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利·馬克
卡羅利·馬克
卡羅利·馬克(1925.12.22-2017.8.30),出生於匈牙利,導演、編劇。
《歐洲的某個地方》
《莉莉雯菲》
1925年12月22日生於匈牙利的東部小城拜賴焦新村。由於家中經營了一家電影院,他很早就獲得電影啟蒙。據Peter Hames主編的《中歐電影》(The Cinema of Central Europe)中收錄的大衛·羅賓遜(David Robinson)的文章記載,他的電影生涯始於1943年,在表現主義實驗短片《2 x 2》里擔任助理導演。
“二戰”結束后,馬克進入布達佩斯戲劇與電影藝術學院學習,師從導演吉扎·拉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尚在學習階段,他就和日後匈牙利“新浪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費利克斯·馬里亞(Félix Máriássy)一同參與老師拉德瓦尼執導的影片《歐洲的某個地方》(Somewhere in Europe)的拍攝,
該片由電影理論先驅貝拉·巴拉茲(Béla Balázs)執筆。
畢業后,馬克就職於一家拍攝新聞短片的電影廠,但由於得罪了經理,被發配到偏遠的農場工作六個月。直到馬里亞因為生病無法繼續他的第二部作品《小凱特琳的婚姻》(Kis Katalin házassága)的拍攝時,馬克才被召喚回布達佩斯擔任助理導演。在拍攝了幾部短片,並幫助瓦爾科尼·佐爾坦(Zoltán Várkonyi)完成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西蒙·梅爾基奧爾的出生》(Simon Menyhért születése)后,他的長片處女作《莉莉雯菲》終於在1955年問世。憑藉這部入圍金棕櫚獎的愛情電影,他在匈牙利乃至國際影壇一鳴驚人。而《莉莉雯菲》更重要的意義是打破了當時匈牙利電影類型的單一化,證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外的作品同樣能贏得觀眾的共鳴。
《愛》
1971年,他根據匈牙利作家Tibor Dery的兩篇小說改編而來的最重要的作品——《愛》問世。
《布達佩斯漫長的周末》
此後,馬克繼續開拓各種迥異的題材。1977年的《厚德之夜》(A Very Moral Night)是關於一家妓院的奇幻故事;《另一個天堂》聚焦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一個女同性戀政治記者的死亡事件;由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Christopher Plummer)和瑪吉·史密斯(Maggie Smith)主演的英語片《莉莉的愛情》(Lily in Love)則是一出關於一位百老匯演員硬要在老婆執筆的電影中旮上一角的滑稽喜劇。
而在馬克的晚期作品中,較為著名的有1997年上映的根據陀思妥耶夫斯基半自傳體小說改編的《賭徒》(The Gambler)和《布達佩斯漫長的周末》(A Long Weekend in Pest and Buda)。
奧斯卡金像獎 |
▪ 1975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躲貓貓 (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 1987 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最後手稿 (提名) ▪ 1982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費比西獎 另一個天堂 (獲獎) ▪ 1982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另一個天堂(提名) ▪ 1978 第3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Egy erkölcsös éjszaka (提名) ▪ 1974 第2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躲貓貓 (提名) ▪ 1971 第2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愛 (獲獎) ▪ 1971 第2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愛(獲獎) ▪ 1971 第2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愛(提名) ▪ 1955 第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莉莉雯菲(提名) |
《躲貓貓》
縱觀卡羅利·馬克的一生,最大的遺憾可能就是六度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卻無緣摘下一葉金棕櫚。然而,他的多部傑出的作品,不僅是匈牙利的瑰寶,也是世界影壇的瓊珍。(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