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里級護衛艦
獨立級、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佩里級護衛艦(英語:Oliver Hazard Perry class frigate,全稱為奧利弗·哈澤德·佩里級護衛艦,其命名源自1812年戰爭的美國海軍英雄少校奧利弗·哈澤德·佩里)。
本級艦是美國海軍最後一級護衛艦,起源於美國海軍在70年代起執行的SCB261設計計劃,是為了改變當時美國海軍DEG、FF、PF各類專業護航非主力艦各行其事的雜亂現象。
本級艦初期裝備了韃靼人防空導彈改良型(之後換裝標準一型導彈),具備點防空能力,還搭載了2架反潛直升機與拖曳陣列聲納肩負反潛作戰、保護兩棲部隊登陸、護送艦隊等任務;除此之外,本級艦還有相對廉價適合大量生產的優點。
本級艦也是美國戰後建造的數量最多的護衛艦,並向近十個國家和地區輸出,2015年9月29日,美國海軍隸下的佩里級末艦考夫曼號(USS Kauffman FFG-59)退役確定,至此,美國海軍隸下的佩里級全級艦退役完畢,而未來替換艦型仍有諸多變數。
佩里級起源於70年代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的P roject-60高低混合艦隊計劃中低檔部分的艦艇,最初劃分為巡邏護衛艦(Patrol Frigate,PF),這是二次大戰時代一種低檔次的巡邏艦艇,噸位多在一千噸上下。這個計劃預定大量生產一種便宜的次等護航艦來替代大批二次大戰時代建造、屆齡退役的老舊護航艦艇,主要功能是在低威脅環境下為次要艦隊(包括兩棲艦隊、勤務艦隊等)與民用船團進行反潛和防空護衛工作,或者是擔負主戰艦隊的外圍護航以及某些巡邏任務。與護航驅逐艦(DE)類似,佩里級被視為一種次等護航艦艇,戰力與功能有限,但成本較低,能建造較多的數量彌補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等艦隊主力艦艇的不足。因此,本級艦在造價、排水量、人力上都有嚴格限制,當然也不能採用較高檔或完整的裝備。
建造中的佩里級護衛艦
布魯克級護衛艦首艦布魯克號FFG-1
奧利弗·哈澤德·佩里
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
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佩里級
佩里級護衛艦
泰勒號 (Taylor)
與同時期各國水面艦艇相同,佩里級的上層 結構由鋁合金製造;雖然此種材料擁有重量輕、延展性好的優點,但卻有著燃點低的致命缺陷,這種問題在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之後開始被各國海軍注意。除了耐火性差之外,佩里級這類採用鋼質艦體與鋁合金上層結構的艦艇,由於兩種材料應力傳導特性不同,在長年操作使用后容易會發生結構強度方面的問題,如果船艦運動普遍比較激烈或者服勤海況較差,結構承受的應力破壞就會更為明顯。
航行中艦尾下沉的佩里級
佩里級線圖
佩里級戰鬥系統圖示
土耳其佩里級
佩里級的作戰系統是“小型戰術資料系統”(Juni or Tactical Data System,JTDS),是美國海軍第一代艦載作戰系統──“海軍戰術資料系統”(Nava Tatical Data System,NTDS)的簡化版,以兩部UYK-7主計算機(一具整合於MK-92負責處理目標追蹤,一具用於火控管制)為核心,戰情中心(CIC)設有一具MK-106與一具MK-107顯控台,功能包括搜索追蹤、作戰控制、發射器指示、武器發射和發射后評估,其中MK-106專門負責操作CAS組合天線系統,MK-l07負責操作STIR雷達,兩台顯控台均能顯示艦上搜索雷達的訊號。
佩里級護衛艦艦橋
布魯克級護衛艦裝備有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卡爾號 (Carr)
反潛方面,作為一種艦隊護航艦 艇,佩里級在許多方面與過去美國護航驅逐艦不同。首先,佩里級配備音鼓尺寸較小、偵測距離較低的SQS-56中頻艦首聲納,而不是先前美國慣用的SQS-26大型低頻聲納。SQS-56雖然具有抑制雜波的特性,十分適合在淺海作業,但是在大洋上的偵測距離比SQS-26遜色不少。佩里級也是第一種沒有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護航 艦艇。對照先前的護航艦,佩里級在反潛方面唯一的改進,就是能夠收容/操作兩架反潛直升機。捨棄低頻聲納與阿斯洛克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基於艦上已經配備標準SM-1區域防空導彈和兩架直升機,為了壓低成本而不得不做出犧牲;先前美國海軍建造的布魯克級護衛艦同時有阿斯洛克、SQS-26大型聲納、一架反潛直升機與區域防空導彈系統,結果造價過於昂貴,原訂10艘的數量只好減為6艘。
