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區
山東省淄博市轄區
淄川區,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位於淄博市中部,南鄰博山區,西接章丘區,北與周村、張店、臨淄三區相連,東傍青州市,東南與臨朐、沂源兩縣接壤。介於東經117°41'—118°14',北緯36°22'—36°45'之間,東西長49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960平方千米。
淄川區有蒲松齡故居、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河慘案發生地、清“大漢德主”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迹還有蘇相墓、楊寨塔、聊齋園、淄川遊樂園等。
截至2018年,淄川區下轄4個街道、9個鎮。2017年,淄川區戶籍人口64.0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41.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8.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5.0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28:55.84:42.88,人均生產總值99644元。
2021年,淄博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649160人。
夏商為青州之域。
潭溪山風光
西漢初建般陽縣,
南北朝,元嘉五年(428年)為貝丘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為淄川縣。
唐初置淄川郡。
宋置淄川郡屬京東東路。
元設般陽路,治所在淄川城。
清沿明制。
辛亥革命后,廢府設道,淄川縣屬濟南道。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轄十路改為九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淄川縣全境解放,轄11個區。
1955年4月,淄川縣制撤銷,原縣境內建立楊寨、洪山、崑崙3個區。
1956年2月,撤銷崑崙、楊寨兩區,設淄川區。
1958年4月,洪山區撤銷,歸淄川區。
淄川區位於淄博市中部,南鄰博山區,西接濟南市章丘區,北與周村、張店、臨淄三區相連,東傍青州市,東南與臨朐、沂源兩縣接壤。介於地處東經117°41'—118°14',北緯36°22'—36°45'之間,東西長49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960平方千米。
地層
淄川區處於由前震旦系組成的“山東基地”、“山”字型構造的兩翼,蓋層處於蹄形旋卷構造體系外環的東北邊緣,橫穿淄博向斜軸部。組成基底的前震旦系呈北西向展布,不正合復蓋於基底之上的古生代蓋層,是兩個受多次構造作用形成的不完整向斜構造。
縱觀全區地質構造特徵,褶皺平緩,構造不甚發育,除大型的淄博向斜外,在形成過程中,發展同伴生北西向、北東向和東西向小型褶皺。斷裂構造較為發育,特別是張性斷裂,發育程度大,在淄河以西地段,斷裂構造縱橫穿插,弧卧奔弛,地質構造較為複雜。
地形
淄川區的地形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區,南高北低,東西高中間低,呈簸箕狀,分為平原、丘陵、山區3部分。 平原分佈在河谷的漫灘,系河谷沖積平原,地勢平緩,海拔高度47—200米,地面平均坡度1/200,面積93.175平方千米。
丘陵分佈在孝婦河流域和范陽河流域,東至羅村、龍泉,南至區界車峪口、鞏家塢一線,西北至區界。其間,山嶺疊綴,起伏平緩,岩層剝蝕較劇,相對高度250米山頂為最高,間見河谷、盆地、崗嶺、平原,面積345.321平方千米。
潭溪山
地貌
淄川區的地貌可分為構造侵蝕地形和構造剝蝕地形兩大類。構造侵蝕地形分佈在區境東部、東南部及西南部的中低山區。其特點是上升較劇、切割明顯、地勢陡峻、相對高度差別顯著,主要由碳酸鹽類型岩層,即寒武系灰岩夾頁岩、奧陶系灰岩、泥灰岩等岩層所組成。淄河以東是岩溶微弱發育的深切中低山區,多為陡峭之尖頂山,山坡“凸”形,坡度一般為20°—40°,覆蓋層甚少,基岩大面積裸露,岩溶、裂隙發育微弱,溶洞較少,多為斷崖和陡坎。岩溶岩層發育的低山區主要分佈在龍泉、洪山、寨里、羅村以東以及區境西南部的磁村、嶺子南部,由奧陶系灰岩、泥灰岩組成,山勢陡峻,溝谷發育多呈“V”形,切割深度達200—400米,山坡多為“凸”形,坡度一般為20°—30°,多為尖頂山,部分山脊呈長梁狀,斷層崖較為發育。淄河斷裂帶系對稱梯形河谷,發育成河漫灘及河谷階地。
構造剝蝕地形分佈在孝婦河、范陽河流域,由南向北,寬度逐漸增大。山丘低而坡度緩,形成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形,主要由石炭、二疊、侏羅系沙頁岩等組成。由於岩層的單斜產狀及長期風化剝蝕作用,構成了單面山形態。從整體上看,劉瓦向斜以東的山丘,西北坡較平緩,一般為10°—15°,東南坡稍陡,一般在15°—20°。劉瓦向斜以西的山丘,則是北坡較平緩,南坡較陡。
淄川區屬暖溫帶季風區半乾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其大陸度64%。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
季風
