通訊便捷。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125人,專任教師38人;小學26所,在校生9090人,專任教師391人;初中2所,在校生2100人,專任老師9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大武鄉
大武鄉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各類科技人才364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3人,經營管理人才109人,技能人才1274人,農村實用人才2184人。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3個,藏書2萬多冊。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體育場地28處,安裝健身器材29處;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廣播喇叭1000隻,入村率100%,通響率100%;有50多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4100戶,電視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32個;設病床65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3張;有醫生175名,每千人擁有醫生3.4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9萬人,參合率96%;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2%。 

社會保障

2011年,大武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52戶,人數2132人,支出184萬元,比2010年增長13.4%;農村醫療救助15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21人次,共支出3.1萬元,比2010年增長38%,農村五保供養對象387人,支出63萬元;孤兒88人,支出42.2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5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2萬元,比2010年增長17.3%;有敬老院3家,床位128張;有社區服務設施32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0600人,參保率80%。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大武鄉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點10個,鄉村通郵率100%;有固定電話用戶2830戶,行動電話用戶9872戶。 

旅遊


名勝古迹:距鄉政府西4公里城劉村,有戰國時期楚國鄢郢城遺址(安陵遺址);鄉政府東南5公里固現村有周固靈王墓和祠堂;距鄉政府西北6公里夏庄村前,有一棵相傳栽於漢代的古銀杏樹,樹圍5米30分,覆蓋地面1.2畝。
其他:初中2所、小學28所;鄉衛生院一處,集貿市場4個;鄉政府門前的東西大街是一條千米商業街,兩側商品門面樓房林立,並修建了花帶、安裝了路燈。
大武鄉社會穩定,市場繁榮,文化娛樂豐富多彩。曾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先進單位”、“河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省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市財源建設先進單位”、“周口市特色農業先進單位”等40多個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