正在收放直升機的佩里級護衛艦
紅圈內即為AN/SPS-49(V)
佩里級艦炮開火
佩里級發射標準防空導彈
佩里級是美國海軍第一種採用MK-75 76m m艦炮(義大利奧托·梅萊拉76mm艦炮授權美國生產的型號)的軍艦,由於艦首裝置了MK-13導彈發射器,使得MK-75被擠到上層結構機庫前方。負責導控MK-75艦炮與標準SM-1防空導彈的是一套MK-92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一組位於艦橋上方的組合天線系統(Combined Antenna System,CAS)以及一具為標準SM-1提供照明導引的“分離標定與照明雷達”(Separate Target Illumination Radar,STIR,由SPG-60照明雷達的天線與荷蘭STIR後端組成);CAS將一 具高轉速(每分鐘60轉)搜索天線與一具火控照明天線整合在一起(共享發射機),當搜索天線發現目標后,便能立刻將照明天線轉向目標並展開照射,加快反應時間,這是 佩里級因應蘇聯潛射反艦導彈威脅的重要措施。
通過CAS與STIR,佩里級上一次能導控兩枚標準SM-1進行接戰,分別由STIR與CAS天線各負責一枚(一般而言,佩里級接戰短程目標時使用CAS進行照明,接戰遠程目標時則使用STIR照明雷達)。到了80年代,所有的佩里級都裝置了一門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位於機庫頂端。
參考數據 | |
艦長 | 長135.6米(短艦身構型)/138米(長艦身構型) |
舷寬 | 13.7米 |
吃水 | 4.9米 |
排水量 | 標準2770噸(短艦身構型)/3010噸(長艦身構型) 滿載3660噸(短艦身構型)/4100噸(長艦身構型) |
乘員 | 214人 |
動力系統 | COGAG 2×LM2500燃氣渦輪/41000 單軸CRP 單舵 |
續航力 | 4500海里(20節) |
航速 | 30節 |
船電系統 | |
雷達 | 1×AN/SPS-49(V)長程2D對空搜索雷達 |
—— | 1×AN/SPS-55平面搜索雷達 |
—— | 1×MK-92火控系統(包括CAS天線組與STIR照射雷達各1) |
聲納 | AN/SQS-56艦首聲納 |
—— | AN/SQR-18(V)2/19拖曳陣列聲納(FFG-36以後部分艦隻) |
其他 | JTDS艦載戰鬥系統 |
—— | SYS-2(V)2整合自動偵測追蹤系統(IADT) (裝備於FFG-36、47、48~55、57、59、61) |
艦載武裝 | |
艦炮 | 1×MK-75 62倍徑76mm艦炮 |
導彈 | 1×MK-13 單臂發射器(彈艙裝備量40枚,可發射標準標準1防空導彈及魚叉反艦導彈,后拆除) |
近防 | 1×MK-38 25mm機炮(部分艦艇在本世紀後期陸續裝備) |
反潛 | 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器 |
艦載機 | 2×LAMPS-1 SH-2F反潛直升機(短艦體構型) 2×LAMPS-3 SH-60B反潛直升機(長艦體構型) |
佩里級艦斯塔克號(USS Stark FFG-31)
被擊中的斯塔克號
1987年5月17日夜裡,時值兩伊戰爭期間,佩里級艦斯塔克號(USS Stark FFG-31)正獨自在波斯灣進行巡邏任務;晚上九時,一架伊拉克空軍幻影F-1戰鬥機EQ自伊國巴斯拉的空軍基地起飛,並且先後被美軍E-3預警機與斯塔克號的雷達發現。美軍認為這只是伊拉克空軍悉松平常的例行巡邏任務,但這架戰機隨後便左轉向東朝著斯塔克號飛去。斯塔克號的艦長曾在22時5分對伊拉克戰機發出詢問,不過並未得到回應;隨後伊拉克戰機便對斯塔克號發射兩枚飛魚反艦導彈,並突然轉向北方返航。但斯塔克號與E-3預警機都未對這個顯而易見的攻擊動作有所防備,也沒發現掠海飛行的飛魚導彈;雖然斯塔克號的SLQ-32(V)2電子支援系統在敵機發射導彈前截獲幻影F-1EQ的Cyras-4雷達的鎖定信號,但由於艦上人員太過疏忽,始終不認為伊拉克軍機會對其開火,所以沒有啟動電子對抗措施。最後率先發現飛魚導彈的並不是斯塔克號的雷達,而是艦上值班的瞭望員;斯塔克號雖然開始加速並轉向,企圖以艦尾密集陣迎擊,但已經來不及了。
被導彈擊中的窟窿
正在維修斯塔克號的阿克狄亞號