淄川區由於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影響,初春及初冬季節盛行偏北風,因而氣候乾燥雨雪稀少;夏季多東到東南風,暖濕空氣活躍,雨量充沛。由於受地形影響,全年地面風的主導風向為南到西南風,頻率為37,其次多為北到東北風,頻率為17。春季由於受華北地形槽的影響,多西南大風,平均風速3.7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冬季受蒙古冷高壓控制,多偏北大風,平均風速2.8米/秒,最大風速16米/秒。夏季因受地形影響,多是低山丘陵,受熱不均,容易產生雷雨大風。
光照
淄川區年平均總輻射量為123.0千卡/平方厘米,屬山東中值區。比西部的寧津少6.8千卡/平方厘米,相當於淄川區11月份總輻射量;比東部的膠南縣多7.1千卡/平方厘米2,相當於淄川區2月份總輻射量。5、6月份總輻射量與日照時數是全年的最高值。
氣溫
淄川區由於受地形影響,平均氣溫相差l—1.5℃,最高點在商家,最低點在東坪。淄川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的日期為2月26日,終日12月3日,平均間隔日數282天,活動積溫4888.2℃。
降水
淄川區降水的季節性明顯,分配不均,高度集中於夏季6、7、8三個月。由於地形影響,境內由北向南逐漸增多,山區多於平原。暴雨日數不多,平均每年1.2天,佔全年降水日數的1.4%,最大日雨量為119.3毫米(1964年9月12日)。雨季最長,雨量最多為1964年,長達113天,降水量916.4毫米。雨季最短為1968年,僅13天,降水量146·1毫米。
濕度
淄川區以夏季的7、8月份和秋季的9月份濕度最大,74—81%。春季濕度最小,平均56%。冬季濕度一般在60—63%。
霜期
淄川區初霜平均出現於10月19日,最早為9月29日(1968年),最晚為11月6日(1959年)。終霜平均出現於4月12日,最早為3月26日(1975年),最晚為5月7日(1979年)。歷年平均無霜期189天,最長219天,最短166天。
峨庄瀑布
淄河
發源於萊蕪市碌碡頂——魯山一線,流經博山區,於淄河鎮城子村南流入境內,從黑旺鎮西坡村流出區境。區內幹流長30千米。區內支流有峨庄河、蓼河等,流域面積385.79平方千米。為季節性河流,徑流深195.5毫米,徑流係數0.28。
孝婦河
發源於博山區禹王山、青石關、岳陽山一線,於崑崙鎮西龍角村流入區境,從楊寨鎮殷家莊流出區境,境內幹流長26.5千米,沿途建有樊家窩水庫、留仙湖水庫、賈村水庫。孝婦河在淄川區內支流有般河、三里河、五里河、七星河、錦川河。般河幹流長28.8千米,流域面積123.2平方千米;三里河幹流長5.6千米,流域面積31.6平方千米;五里河幹流長11千米,流域面積31.9平方千米;七星河幹流長8.6公千米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千米孝婦河區內流域總面積396.8平方公千米。
范陽河
范陽河分南西2支。南支發源於境內寶山、五股泉、博山區青龍灣一線,幹流長22.8千米,流域面積102.6平方千米;西支發源於鄒平縣長白山、白雲山、跑馬嶺一帶,幹流長27.5千米,流域面積180.5平方千米,兩支流在萌山水庫匯合流出區境,區內流域總面積199.92平方千米。
青陽河
發源於博山區雙堆山,流經嶺子鎮南部山區,境內幹流長15.6千米,區內流域面積16.55平方千米。
淄川區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因地表水攔蓄條件不一,地下水賦存貧富懸殊,故水資源開發利用難易程度差別很大。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92.9毫米,計70293.3萬立方米,人均1422立方米;地表徑流為16132.4萬立方米(不包括上遊客水),人均326立方米;地下徑流量18433.1萬立方米,人均373立方米。區內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34565.5萬立方米,上游區外徑流補給量1765。7萬立方米,向區外徑流排泄量為22342.1萬立方米。
淄川區共有樹種40科、78屬、146種,鄉土樹種有楸、國槐、側柏等,引進樹種有楊樹、桐樹等,經濟樹種有梨、杏、蘋果、花椒、柿子、軟棗、山楂、香椿等。中草藥資源遍及淄川區,有黃芩、半夏、荊芥、防風、蒼朮、丹參等100多種。
獸類
禽類
有斑鳩、喜鵲、烏鴉、啄木鳥、貓頭鷹等。
魚類
有鯉魚、鯽魚、鯰魚、蝦、鱉等。
昆蟲
有蠶、蜂、山蠍等。
煤炭
主要分佈在羅村、寨里、西河、龍泉、查王、嶺子、雙溝、洪山、崑崙等鄉鎮,已批准開採區保有儲量為926萬噸(其中煤厚0.6米以上691萬噸,0.6米以下235萬噸),可爭取儲量為1219萬噸。
粘土
耐火粘土主要分佈在寨里、羅村、楊寨、雙溝、冶頭、查王、商家、磁村、嶺子、龍泉、崑崙等鄉鎮,儲量約為8000萬噸以上。
頁岩質紅粘土(又稱紫砂),主要分佈在雙溝、黃家鋪、商家、冶頭、峨庄等鄉鎮,其中以雙溝、冶頭儲量最多,全區儲量約為1000萬噸以上。
陶土
主要分佈在龍泉、西河、洪山、冶頭等鄉鎮,儲量約為1000萬噸以上。
石灰石
主要分佈在東部和西部山區各鄉鎮,儲量約2萬億噸。
花崗岩
主要分佈在太河、張庄等鄉鎮,儲量約2億立方米,近20個品種。
大理石
主要分佈在西河、張庄,黃家峪等鄉鎮,儲量約在600萬立方米以上。
石英砂
主要分佈在冶頭、崑崙等鄉鎮,儲量約1億噸以上。
白堊土
分佈在黑旺、太河等鄉鎮,儲量約為400萬噸左右,是生產白水泥的原料。
總量約有8000萬噸,其中發熱量在200大卡/公斤以上的有3800萬噸。
主要分佈在張庄鄉,儲量為81萬噸。
