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黑錦蛇

游蛇科錦蛇屬蛇類

棕黑錦蛇中文俗名黃花松、烏蟲、黑松花。游蛇科,錦蛇屬。全長1.5 m左右,體重0.5-1.5千克。隨產地不同顏色差異較大。湖南浙江的顏色較淺;北京的顏色鮮艷,花紋明顯;東北的顏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動於平原、山區的林邊、草叢、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進入房內。性情比較溫和,不受威脅時,一般不咬人。以鼠類為食,亦吃鳥類及鳥蛋。

基本資料


(圖)棕黑錦蛇
(圖)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 Elaphe schrenckii
中文俗名:黃花松 烏蟲
分類地位:有鱗目 Squamata 蛇亞目 Serpentiformes 游蛇科 Colubridae 錦蛇屬 Elaphe
中文正名:棕黑錦蛇 拉丁學名:Elaphe schrenckii 命名:Strauch, 1873
分類地位:動物界 Faun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爬行綱 REPTILIA =>有鱗目 SQUAMATA =>蛇亞目 SERPENTES =>新蛇下目 Caenophidia =>游蛇科 Colubridae =>錦蛇屬 Elaphe => 棕黑錦蛇 Elaphe schrenckii
下屬分類:無
英文俗名:Amur rat-snake
地理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
保護等級:“三有”名錄

識別特徵


全長1.5 m左右,體重0.5-1.5千克。背面棕黑色具光澤,自頸部至尾部有約佔1~2枚鱗寬的窄橫紋22~28個,前後兩橫斑相距8~12枚鱗;腹麵灰白色有明顯的黑斑。背鱗23-23-19行,僅最外1行平滑,余均具強棱;腹鱗203~224;肛鱗二分;尾下鱗54-76對。隨產地不同顏色差異較大。湖南浙江的顏色較淺;北京的顏色鮮艷,花紋明顯;東北的顏色深基本是黑色。
棕黑錦蛇
棕黑錦蛇

生活習性


活動於平原、山區的林邊、草叢、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進入房內。性情比較溫和,不受威脅時,一般不咬人。以鼠類為食,亦吃鳥類及鳥蛋。7~8月產卵6~21枚,卵徑40-60 mm×28-30 mm,卵重18-29 g;孵化期1.5~2月;初孵仔蛇全長270~350 mm,重8-18 g。

現狀與保護


[致危因素及現狀] 體型較大,可食用;皮可制工業品,故大量被捕殺。 [馴養繁殖狀況] 不詳。 [現有保護措施] 遼寧與黑龍江省均將其列入該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應進一步採取的保護措施] 錦蛇屬蛇種主要以小型獸為食物,在人類居住區或耕作區活動的錦蛇則主要捕食嚙齒動物如鼠類,對消滅有害動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錦蛇類大多色彩艷麗,適於觀賞,加以部分種類個體較大,往往大量被捕殺食用。因此建議將錦蛇類都列為保護動物。

分佈範圍


黑龍江、吉林、遼寧(新賓和清原)、河北、山東、湖南、湖北、浙江、西伯利亞、朝鮮、北京、日本。

種群狀況


致危因素及現狀:體型較大,可食用,製藥,皮可制工業品,故大量被捕殺,野生類已列為瀕危物種。
人工繁殖:原來只有湖北有少量人工養殖,現已改善,某些地區已經實現人工繁殖,同時也成為寵物蛇玩家手中的熱門之一。
綜合價值:棕黑錦蛇-無毒,常出沒于山腳以及破房爛屋之中,2000年國家頒布文件將其定為‘三有’動物,即有益、有科研價值、有經濟價值。

生長繁殖


卵生。

亞種分化


劃分列表
中文名拉丁屬名定名人
棕黑錦蛇Elaphe(Stra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