第一枚飛魚導彈在被美軍發現后的10秒鐘穿入斯塔克號左舷,雖然沒有引爆,但其燃料仍造成火災;第二枚飛魚導彈則命中第一枚導彈落點不遠處、位於艦首艦橋附近,製造一個3×4米的大洞,最後在士兵住艙引爆。被導彈命中后,斯塔克號左舷進水傾斜,火災鋁合金製造的上層結構劇烈燃燒並融化變形,數個艙室被破壞,艦上指揮通訊設施悉數被摧毀,暴露在甲板上的消防主管線也被破壞,全艦共有35名船員炸死、燒死或被燃燒的有毒氣體嗆死,另有二人失蹤。幸好兩枚導彈並非擊中艦上的油料、動力系統或損管中樞所在之處,主機仍正常運作,故斯塔克號並未像馬島戰爭中英國謝菲爾德號(HMS Sheffield D-80)一樣中彈后立刻陷入癱瘓並完全喪失損管能力;此外,如同前述,佩里級還是有若干強化生存能利的措施,這也是斯塔克號能夠存活的原因之一。斯塔克號控制住災情之後,自力前往巴林水域;經過美國海軍在當地的驅逐艦黃石級驅逐艦支援艦(Yellowstone-class destroyer tender)阿克狄亞號(USS Acadia,AD-42)的緊急整修之後,斯塔克號自力返回美國佛羅里達母港,隨後的修復工程總共花費1.42億美元。斯塔克號進行修復時,採用了一種新型耐火絕熱材料來彌補鋁合金上層結構易燃易融的問題,此種塗料在火災時不易發煙、融化或滴流,並且不含有毒物質,不會產生毒煙。在此次修復中,斯塔克號的幾個重要部位也經過特彆強化。
佩里級護衛艦
受損之後由Mighty Servant號半潛船運載回國
在1988年4月14日兩伊戰爭末期,本級艦羅伯斯號(USS Roberts FFG-58)號在波斯灣進行護航作業時,發現伊朗布放的M-08水雷陣;雖然該艦發現三枚,然而在排雷作業中卻誤觸其他的M-08水雷,在艦體水線以下5m處炸出一個長8m的大洞,爆炸的震動導致艦上兩具LM-2500燃氣渦輪飛離基座撞上艙頂,船艦當場失去動力,艦上的龍骨也受到損害。經過7個小時的滅火與堵漏之後,羅伯斯號的人員控制住了災情,艦上總共有10人受到輕重傷,其中四名傷勢較重的燒傷傷員被轉送至西德的醫院。在6月27日,羅伯斯號被裝載上Mighty Servant 2號半潛舉升船,於同年10月6日返回美國本土波特蘭的巴斯鋼鐵(BIW)造船廠進行整修;在整修中,整個裝載燃氣渦輪的船段被切除,換上一段重達315噸的新造船段,整修計劃耗資8950萬美元。
為了報復羅伯斯受創,美國海軍在4月18日對伊朗發起名為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的報復性攻擊。在螳螂行動中,佩里級的辛普森號(USS Simpson FFG-56)與友軍溫賴特號導彈巡洋艦(USS Sainwright CG-28)用艦炮摧毀了一座伊朗的海上鑽井平台,隨後與一艘伊朗戰士-II級導彈快艇約珊號(Joshan)交戰,兩艘美艦發射總共四枚標準防空導彈,將該艇擊沉。
澳大利亞海軍紐卡斯爾號
佩里級護衛艦
美國與巴基斯坦的交艦儀式
2011年1月21日,阿拉姆吉 爾號在訓練作業時艦首不慎衝撞碼頭而受損,使其服役時間延誤,該艦在2011年7月19日正式成軍。麥金尼號移交時尚未進行任何改裝,艦上的防空導彈系統並未復原;由於巴基斯坦海軍對區域防空能力的需求極為殷切,因此可能會進一步針對購入的佩里級護衛艦進行必要的翻修與升級工程。如果經濟狀況許可,巴基斯坦希望至少能購入八艘左右的佩里級。
聖塔瑪莉級護衛艦
G級護衛艦
柯茲號(USS Curts FFG-38)
穆巴拉克級護衛艦
波蘭海軍卡齊米普拉斯基將軍號
倫茲號(USS Rentz FFG-46)
RBNS Sabha (FFG-90)
安德伍德號(USS Underwood FFG-36)
麥金納尼號 USS McInerney (FFG-8)
FFG-41和FFG-61
艦名 | 編號 | 製造廠 | 服/除役日期 | 狀態 |
美國建造 | ||||
奧利弗·哈澤·佩里號 (Oliver Hazard Perry) | FFG-7 | 巴斯鋼鐵廠 | 1977年–1997年 | 2006年4月21日解體 |
麥金納尼號 (McInerney) | FFG-8 | 巴斯鋼鐵廠 | 1979年–2010年 | 移交巴基斯坦 |
瓦茲沃思號 (Wadsworth) | FFG-9 | 托德造船廠 | 1978年–2002年 | 移交波蘭 |
鄧肯號 (Duncan) | FFG-10 | 托德造船廠 | 1980年–1994年 | 移交土耳其海軍 |
克拉克號 (Clark) | FFG-11 | 巴斯鋼鐵廠 | 1980年–2000年 | 移交波蘭 |
喬治·菲利普號 (George Philip) | FFG-12 | 托德造船廠 | 1980年–2003年 | 2004年5月24日解體 |