齊山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淄川縣建置沿清制。廢州改道后,屬濟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取消道,淄川縣直屬省轄。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下10路改為9個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27日,日本侵略軍侵佔淄川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29日建立了日偽淄川縣公署,至日本侵略者投降,縣內區劃為9個區68個鄉(鎮)、579個村(庄)。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初,博山縣原山區、章丘縣青山區、萊蕪縣茶葉區、台頭區先後划入淄川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原山、青山、茶葉、台頭4區相繼回歸原縣。益都縣第四區(膠濟鐵路以南淄河以西地區)划入淄川縣。
建國初縣轄城區、洪山區、龍泉區、崑崙區、金寨區、沖山區、萌山區、商河區、蟠龍區、崔軍區、蓼河區11個區、601個自然村。
1950年3月,改按數字順序排列為第一至第十一區,同時建立了鄉政權,共有鄉、鎮136個。
1953年1月,桓台縣第七區的鎮南、鎮東、鎮西、黃金、披甲、鐵山、商家、焦宋、湖田9個鄉共25個自然村划入淄川縣,為第十二區。
1954年初,大臨池以北的35個村莊劃歸長山縣。
1955年4月,淄川縣建制撤銷,原縣境劃為楊寨、崑崙、洪山3個區,屬淄博市。同時原淄川縣東部的南仇、蓼塢、田莊等23個鄉劃歸博山縣,原淄川縣北部的崔軍、灃水、瓦村等20個鄉劃歸張店區。長山縣的張樓、高塘、孟家堰等33個自然村划入楊寨區。
1956年2月撤銷崑崙、楊寨兩區建制,設淄川區。原楊寨區全境和原崑崙區的查王等8個鄉歸屬淄川區。同時,洪山區的淄城等14個鄉、博山區的域城等7個鄉、黑山區的岳庄等7個鄉、張店區的灃水等15個鄉划入淄川區。區下設有10個辦事處,2個鎮,106個鄉,569個自然村。同年10月撤銷了辦事處,將全區106個鄉(鎮)並為38個大鄉(鎮)。1956年底坡地鄉、黃崖鄉劃歸洪山區。
1958年4月,洪山區建制撤銷,其所屬6個鄉3個鎮併入淄川區,同時域城、岳庄等6個鄉歸屬博山區。是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原鄉(鎮)名稱撤銷,成立了15個人民公社。11月博山縣建制撤銷,其所屬東坪、口頭、峨庄、太河、南仇、田莊、蓼塢、邊河8個公社劃歸淄川區,淄川區所轄的原孟家堰、蘇孔兩鄉劃歸周村區。原傅家鄉18個自然村劃歸張店區。
1961年11月,龍門公社和磁村、崑崙兩公社的一部分共59個自然村劃歸博山區。
1963年3月,灃水公社的10個自然村、楊寨公社的兩個自然村劃歸張店區。
1965年5月,中埠、湖田、金嶺、大武、灃水5個公社劃歸張店區。
1969年12月,邊河、南仇、王寨3個公社劃歸臨淄區。
1970年10月,王村、彭陽、萌水3個公社劃歸周村區。
1981年,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公社革命委員會名稱取消。
1982年1月,恢復洪山、崑崙兩鎮,建立羅村鎮,並建城關街道。
1984年4月,地方建制改革,公社之名撤銷。
1985年1月,撤銷城關街道,所轄併入淄城鎮,全區共轄9鎮14鄉,482個行政村,485個自然村。
截至2018年,淄川區下轄4個街道,9個鎮。淄川區人民政府駐般陽路35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70302001000 | 般陽路街道 |
370302002000 | 松齡路街道 |
370302004000 | 鐘樓街道 |
370302005000 | 將軍路街道 |
370302102000 | 崑崙鎮 |
370302104000 | 嶺子鎮 |
370302111000 | 西河鎮 |
370302112000 | 龍泉鎮 |
370302113000 | 寨里鎮 |
370302114000 | 羅村鎮 |
370302115000 | 洪山鎮 |
370302116000 | 雙楊鎮 |
370302117000 | 太河鎮 |
截至2017年末,淄川區戶籍總人口為64.07萬人。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淄川區常住人口為614158人。
2021年,淄博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為649160人。
2017年,淄川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41.4億元,比上年增長6.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58.18億元,增長4.6%;第三產業增加值275.03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41:56.45:42.14調整為1.28:55.84:42.88。人均生產總值99644元,增長7.7%。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淄川區500萬元以上的投資項目637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19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47.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4.69億元;第二產業投資276.8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268.4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56.89億元,佔2017年,淄川區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35.02%。
財稅收支
