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鬼哭的結果 展開
- 刀名
- 中醫穴名
- 日本2003年三池崇史執導電影
- 聊齋志異的篇名
鬼哭
聊齋志異的篇名
《鬼哭》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鬼哭》出自《聊齋志異》卷一第二十八篇。本文講述了謝遷之變時,賊人佔據了王七襄的房子,官兵入城平定賊患,剿滅了盜賊,王學使派人處理掉家裡的屍體。從此,宅子里總是出現鬼哭,直到他作道場超度它們,這才滅除鬼患。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為人兇狠殘暴,鬼也不會怕他,公道正直,鬼也會感化。
謝遷之變,宦第皆為賊窟。王學使七襄之宅,盜聚尤眾。城破兵入,掃蕩群醜,屍填墀,血至充門而流。公入城,扛屍滌血而居。往往白晝見鬼;夜則床下燐飛,牆角鬼哭。
一日,王生皞迪,寄宿公家,聞床底小聲連呼:“皞迪!皞迪!”已而聲漸大,曰:“我死得苦!”因哭,滿庭皆哭。公聞,仗劍而入,大言曰:“汝不識我王學院耶?”但聞百聲嗤嗤,笑之以鼻。公於是設水陸道場,命釋道懺度之。夜拋鬼飯,則見燐火營營,隨地皆出。先是,閽人王姓者,疾篤,昏不知人者數日矣。是夕,忽欠伸若醒。婦以食進。王曰:“適主人不知何事,施飯於庭,我亦隨眾啖噉。食已方歸,故不譏耳。”由此鬼怪遂絕。豈鈸饒鐘鼓,焰口瑜伽,果有益耶?
異史氏曰:“邪怪之物,唯德可以已之。當陷城之時,王公勢正烜赫,聞聲者皆股慄;而鬼且揶揄之。想鬼物逆知其不今終耶?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猶不可以嚇鬼,願無出鬼面以嚇人也!”
謝遷之變:指順治初年謝遷領導的一次農民起義。謝遷,山東高苑(今 屬高青縣)人,順治三年(1646)冬率眾起事,曾攻陷高苑、長山、新城、淄川諸縣。其據淄川縣城,在順治四年六月。旋遭官兵圍剿,血戰兩月,最後失敗。事見乾隆《高苑縣誌·災祥》、乾隆《淄川縣誌·兵事》、光緒《山 東通志·兵防志·國朝兵事》。
王七襄,王昌胤(清代避雍正諱,改書昌、昌印、昌允),字七襄,一字雪園,山東淄川人。明崇禎九年丙子(1636)科舉人,十年丁丑科進士 清初官至提督北直學政。傳見乾隆《淄川縣誌》。又,後文謂其“不令終”,所指事狀待考。
燐飛,燐火飄動。《淮南子·氾論訓》:“久血為燐。”《說文解字》:“兵死及牛馬之血為燐(燐)。”燐火,俗稱鬼火。
王生皞迪:事迹未詳。
“汝不識”句,據記載,王昌胤曾兩任學政。第一次,以福建道御史 差順天學政在順治四年二月,次年罷,見《清代職官年表·學政年表》。第 二次,以監察御史提督北直學政在順治七年,亦於次年離任,見《清秘述聞·學 政類》。上文既說“公入城,扛屍滌血而居”,應是初罷順天學政家居時事。
水陸道場,原為佛教舉行的一種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的法會;誦經設 齋,禮佛拜懺,以飲食供品追薦亡靈。為超度一切水陸亡魂而設,故稱水陸 道場。相傳始自梁武帝蕭衍。後世民間舉行此類法會常設僧道兩部,故下文 雲“命僧道懺度之”。
營營:往來飛動的樣子。
疾篤:病重。
啗噉(dàn—dàn 但但):二字音義並同,吃。
鈸(bō撥)鐃(náo 撓)鐘鼓:法會上僧眾所用的四種法器。鈸、鐃是銅製打擊樂,各兩片,圓形,中間隆起有孔,穿以革帶,對擊作響;大 的叫鐃,小的叫鈸。
焰口瑜伽(qié 茄):指招僧眾作佛事,以超度亡魂。焰口,佛經中餓鬼名。密宗對餓鬼施食超度的儀式,稱為“放焰口”。瑜伽,指瑜伽僧,即密宗僧侶。密宗僧侶常受請為人念經作法事,故又被稱為應赴僧。瑜伽,梵語,與物相應之義。相應之義有五(境、行、理、果、機),密宗取行相 應之義,認為手結密印、口誦真言、心觀佛尊,這能身口意“三業”清凈,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惟德”句:只有憑藉崇高的德行,才能消除邪怪之物。已,去,消除。
股慄,雙腿抖戰,極端畏懼。栗,通栗。
謝遷起義時,所有官老爺的住宅,都變成"賊窩"。有個叫王七襄的學使的家裡的"賊"聚集更多。官兵破城后,掃蕩群賊,死屍都填滿了台階,血順門而流。
王學使進了城,回到家裡,命人將屍首抬出去,把血跡洗刷乾淨,這才住下。但是大白天就往往見到鬼,夜晚床下磷火亂飛,牆角還時常有鬼哭,很不安寧。
一天,有個叫王皞迪的書生,借住在王公家。夜裡聽到床下有小聲連連叫:“皞迪!皞迪!”過了一會兒,聲音漸大,並說:“我死得好苦呀!”隨後就哭起來,接著滿院子里都有哭聲。王公聽見后,手持寶劍到王生屋裡,大聲說:“你們不知道我是王學院嗎?”只聽見眾鬼嗤嗤冷笑。
王公不得已,於是設了水陸道場,命和尚、道士念經超度,夜裡做了飯拋到院子里讓群鬼吃。這時就見院子里磷火點點,到處都是。
先前一個為王公看大門的姓王的人,病得很厲害,已經昏迷幾天不知人事了。鬧鬼的這天,他忽然伸了伸身子,像是醒過來了。他老婆見這情形就給他端來飯,他卻說:“剛才主人不知為什麼在院子里施飯,我也跟大夥一塊吃,這不才吃飽了回來,所以不覺得餓。”
自此以後,鬼都絕跡了。難道道士奏樂,和尚超度,施捨飯食,果然靈驗嗎?
異史氏說:“一切鬼怪,只有憑藉崇高的德行才能使之消除。當攻城時,王學使威風凜凜,別人都怕他。可是,鬼卻嘲弄侮辱他。想必這些鬼早已預料到他不會有好下場么?我在此勸告大人先生們:用對待“人”的態度出現,尚且嚇不著“鬼”,請不要做出一副“鬼相”嚇人吧!”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