摩里森號 (Samuel Eliot Morison) | FFG-13 | 巴斯鋼鐵廠 | 1980年–2002年 | 移交土耳其 |
賽茲號 (Sides) | FFG-14 | 托德造船廠 | 1981年–2003年 | 2004年5月24日解體 |
艾斯托辛號 (Estocin) | FFG-15 | 巴斯鋼鐵廠 | 1981年–2003年 | 移交土耳其 |
克利夫頓·史伯格號 (Clifton Sprague) | FFG-16 | 巴斯鋼鐵廠 | 1981年–1995年 | 移交土耳其 |
阿德萊德號 (HMAS Adelaide) | FFG-17 | 托德造船廠 | 1980年–2008年 | 2008年除役 |
堪培拉號 (HMAS Canberra) | FFG-18 | 托德造船廠 | 1981年–2005年 | 2005年除役 |
約翰·摩爾號 (John A. Moore) | FFG-19 | 托德造船廠 | 1981年–2000年 |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肯的茲號”(TCG Gediz F 495) |
安特里姆號 (Antrim) | FFG-20 | 托德造船廠,西雅圖分部 | 1981年–1996年 |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吉雷松號”(TCG Giresun F 491) |
佛萊利號 (Flatley) | FFG-21 | 巴斯鋼鐵廠 | 1981年–1996年 |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蓋姆利克號”(TCG Gemlik F 492) |
法希昂號 (Fahrion) | FFG-22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1998年 |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沙姆沙伊赫號”(Sharm El-Sheik F 901) |
路易斯·普勒號 (Lewis B. Puller) | FFG-23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1998年 |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托什卡號”(Toushka F 906) |
傑克·威廉斯號 (Jack Williams) | FFG-24 | 巴斯鋼鐵廠 | 1981年–1996年 | 移交巴林,成為巴林海軍“薩巴號”(Sabha (90)) |
柯普蘭號 (Copeland) | FFG-25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1996年 |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穆巴拉克號”(Mubarak F 911) |
蓋勒里號 (Gallery) | FFG-26 | 巴斯鋼鐵廠 | 1981年–1996年 | 移交埃及,成為埃及海軍“塔巴號”(Taba F 916) |
馬隆·提斯代爾號 (Mahlon S. Tisdale) | FFG-27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1996年 |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格克切號”(TCG Gokceada F 494) |
布恩號 (Boone) | FFG-28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2012年 | 2012年2月23日除役 |
史蒂芬·格羅夫號 (Stephen W. Groves) | FFG-29 | 巴斯鋼鐵廠 | 1982年–2012年 | 2012年2月24日除役 |
雷德號 (Reid) | FFG-30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1998年 | 移交土耳其,成為土耳其海軍“格里玻魯號”(TCG Gelibolu F 493) |
史塔克號 (Stark) | FFG-31 | 托德造船廠 | 1982年–1999年 | 2006年6月21日解體 |
約翰·霍爾號 (John L. Hall) | FFG-32 | 巴斯鋼鐵廠 | 1982年–2012年 | 2012年3月9日除役 |
