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相邦的結果 展開

相邦

相邦

相邦,先秦官名。簡稱相。戰國時百官中最高者。春秋時﹐相本為君主或貴族行禮時的贊禮者。據《儀禮》﹑《禮記》記載﹐凡飲酒禮﹑射禮﹑喪禮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關禮儀。國君外出﹐亦有相跟隨左右﹐如魯定公和齊君在夾谷相會﹐即以孔子為相。春秋時,貴族家中之家宰也稱為家相。家相主貴族家室之事﹐故也稱為相室。戰國初年﹐有些國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權而漸漸變為有國之君﹐作為他們親信的相室便成為邦國之相,相邦由此得名。漢高祖劉邦即位,為避諱改為相國。

由來


據《史記》所記﹐戰國初年最先設置相的是三晉等國。而後﹐其它各國亦先後置相。相邦之名唯見於銅器銘文﹐如趙的一些銅矛﹑銅劍上刻?quot;相邦建信君“和”相邦春平侯的銘記。中山國的銅鈁銘中有中山國相邦賙之名。趙的銅器銘刻中還有“守相”一名﹐當是攝相之意。
古籍中僅見相國或相。《戰國策》﹑《韓非子》及山東臨沂銀雀山所出竹簡本戰國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過相國。《史記》中關於七國相國的記載尤多﹐如稱張儀秦惠王相﹐又說秦昭王魏冉為相國。但在銅器銘文中﹐只有相邦儀和相邦冉。又《史記》言呂不韋為相國﹐而作於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銅戈銘文上有“相邦呂不韋”。銅器銘文中從不見有相國之名﹐唯古籍作相國﹐可能是漢代人因避漢高祖劉邦之諱而改“邦”為“國”所致。
三晉等國以國相為相邦﹐而秦於相邦外又置丞相﹐《史記·秦本紀》記載﹐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武王二年木牘上﹐即有“王命丞相戊、內史匽,”證明《史記》的記載可信。秦武王之後,秦相邦與丞相不是交替設置的,二者是同時並存的。因為出土文物秦國東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這證明相邦與丞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而且是同時並存的,而且相邦地位高於丞相。《史記》中也記載了漢相邦和漢丞相是同時並存的職務,而且漢相邦地位高於漢丞相。據《史記》所記﹐魏﹑燕等國也有丞相﹐其詳不得而知。楚在戰國時仍置令尹以總百官﹐但《戰國策》﹑《韓非子》均有“州侯相楚”之語﹐或者相仍是指的令尹。戰國時有的國家以太宰為執政﹐於是宰和相也可連在一起稱為“宰相”。

職能


相邦是助王治理國政的高官﹐既要綜理百事﹐又要依百官之功過而進行賞罰﹐掌握了不小的權力。但他們的地位並不穩固﹐只要不稱職或是觸犯了君主﹐隨時可以被免除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