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宗派
中國民俗文化專家
譚宗派,男,中國民俗文化專家,湖北文博研究副館員,湖北省民俗學會會員,原利川市文物管理所所長。
1956年參加工作,畢生都以挖掘、傳承和保護土家民族文化為己任,先後在省、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性文章30餘篇,其《大水井古建築群》一文已由國家統計局存入國家信息中心,2002年他主編《魚木寨研究》,被評為湖北省民族學會1998至2002年度優秀著作一等獎。在任市文管所所長期間,他實地考察發現野外文物300餘處。作為資深權威土家民俗專家,他先後承擔了魚木寨、大水井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工作。
今年已過七旬的譚宗派,是利川市文物局的一名退休幹部。他1956年參加工作,職稱是文博副研究館員,屬湖北省民俗學會會員,退休前任利川市文管所所長。
2002年9月,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魅力12”欄目組編導莫日根、攝像賈志堅一行到利川追尋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根源,採訪並拍攝了利川的民族民間文藝、民俗,採訪了當年參加匯演的聶成、李明祥、全友發、李溢之等,以及利川民族文化、民間文藝的發掘、整理、傳承者譚宗派、李源道等。
央視攝製組在對譚宗派進行採訪時,他幽默的語言,得體的表現,特別是對《龍船調》獨到的見解,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攝製組在結束對利川的採訪后,臨走時專門與市委宣傳部領導協商,想在節目後期錄製時邀請譚宗派進央視演播大廳參加現場錄製、互動,並叫他做好到北京的各項準備工作。
10月,在央視西部頻道“魅力12”欄目的《清江絕唱龍船調》節目錄製現場,譚宗派作為特邀嘉賓第一次走進中央電視台。他與當年收集整理《龍船調》的第一人周緒卿(已去世)之子周華一唱一合,宣傳介紹了利川民歌《龍船調》等的特點,與王潔實、謝莉斯、魏金棟等共同演繹原汁原味的利川民歌,展示了利川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
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利川民歌《龍船調》在國內外得以傳唱,並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民歌。譚宗派在外的許多老同學、老朋友看到這個節目后,都打來電話表示祝賀,稱讚他還在為利川的民族文化宣傳發揮餘熱,並且在電視上也還非常“上鏡”。
2002年底,省民委與湖北電視台聯合拍攝《武陵土家人》電視專題片,涉及到整個恩施州的土家民族文化宣傳。當時,該電視專題片要到央視進行學術論證,以論證節目的可行性,譚宗派受省民委的邀請參加了學術論證會,並在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該專題片於2003年拍成,譚宗派負責整個節目的文字撰稿及解說,此專題片後來在國內多次獲大獎。這也是譚宗派第二次走進央視。
2003年6月9日,譚宗派受央視西部頻道“魅力12”欄目組邀請,第三次走進了中央電視台。在一周時間裡,他接受了欄目組的專訪,從利川的《龍船調》、肉連響,談到恩施的儺戲;從建始的《黃四姐》,談到四川的《黃楊扁擔》;從土家歌舞的歷史淵源,談到土家文化的現狀,幾乎把包括鄂西、川東、湘西在內的整個土家族的方方面面,在訪談中再現了他豐厚的民族文化知識,深得欄目組的好評。
2004年5月28日,利川市委宣傳部應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之約,組織本市民歌手、民俗文化專家赴京,到央視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演唱山歌,錄製專題節目。譚宗派又被作為嘉賓參加了節目錄製,他再次對利川的《郎在高坡放早牛》、《龍船調》等山民歌進行了詳細地介紹,還講述了有關民歌故事,其幽默詼諧的語言在演播廳贏得觀眾陣陣熱烈掌聲。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譚宗派非常風趣地說:“其實不要把中央電視台想象得那麼神秘,從2002年我第一次走進央視錄製節目開始,已經是第五次走進中央電視台了。如今除了普通話不夠標準顯得有點吃力外,在現場基本上還算能夠應付自如。”
(二)著書立說,受到眾人稱頌
利川是一座民間藝術的寶庫,民間傳說內容豐富,民間故事風趣幽默,民間歌謠特色鮮明,民間曲藝形式多樣,民間舞蹈動作古樸;利川還是一個文物大市,境內現存古文化遺址共20餘處,古建築及古石刻近百處。這些底蘊深厚的民間民族文化,對於研究土家族、苗族的歷史淵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二十多年從事民族文化和文物普查保護生涯中,譚宗派以一個土家山民固有的倔犟和耐力,在家鄉的叢林荊棘中奔走,有店不住歇農戶、有車不坐偏要走。他見老人就問,見碑刻就抄,見家譜就查,見奇事就追,見民歌就學……這麼多年來,他可以說是徒步踏遍了利川的山山水水,走訪了偏僻邊遠的村村寨寨,被群眾們稱作是土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工作者,譚宗派深愛著家鄉的每一首歌、每一座寨、每一件文物、每一個傳說,並且把傳承土家民族文化作為己任。他知識淵博,語言生動,每一個景點都能講出一串故事,每一首民歌都能道出來龍去脈。和他一起探討學問的專家都感嘆:到利川沒聽《龍船調》,沒到大水井,沒聽他擺過龍門陣,就不算到過利川。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譚宗派繼續探尋民族文化淵源,先後在省、國家級刊物發表學術性文章30餘篇,許多都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在任市文管所所長期間,他一個人背著水壺,實地考察發現野外文物300餘處。1987年,經過譚宗派多次踏勘謀道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終於在一個十分邊遠的山寨里發現了魚木寨文化奇觀,成為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土家古寨,這一發現被列為湖北省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之一。