傑瑞特號 (Jarrett) | FFG-33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2011年 | 2015年6月18日解體 |
奧柏瑞·費齊號 (Aubrey Fitch) | FFG-34 | 巴斯鋼鐵廠 | 1982年–1997年 | 2005年5月19日解體 |
雪梨號 (HMAS Sydney) | FFG-35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 | 改番號為FFG-03移交澳大利亞海軍,現役中 |
安德伍德號 (Underwood) | FFG-36 | 巴斯鋼鐵廠 | 1983年–2013年 | 2013年2月15日除役 |
克羅馬林號 (Crommelin) | FFG-37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2012年 | 2012年10月26日除役 |
柯茲號 (Curts) | FFG-38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2013年 | 1998年移交美國海軍後備艦隊,2013年1月25日移交墨西哥海軍 |
道伊爾號 (Doyle) | FFG-39 | 巴斯鋼鐵廠 | 1983年–2011年 | 2011年7月29日除役 |
哈里伯頓號 (Halyburton) | FFG-40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2013年 | 2013年3月22日移交土耳其海軍 |
麥克拉斯基號 (McClusky) | FFG-41 | 托德造船廠 | 1983年–2015年 | 2002年移交美國海軍後備艦隊,2015年1月9日除役 |
克拉克林號 (Klakring) | FFG-42 | 巴斯鋼鐵廠 | 1983年–2013年 | 2013年3月22日除役 |
塔奇號 (Thach) | FFG-43 | 托德造船廠 | 1984年–2013年 | 2013年11月1日除役 |
達爾文號 (HMAS Darwin) | FFG-44 | 托德造船廠 | 1984年– | 改番號為FFG-04移交澳大利亞海軍,現役中 |
德瓦特號 (De Wert) | FFG-45 | 巴斯鋼鐵廠 | 1983年–2014年 | 2014年4月4日除役 |
倫茲號 (Rentz) | FFG-46 | 托德造船廠 | 1984年–2014年 | 2014年5月9日除役 |
尼可拉斯號 (Nicholas) | FFG-47 | 巴斯鋼鐵廠 | 1984年–2014年 | 2014年3月10日除役 |
范德格里夫號 (Vandegrift) | FFG-48 | 托德造船廠 | 1984年–2015年 | 2015年2月19日除役 |
羅伯·布萊德雷號 (Robert G. Bradley) | FFG-49 | 巴斯鋼鐵廠 | 1984年–2014年 | 2014年3月28日除役 |
泰勒號 (Taylor) | FFG-50 | 巴斯鋼鐵廠 | 1984年–2015年 | 2015年5月8日轉售台灣海軍 |
蓋瑞號 (Gary) | FFG-51 | 托德造船廠 | 1984年–2015年 | 2015年7月23日轉售台灣海軍 |
卡爾號 (Carr) | FFG-52 | 托德造船廠 | 1985年–2013年 | 2013年3月13日除役 |
霍伊斯號 (Hawes) | FFG-53 | 巴斯鋼鐵廠 | 1985年–2010年 | 2010年除役后,於費城拆解作為維修備料 |
(Ford) | FFG-54 | 托德造船廠 | 1985年–2013年 | 2013年10月31日除役 |
艾爾洛號 (Elrod) | FFG-55 | 巴斯鋼鐵廠 | 1985年–2015年 | 2015年1月30日除役 |
辛普森號 (Simpson) | FFG-56 | 巴斯鋼鐵廠 | 1985年–2015年 | 2015年9月29日除役 |
魯本·詹姆斯號 (Reuben James) | FFG-57 | 托德造船廠 | 1986年–2013年 | 2013年7月18日除役 |
薩繆爾·羅伯茲號 (Samuel B. Roberts) | FFG-58 | 巴斯鋼鐵廠 | 1986年–2015年 | 2015年5月22日除役 |
考夫曼號 (Kauffman) | FFG-59 | 巴斯鋼鐵廠 | 1987年–2015年 | 2015年9月18日除役 |
羅尼·戴維斯號 (Rodney M. Davis) | FFG-60 | 托德造船廠 | 1987年–2015年 | 2015年1月23日除役 |
