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韋德馬克

理查德·韋德馬克

理查德·韋德馬克(Richard Widmark),1914年12月26日出生在明尼蘇達州日出鎮。

韋德馬克在伊里諾藝斯鎮的普林斯頓長大,就讀於森林湖學院的表演專業。畢業后,在該校執教表演系,那是1938年首次在廣播劇中《珍妮大嬸的真實故事》出演之前的事。1943年,百老匯他以《親吻與傾訴》登台亮相。二戰時期,由於鼓膜穿孔他未能應徵入伍。

由於韋德馬克對動作片的貢獻,他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的好萊塢林蔭大道6800號有一顆星。在2002年,他被俄克拉荷馬州俄克拉荷馬市的國家牛仔和西部遺產博物館收錄到西部片名演員錄。

早年經歷


理查德·韋德馬克,出生在1914年的節禮日的明尼蘇達州日出鎮。他說從孩提時他就愛上了電影,稱“我從四歲時就是個電影迷,我祖母曾帶我去看電影。”少年時期的韋德馬克在高中演講中公開表示他熱愛電影,然而在森林湖大學的時候他卻想成為一名律師。不過在學校的一次話劇《Consellor-at-Law》的排演中,他是演主角的最佳人選,由此,他的演戲熱情也就開始深入了。
1936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以後,在該校執教擔任演講和戲劇系助教一職。但是,過不久他辭職去了紐約當演員。
直到1938年,他才出現在廣播劇《珍妮大嬸的真實生活》中。