魚木寨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和濃厚興趣,主要是它包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專家們把它稱作“神秘的世外桃源”、“土家地區第一山寨”、“巴楚漢文化融合的典範和化石。1992年,魚木寨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開始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躋身准國保單位之列。在近20年中,魚木寨共接待中外遊客10餘萬人次。
2000年,州民委組織編寫《恩施州民族研究叢書》,並將《魚木寨研究》列為首批書目。2001年,譚宗派根據多年的考察研究成果,尤其是2000年8月由湖北民族學院、州博物館、利川市文化局組成的專家組進一步實地考察了魚木寨的文化景觀,他在此次考察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魚木寨研究》一書。此書在全面介紹魚木寨景觀的基礎上,重點評價了它的文化意義,對於推動魚木寨文化現象的研究走向深入其作用不可低估。
2002年9月,為系統地推介利川的民族文化,譚宗派與當時任利川市委副書記舒茂揚一道,組織編寫了《利川民族文化攬勝》一書,對利川的文物古迹、民間文藝習俗、自然風光作了比較全面的介紹。省委常委、統戰部長蘇曉雲在為此書作序時寫道:“此書用精美的圖片,質樸的語言,從實物景觀與文化內涵的結合上,向我們真實、生動地展示了利川今存的各種文化現象和特點,從一些方面透視了少數民族地區先進文化發展的軌跡和方向,為今後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作出了積極地努力。”
此後,參編了《土家族大辭典》
2013年,出版《支羅船頭寨研究》等
(三)坎坷人生,在艱難中度日
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土家文化人,譚宗派雖然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可是他的生活卻過得十分清貧。由於歷史原因,他曾經做過漆匠,背著器具雲遊四鄉,直到他40多歲時才恢復工作,被民委借調編著《利川土家族簡史》。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才真正改變了他人生的坐標,他好似如魚得水,在利川民族文化的海洋里遨遊。
由於命運多舛,譚宗派40多歲才結婚,妻子沒有工作,他當時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塊,兩口子生活過得十分艱難。沒過幾年,家裡又添了個兒子,眼看開支越來越大,妻子不得已就到街上賣起小菜,靠賺點小錢養家糊口。後來,兒子一天天長大,又要讀書,一家人的日子更是過得緊巴巴的。今年,兒子譚立地從湖北民族學院計算機系畢業后還沒找到工作,做父親的天天都在為這事發愁。妻子如今雖然已經60多歲了,可仍然每天堅持在街上賣小菜。
儘管譚宗派家裡這麼困難,但他始終堅持著這樣一個原則:從來不向單位提過分的要求,也不向找他幫忙的單位吃拿卡要。他在生活上十分儉樸,不吃煙不喝酒,也不打牌賭博,經常穿著一件褪了色的夾克,幾十年來從未穿過一件西服,惟一一件像樣的深色民族服裝,還是在2003年他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孫福民看不過意專門為他買的。至今他還格外珍惜這件民族服裝,要碰到出差或者接待客人才捨得拿出來穿。
從1984年開始,譚宗派參加了利川市文物普查,在4年時間裡,他可謂是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也投入了十二分的熱情和精力。文物普查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他克服各種重重苦難,深入到建南、文斗、魚木寨等邊遠地區,長年累月在鄉下踏訪,哪裡天黑就在哪裡歇腳,遇到什麼飯菜就吃什麼,從來不挑三拈四的。在魚木寨,他已經和山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混熟了,如今村民們一見到他還親切地叫他“譚同志”。
可以這樣說,在利川市凡是有文物的地方,沒有不認識譚宗派的,他對土家民族文化的這份執著與追求,已經深深地與這裡的每一首歌、每一座寨、每一件文物融合在了一起。近些年,隨著譚宗派的名氣越來越大,凡慕名到利川旅遊、考古的國內外名人、專家、學者,常常點名要他陪同解說,而他不顧年歲已高,有求必應,樂此不疲,總是讓這些人滿意而歸。
近年來,譚宗派雖然退休了,可他卻比以前更加忙碌,仍然不計報酬,積極投身到民族文化的發掘整理和推廣工作中。經他發現的土家歌王世家牟奇祥一家和土家民歌村柏楊鎮龍山村,都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視。2003年10月,69歲的譚宗派陪客人到鐵爐寨考察不幸摔成重傷,在病榻上足足躺了4個多月。2004年初,湖北省作協在利川召開筆會,一些知名作家點名要譚宗派充當導遊解說,他二話沒說,忍著疼痛當起了導遊,作家們都被他的精神感動了。
妻子經常埋怨他,說他一天在外瞎忙乎,有沒得什麼好處,再說他的身體也吃不消。譚宗派總是樂呵呵地對妻子說:“這麼大的年紀了還圖什麼,我只是看到利川有這麼好的民族文化資源,有這麼多的旅遊景點,總想利用自己的餘生把這些資源宣傳推介出去,提高利川的知名度,讓利川群眾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如今,譚宗派一家還住在幾間破爛的房子里,在他家裡沒有幾件像樣的傢具,只有書房裡的一台電腦算是奢侈品了。譚宗派樂觀地說:“人啦!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他花血本購買這台電腦,一是方便學計算機的兒子,二是他也正在學習使用電腦,以後方便他在電腦上寫文章,目前正在構思寫大水井的電視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