因格朗號 (Ingraham) | FFG-61 | 托德造船廠 | 1989年–2014年 | 2014年11月12日除役 |
澳大利亞建造 | ||||
墨爾本號 (HMAS Melbourne) | FFG 05 | AMECON | 1992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紐卡索號 (HMAS Newcastle) | FFG 06 | AMECON | 1993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西班牙建造(聖塔馬利亞級護衛艦) | ||||
聖塔馬利亞號 (SPS Santa María) | F81 | 巴贊造船廠 | 1986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維多利亞號 (SPS Victoria) | F82 | 巴贊造船廠 | 1987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弩曼西亞號 (SPS Numancia) | F83 | 巴贊造船廠 | 1989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蕾娜·索菲亞號 (SPS Reina Sofía) | F84 | 巴贊造船廠 | 1990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納瓦拉號 (SPS Navarra) | F85 | 巴贊造船廠 | 1994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加那利號 (SPS Canarias) | F86 | 巴贊造船廠 | 1994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台灣建造(成功級護衛艦) | ||||
成功號 (ROCS Cheng Kung) | PFG-1101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3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鄭和號 (ROCS Cheng Ho) | PFG-1103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4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繼光號 (ROCS Chi Kuang) | PFG-1105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5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岳飛號 (ROCS Yueh Fei) | PFG-1106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6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子儀號 (ROCS Tzu I) | PFG-1107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7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班超號 (ROCS Pan Chao) | PFG-1108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7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張騫號 (ROCS Chang Chien) | PFG-1109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1998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田單號 (ROCS Tian Dan) | PFG-1110 | 中國造船高雄廠 | 2004年– | 截至2013年為止仍現役中 |
佩里級護衛艦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自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