演藝經歷


1947年,首次電影熒幕演出在《死亡之吻》,扮演總是嘻笑的反社會的反派主角湯米·伍都。他在劇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表演是:他把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Mildred Dunnock扮演)從樓梯上推下去摔死了。《死亡之吻》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同時也備受爭議。這樣也開啟了韋德馬克與20世紀福克斯簽訂了7年的合約。他的這個角色為他贏來學院獎最佳配角獎提名和1947年金球獎最具潛質新人獎。韋德馬克的個性也成為萬花筒樂隊創作歌曲《湯米·伍都的民謠》的靈感。
1950年,同保羅·道格拉斯、芭芭拉·貝爾·蓋茲、傑克·帕蘭斯和佐羅·摩斯特爾一起合演了埃里亞·卡贊的的經典黑色電影《街道恐慌》;同年,與吉恩·蒂爾尼合作演出了朱爾斯·達辛的經典黑色影片《四海本色》。
兩年後,韋德馬克在格勞曼中國劇院有了自己的水泥手印。他在與福克斯合作期間,出演了《沒有名字的街道》,同瑪麗蓮·夢露在《別來敲門》等其他項目中有合作,同勞倫·白考爾在後來的熒幕電影中一起合作演出了文森特·明奈利風靡一時的電影《陰謀》。
1947年,在黑色電影《死亡之吻》中的初次表演就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美國式的影像符號,並且殺手湯米·伍都一角為他獲得學院獎最佳配角提名,而《死亡之吻》和其他的黑色驚悚片使得韋德馬克成為在二戰後新一代的美國電影男明星中的一員。與當時戰後的影星柯克·道格拉斯、羅伯特·米徹姆一起帶給熒幕以新的特點,他飾演的主角或配角具有硬朗,也就是感情不太活躍的性格,並憑此來打動觀眾獲得同情心(儘管米徹姆的帶有羞澀的外表讓他成為三個當中最受青睞的一個)。韋德馬克並不迴避演一些極其麻煩,極矛盾或者直接就是個道德敗壞一類的角色。在他第一次演出后,韋德馬克一直穩定地工作,主要是做演員,直到他1990年76歲退休。
在《紐倫堡大審判》中扮演的美國控方律師達到了他的明星地位的頂峰,並從50年代延續到60年代,但是他又繼續了30年的演藝生涯。
他在百老匯的首次登台演出的是《親吻與傾訴》(Kiss and Tell),他在百老匯登台演出的日子遠比他早期的電影生涯要輕鬆得多。
二戰後,他和20世紀福克斯公司簽訂了一份長達七年的合同。在試鏡湯米·伍都這個角色之後,福克斯的老闆始終認為瘦弱的金髮韋德馬克不可能演主角,尤其當看了他的舞台表演—扮演《親吻與傾訴》中的精神變態者時,覺得他只頂多當作維多·馬修的小車使使。
儘管韋德馬克的角色不大,但他很會搶鏡頭。20世紀福克斯的宣傳部勸那些參展商要花足力氣稱頌他們的新反派主角來推銷電影。
“就推銷理查德韋德馬克吧!”製片廠的宣傳手冊這麼寫著,宣傳手冊使20世紀福克斯發給影院老闆的重要信息。手冊上說當地地參展商都忙著印刷,需要大量的以韋德馬克的肖像為海報去張貼。
他獲得過金球獎和奧斯卡獎,作為肯定他的角色,當時也導致了早期在製片廠期間得大量得類型演出。
韋德馬克在《無名街道》和《馬路屋》(Road House,1948),中扮演的都是精神變態,他的風格和福克斯的新星格利高里·派克在威廉·威爾曼的西部片《蒼黃天空》(Yellow Sky,1949)中不同,當然他扮演的總是反派主角。只有當他強烈要求製片廠讓他演別的角色類型時,他才在《乘船到海底》(Down to the Sea in Ships,1949)中演了個水手,以至於成了頭條新聞。
1949年3月28日,發行的《生活》雜誌以三頁的版面報道電影,標題為“韋德馬克的反面主角改邪歸正”。他大受歡迎,攫住了大眾的想象力,早在十年前,好萊塢的格勞曼中國劇院外的大廳里由了他永不磨滅的水泥手印和腳印。
大導演伊利亞·卡贊讓韋德馬克在驚忪片街頭騷動中的演的戲份不重—那個角色給了帕蘭斯—而是演了外科醫生,他追查得了黑死病的帕蘭斯,這個角色同偵探保羅道格拉斯並駕齊驅。韋德馬克在類型片中真正建立自己的形象,並在後來的大量黑色影片中重複。
韋德馬克已經證明自己能駕馭號其他角色,他也不迴避在品質片中演戲份重的。很快成為好萊塢黑名單上的導演朱爾斯·達辛讓他演了他最偉大的角色之一—扮演《四海本色》中斂財的皮條客哈里·費比安。背景設在倫敦,韋德馬克的費比安千方百計的想在行為放蕩的女人的叢林中求生,但註定失敗。韋德馬克高超的演技在於,他善於傳達面臨末日的囚徒想掌控自己命運的那種拚命與絕望,而這種表演北看作是黑色電影的標誌符號。在同一年,他在作者導演約瑟夫·曼基威茨的《走投無路》(No Way Out)中扮演煽動暴亂的偏執狂。
進入50年代,韋德馬克演西部片、戰爭片,也偶爾演驚悚類型的片子。他和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演過《別來敲門》(Don't Bother to Knock,1953),同年也參與過導演塞繆爾·福勒的《向南街》(Pick Up on South Street)。他同福克斯七年的合約就要到期了,而扎努克也不願改進合同,照樣讓他演了《破了的長矛》(Broken Lance,1954)中的關鍵配角,但是薪酬比斯賓塞·屈賽的低,甚至比羅伯特·瓦格納和簡·皮特斯的都低。這部片子廣受好評,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獎提名,但由於阿爾伯特·馬爾茨被列在好萊塢黑名單而拖了後腿。
韋德馬克離開福克斯成了自由職業者,建立屬於自己的公司,希斯製片廠。他演了更多的西部片、冒險片和社會劇情,他自己在Otto Preminger改編自肖伯納的《聖約翰》中道芬Dauphin的角色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一部沒有給任何人帶來榮譽的爛片,沒有Preminger的份,沒有它的女主角簡·塞伯格或他自己韋德馬克的份。
1960年,他演了另一部爛片,被稱為“約翰·韋恩的自殺式愛國頌”的《邊城英烈傳》。因為扮演的私底下是自由黨派Jim Bowie支持頑固保守黨派韋恩飾的大衛科洛科特。同個性演員齊爾·威爾斯一起,韋德馬克算是電影中最好的了。
1961年,韋德馬克在製作人導演斯坦利·克雷默的《紐倫堡大審判》中飾演原告表現非常好,同時演出的有奧斯卡提名的斯賓塞·屈賽和奧斯卡獎獲得者馬克西米連·謝爾,大明星伯特·蘭卡斯特,表演天才蒙哥馬利·克里夫特以及朱迪·嘉蘭。除了同所有這些一線明星同台演出外,韋德馬克的個性特徵亦成為戲劇中軸心。
稍晚一些時候,韋德馬克在接下來的兩部西部片中,一部是大導演約翰·福特執導的《馬上雙雄》和詹姆斯·史都華一起演出。另一部是福特向印第安屠殺致歉的影片《安邦定國志》中飾演主角。在《馬上雙雄》的拍攝中,福特因史都華的帽子而跟他弄得不愉快。因為史都華堅持戴著那頂帽子,在50年代他主演的西部片成為票房冠軍和帽子不無關係。而他和韋德馬克兩個人都有耳背(還一樣禿頂因此需要化裝師為他們準備假髮),所以福特在片場坐離他倆遠遠的位置,發出勉強才能聽到的舞台指導,要是連個人誰都沒聽到導演說說的什麼,福特就誇張地對在場製作人員嚷道,在他后40年的電影事業上,他要退而去指導兩個又禿又聾的傢伙演戲了。這可見像韋德馬克和史都華這樣的明星所受到福特給他們最大的侮辱,也可見大導演是相當冷酷無情的。
在整個60年代,韋德馬克演A級片。他十年中有一次成功地有了他最好的表演之一,在Don Siegel的警察情節劇《麥迪根之戰》中扮演一個不分是非的警察。看這部片子,人們會發現韋德馬克的個性在進化到60年代後期的反派英雄人物成為一種推動因素,例如體現在唐·西格爾後來的的《警探哈里》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他寧靜地生活並避免媒體,在1971年說道:“我認為一個演員做完他應該做的工作以後就最好閉上嘴巴。”《洛杉磯時報》評論家凱文·托馬斯認為韋德馬克應該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以他在When the Legends Die中的角色(1972年,飾演一個過氣廣播明星做Frederic Forrest的家教老師)。很奇怪,人們認為《死亡之吻》是他唯一奧斯卡提名的代表作。但是隨著黑色電影的興起和越來越受關注,在70年代他的演藝生涯行將結束的時候,人們開始重新評估他作為演員的價值;不像亨弗萊·鮑嘉,沒能活著見到他自己的名聲在他死後如此之高,而在韋德馬克退休之前就成了風靡一時的人物了。
70年代,他仍在電影界有著明顯的地位,從1971年開始,進入電視業。在電影界,他基本上飾演配角,儘管片酬比較高的那種,這種電影例如西德尼·呂美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羅伯特·阿爾德里奇的《黃昏最後的光芒》(Twilight's Last Gleaming)以及斯坦利·克雷默的《多米諾原理》(The Domino Theory,1977)。他甚至重返在Coma (1978)中演回一個主角的反面形象的醫生。
1971年裡。他尋找更好的角色,他轉向了電視,在電視電影《消失》(Vanished)里演了回美國總統。他的表演角色給韋德馬克帶回了艾美獎提名。為了拯救復興NBC,他演了Madigan,在1972年秋季,作為在六個90分鐘的片段的NBC周三神秘電影NBC Wednesday Mystery Movie的連續播放的一部分。
2008年3月24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Roxbury逝世。

