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山

位於臨沂市蒼山縣大仲村境內

大宗山位於臨沂市蒼山縣大仲村境內,氣勢壯觀,逶迤十餘里,堪稱古琅琊郡名山之首。

地理位置


大宗山位於臨沂市蒼山縣大仲村境內,聞名遐邇的朗公寺就坐落于山中的林密泉流、石怪徑曲之處。大宗山、朗公寺不僅有秀麗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悠久的建寺歷史和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

概況


大宗山氣勢壯觀,逶迤十餘里,堪稱古琅琊郡名山之首。“飲數蘭陵酒,觀當宗山景。”是李白讚美大宗山的詩句。
山雨初霽,記者一行人走進大宗山。雨後的大山,越發青翠好看,滿目青山連綿迴環,松生絕壁遮天蔽日。原本乾枯的山泉,經過雨水滋潤,也冒出了汩汩泉水。
大宗山系九頂蓮花山、萬仙山、轉經山統稱,又名朗公山、驢脖子山等。山名由來其說有二:一則登高鳥瞰,轉經山之峰恰“寶蓋”,而九頂蓮花山宛如“示”字,南北一脈,峰巒疊翠,逶迤迴環,酷似王羲之行書“宗”字,故曰:大宗山。二則“宗”字舊指宗廟或祖廟。按佛教論,有佛爺或高僧來此之意,故稱:大宗山。“飲數蘭陵酒,觀當宗山景。”這是唐代李白讚美大宗山的絕句。
碑林碑碣
大宗山無處不有碑。在碑林中,倖存下來較早的一幢石碑是開皇辛丑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時重修朗公寺所立。碑碣中最有神話色彩的是觀音菩薩收降大青蠍時點石
所成的“陰陽碑”,在同一平面內,從不同角度看此碑,其高度各異,給人以形象感。
杏抱槐 感人傳說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卻讓杏抱槐。方知烏鴉反哺意,草木歲歲換春來。”這如同人類繁衍生息。
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觀——杏抱槐。杏樹有一摟粗,樹樁部有一小小空洞,洞中生長出一棵幼槐,有成人拳頭粗,高過一人,茁壯挺立。
傳說,這棵杏抱槐原為槐抱杏。唐代初期,槐樹摟半粗,高三丈,懷裡的杏樹三人多高,已開花結果。老槐樹除了撫養幼杏成長,還常為相愛男女牽線保媒。
天有不測風雲。一年夏天,一妖孽被火龍追趕,遁匿槐樹間。火龍口噴火焰,寺中僧人發現老槐樹榦已被燒煳,懷中杏樹枝葉燒禿,樹下怪物肉煳骨朽。隨後,火龍口噴清水,灑在槐抱杏根下,騰空而去。
槐抱杏大難不死,時過境遷,年幼杏樹鍛煉得干堅、枝挺、葉茂,長成一棵麥黃杏,繼承老槐樹天職,懷中又抱小槐樹,小槐樹乃老槐根生。
“六百年前槐抱杏,老去卻讓杏抱槐。方知烏鴉反哺意,草木歲歲換春來。”當地人稱,老槐為祖父,杏為兒子,小槐為孫,祖孫三代,傳宗接代。這如同人類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