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7條詞條名為李楠的結果 展開

李楠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

李楠,1938年生,武漢科技大學首席教授。現工作於材料與冶金學院,從事耐火材料科研教學工作四十餘年,先後2次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選,先後五次榮獲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後被授予“傑出耐火人”、“國際燒結科學學會特別獎”、“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對我國礬土資源的利用和深加工進行開創性研究,開發出高附加值產品;對利用菱鎂礦資源生產高純鎂砂進行研究,提出菱鎂礦燒結機理和動力學模型;開展碳複合耐火材料、潔凈鋼用耐火材料、氮化物陶瓷的研究。

人物經歷


1938年出生,就職武漢科技大學首席教授
李楠教授從事耐火材料科研教學工作四十餘年,先後2次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選,先後五次榮獲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後被授予“傑出耐火人”、“國際燒結科學學會特別獎”、“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李楠教授在國際燒結科學領域有較大影響,分別擔任過第三、五、七屆國際燒結科學與工藝國際會議,第六、七、八、九屆世界燒結圓桌會議的國際委員會委員和第六屆國際燒結科學學術及工藝會議組織委員會主席,獲國際燒結科學學會特別獎;並擔任聯合國際耐火材料技術會(UNITECR)中國執行委員,美國陶瓷學會出版的“RefractoriesApplication”編委等職,是國家、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2010年被中國耐火材料工業協會評為“傑出耐火人”稱號,2010年12月當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李楠教授對我國礬土資源的利用和深加工進行開創性研究,開發出高附加值產品;對利用菱鎂礦資源生產高純鎂砂進行研究,提出菱鎂礦燒結機理和動力學模型;開展碳複合耐火材料、潔凈鋼用耐火材料、氮化物陶瓷的研究。
著作二本,主編國際會議論文集二本,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50餘篇,為我國耐火材料技術進步及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從教近半個世紀,李楠教授在耐火材料原料綜合利用和深度開發,碳複合耐火材料,非氧化物複合耐火材料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以及耐火材料與鋼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我國耐火材料技術進步及創新做出突出貢獻,是我國在國際耐火材料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進修、留學應邀至美,德,英,日,加,韓,俄等十餘國家訪問或講學十幾次。
德關係”,已近結題。
另承擔湖北省教育廳、科技廳項目多項。橫向項目多項。
在研項目
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無間隙原子鋼和耐火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與氧化物夾雜

獲得榮譽


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三)、三等獎一項(排名第一)。並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二)、其他省部級獎六項。還獲得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一)。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的專題六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項,還承擔過原冶金部及湖北省的相關項目十餘項以及校企協作項目數十個。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曾被湖北省及冶金部分別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被評選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優秀教師以及全國冶金教育先進工作者。
獲獎時間獲得獎項
2010年被評為“傑出耐火人”稱號
2010年12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成就


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三大索引收錄共172篇,其中SCI收錄62篇,EI收錄105篇,ISTP收錄5篇。獲得授權專利26項。出版專著5部、國際會議論文集2部。為我國耐火材料技術進步及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我國在國際耐火材料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關論文

Li Nan, Chief Professor
B. 1938, the chief professor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upervisor of Ph. D candidates. B. S.,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 Li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on the silicate material and the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especially on refractory materials for 40 years. Being an executive member of unified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refractories (UNITECR) in China, he is an member of 3rd, 5th and 7th international sinter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ST) conference, 6th ~9th ISST round table conference, and as chairman of organize committee of 6th ISST round table conference, and he was granted special award by ISST society. He also is chief editor of “Refractories Application” that published by America Ceramic Society and “Science of Sintering” that published by ISST society.
He harvested almost 10 prize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and published over 150 academic papers, 2 books and edited 2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 won prize of the national S&T advancement awards (a second prize and a third prize respectively), and the metallurgy ministry and province S&T advancement awards (2 first prize, 3 second prize and 3 third prize respectively) for his excellent research on the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Research Interests:
Advance ceramics and refractory; Oxide and non-oxide composite ceramics; the refractory for clean steel making; Interaction between refractory and steel liquid,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of refractories.
近期代表性論文(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 N.Li, H.L.Li and Y W.Wei. Effect of microsilica in MgO based castables oxygen content of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 British Ceramic Transaction, 2003, 102(4):175-179.
2. N.Li, H.Li and Y. Wei. Influence of Calcium aluminate cement in magnesia castable on total oxygen content of interstitial free steel[J]. British Ceramic Transaction, 2004, 103(3): 139-142.
3.WEI Yao-wu, LI Nan, CHEN Fang-yu. Effect of Fe2O3 Addition in MgO-CaO Refractory on Desulfurization of Liquid Iron[J]. J. Iron & Steel Res., Int ,2002, 10(4),: 4-7.

研究方向

高技術陶瓷及耐火材料、氧化物/氧化物耐火材料、氧化物/非氧化物複合材料及其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潔凈鋼用耐火材料、耐火材料與鋼水的相互作用、耐火材料資源綜合利用
冶鍊新技術用耐火材料,高技術陶瓷與耐火材料,新型耐火材料原料合成,材料結構與性能

科研成果

鑒定成果14項。五次榮獲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國際燒結科學學會特別獎一項。發表論文150餘篇,三大索引摘錄約50餘篇。專著兩本。

在研項目

主持與參與《水泥迴轉窯用耐火材料開發》、《剛玉-莫來石多孔陶瓷與輕質耐火材料的開發》、國家863計劃《玻璃窯用高性能耐火材料技術(2009AA032503)》、973計劃《高性能耐火材料結構微細化設計研究(2012CB722702)》等10餘項項目研究。

學生培養

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0餘人,博士研究生6人。目前在讀碩士研究生10餘人,在讀博士生7人。

社會任職


擔任十餘次以上國際學術會議的學術委員,國際委員會或組織委員會委員或副主席、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