個人生活


韋德馬克同劇作家簡·赫澤爾伍德(Jean Hazlewood)享有五十年的婚姻,從1942年到她死去的1997年(他們有一個孩子,安妮,生於1945年)。韋德馬克同他的第一任作家妻子簡·赫澤爾伍德的婚姻從1942年4月5日一直延續到1997年3月2日她去世。
他們的女兒安妮·希斯·韋德馬克(Anne Heath Widmark)是位藝術家兼作家,她於1969年1月1日嫁給了棒球界的傳奇人物桑迪·考福克斯(Sandy Koufax),1982年,安妮·韋德馬克同他離婚。
1999年9月,韋德馬克娶蘇珊·布蘭查德(Susan Blanchard)為妻,早前她是亨利·方達的第三任妻子。
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他定居於康涅狄格州的魯克斯伯利鎮(Roxbury)。

主要作品


第一部電影Kiss of DeathKiss of Death (1947)
The Street with No Name (1948)
Road House (1948)
Yellow Sky (1948)
Down to the Sea in Ships (1949)
Slattery's Hurricane (1949)
Night and the City (1950)
Panic in the Streets (1950)
No Way Out (1950)
Halls of Montezuma (1950)
The Frogmen (1951)
Red Skies of Montana (1952)
Don't Bother to Knock (1952)
O. Henry's Full House (1952)
My Pal Gus (1952)
Destination Gobi (1953)
Pickup on South Street (1953)
Take the High Ground! (1953)
Hell and High Water (1954)
Garden of Evil (1954)
Broken Lance (1954)
A Prize of Gold (1955)
The Cobweb (1955)
Backlash (1956)
Run for the Sun (1956)
The Last Wagon (1956)
Saint Joan (1957)
Time Limit (1957)
The Law and Jake Wade (1958)
The Tunnel of Love (1958)
The Trap (1959)
Warlock (1959)
The Alamo (1960)
The Secret Ways (1961)
Two Rode Together (1961)
Judgment at Nuremberg (1961)
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The Long Ships (1964)
Flight from Ashiya (1964)
Cheyenne Autumn (1964)
The Bedford Incident (1965)
Alvarez Kelly (1966)
The Way West (1967)
Madigan (1968)
A Talent for Loving (1969)
Death of a Gunfighter (1969)
The Moonshine War (1970)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74)
To the Devil a Daughter (1976)
The Sell-Out (1976)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1977)
The Domino Principle (1977)
Rollercoaster (1977)
Coma (1978)
The Swarm (1978)
Bear Island (1979)
National Lampoon Goes to the Movies (1982)
Hanky Panky (1982)
Who Dares Wins (1982)
Against All Odds (1984)
True Colors (1991)
Wild Bill: Hollywood Maverick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