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武鄉的結果 展開

大武鄉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轄鄉

大武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轄鄉,地處瑪沁縣中部,東與拉加鎮相連,南與甘德縣相鄰,西與當洛、優雲、原昌麻河、下大武等鄉接壤,北與東傾溝鄉、雪山鄉、興海縣相倚。行政區域面積1813.7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大武鄉戶籍人口有4899人。截至2019年10月,大武鄉下轄4個行政村。

2011年,大武鄉牧民人均純收入7274.2元。2018年,大武鄉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常住人口3204人(2020年)。

歷史沿革


大武鄉
大武鄉
1957年,設大武區。
1958年,設前進公社后更名為大武公社。
1962年,改設大武鄉。
1969年,恢復大武公社。
1984年,改設大武鄉。
2003年,歸大武鄉管轄。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武鄉下轄4個牧民委員會:江前、哈隆、日進、格多,12個牧業合作社。
截至2019年10月,大武鄉下轄4個行政村:日進村、江前村、哈龍村、格多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武鄉
大武鄉
大武鄉,地處瑪沁縣中部,東與拉加鎮相連,南與甘德縣相鄰,西與當洛、優雲、原昌麻河、下大武等鄉接壤,北與東傾溝鄉、雪山鄉、興海縣相倚。行政區域面積1813.7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武鄉境內地形屬典型的高原山地類型,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
氣候
大武鄉境內屬典型大陸性高原氣候,高寒缺氧、自然災害頻繁,平均氣溫-0.6℃,無絕對無霜期,年平均降水量513.2毫米。
水文
大陸性高原氣候境內水資源豐富,主要有格曲、東曲等河流。
自然災害
大陸性高原氣候主要自然災害有雪災、風災、雹災和鼠蟲害,其中,雪災是主要自然災害,且發生頻繁,五年一大災,三年一小災,幾乎年年有災害。雹災發生在每年夏秋季節,降雹時間一般在下午或傍晚,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1975年春季,大武地區連降大雪,積雪厚度達33厘米以上,長達120天,造成死亡牲畜2萬餘頭(只)。

自然資源


大陸性高原氣候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其中最大的礦點位於日進村的德爾尼銅礦,主產銅、鋅、鈷、硫、金、銀、鐵粉等多種礦產品。境內盛產各類中藏藥材,主要有冬蟲夏草、雪蓮花、紅景天、大黃、秦艽、貝母、蕨麻等。野生動物資源有,珍稀動物麝、白唇鹿馬鹿岩羊藏雪雞、金雕等10餘種。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237人,勞動力1962人,其中女性989人,佔總勞動力的50.41%。人口均為藏族。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武鄉常住人口320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大武鄉牧民人均純收入7274.2元。
2018年,大武鄉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農業
大武鄉的畜牧業以飼養馬、牛、羊為主。2011年,牲畜年末存欄9.8萬頭(只、匹),其中馬0.1萬匹、牛2萬頭、羊7.7萬隻,母畜總數5.5萬頭(只、匹),母畜比例55.7%;牲畜出欄數3.6萬頭(只、匹),出欄率34.4%,商品數2.7萬頭(只、匹),商品率27.6%。2011年,生態奮牧業專業合作社組織2個。境內冬蟲夏草分佈廣泛,產量高,是果洛州冬蟲夏草主要盛產區,蟲草收入占牧民整體收入的70%。2011年,蟲草人均收入達到5091.9元。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大武鄉建藏家餐飲遊樂園1家、商鋪2個。2011年,專業合作社凈收入達108萬元。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武鄉有寄宿制小學2所,校舍面積4511平方米,各類圖書5996冊,在校生260人,班級10個。在職教職工22人,其中專任教師21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武鄉有鄉文化站1個,站內設閱覽室、文藝培訓室、棋牌室、健身房等。村級文藝表演隊1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武鄉有衛生院1個,醫護人員7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221人,參合率達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大武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10戶,人數255人,發放低保金13.4萬元;五保戶51戶,人數5人,發放五保金達12.57萬元;敬老院10個。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21人,參保率47.7%。

交通


2011年末,境內各村都通公路,車輛均能到達各村。

文化


● 地名由來
大武,系藏語音譯,意思是“丟失駿馬的地方”。相傳很久以前,有三兄弟去打獵。老大不慎丟失了坐騎,叫老二去尋找。時值夕陽餘暉迎面,老二誤將遠處的野驢看作猛虎,慌忙返回駐地報警,老三急忙攜弓帶箭前去打虎”,不料在慌亂之際,將箭束佩戴在左側胯下。後來人們譏笑兄弟三人遇事魯莽,一錯再錯,故起諢名稱老大為大武”,老二為“翁布達”(將驢看成虎),老三為“洋玉(將箭束佩藏在左側)。由此便形成了以後的“大武麥倉”翁布達”“洋玉”三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