2017年,淄川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15583萬元,同比增長7.08%,其中稅收收入230956萬元,同比增長10.96%,佔地方財政收入的73.18%。分部門完成情況:國稅局完成108756萬元,同比增長5.97%;地稅局完成134642萬元,同比增長14.81%。地方財政支出408046萬元,增長0.73%。
人民生活
2017年,淄川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732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8元,增長7.8%。人均2017年,淄川區消費性支出18145元。截至2017年末,淄川區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57059元。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有所增加。
種植業
2016年,淄川區完成農業總產值15.31億元(現價),比2015年(可比價)增長2.4%。全年糧食總產量為8.22萬噸,下降12.5%;糧食播畝單產302.5公斤,增長13.9%。其中夏糧總產1.75萬噸,下降47.2%;秋糧總產6.47萬噸,增長5.1%。主要經濟作物中,蔬菜總產量2.21萬噸,下降23.1%;水果總產量7549噸,下降11.8%。
林業
2016年,淄川區完成造林面積82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6%。
畜牧業
2016年,淄川區肉類總產1.41萬噸,比2015年下降6.8%;禽蛋產量0.89萬噸,下降0.4%;年末擁有大牲畜1250頭,下降30.6%;生豬存欄83624頭,下降6.7%;羊存欄27022隻,增長2.6%;牛存欄1250頭,下降30.6%,其中肉牛1153頭,下降30.8%。
農業基礎
2016年,淄川區農用機械總動力達到19.56萬千瓦(不包括農用運輸車數據)。其中,農用拖拉機2579台。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27千公頃;化肥使用量(折純)2634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75噸,地膜覆蓋面積930.9公頃。
工業
2017年,淄川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237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23家,完成總產值2278.19億元,增長1.91%。建材冶金、機械製造、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四大行業主導地位依然突出,分別完成產值741.54億元、428.18億元、702.64億元和97.29億元。主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產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62.96億元,比上年增長9.8%;實現利稅253.3億元,增長2.8%;實現利潤163.37億元,增長0.7%。新興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增長加快。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7.6%,比上年末提高1.3%。
建築業
淄川區工業
國內貿易
2017年,淄川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9.97%。其中,批發零售業完成303.16億元,增長10.2%;住宿餐飲業完成12.13億元,增長5.42%。
對外經濟
2017年,淄川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22307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指標808700萬元的101.7%,列全市第三位,同比增長8.7%。其中,完成出口719659萬元,列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長8.5%;完成進口102648萬元,列全市第五位,同比增長10.5%。
招商引資
2017年,淄川區共引進各類外來投資項目247個,累計完成招商引資數額142.2億元,其中市外境內資金完成104.8億元,利用外資完成8095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7年,淄川區有資質的房地產企業33家;資質房地產企業銷售房屋面積36.21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8.94億元。
郵電通信
2017年,淄川區郵政業務總收入5761.97萬元,比上年增長23.8%;電信業務總收入3.25億元,下降5.8%。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達51.7萬門,電話總戶數達57.5萬戶。
旅遊業
2017年,淄川區旅遊消費總額77.72億元,同比增長率16.325%。年末,A級景區共9家,其中齊山景區由3A景區提升為4A景區;星級酒店4家。
金融業
聊齋城
1964年,山東省考古部門在城子村發現一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並在遺址範圍內出土了彩繪紅陶壺、白陶單耳杯、紅陶罐等一批陶器,為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
巨石文化遺址
1956年,全省文物普查,在楊寨一帶孝婦河東岸的王母山北峰,發現一處巨石文化遺存,周圍還發現了大制石器和赤褐色陶片。該巨石頂蓋長1.84米,寬1.16米,厚0.88米,成扁平型,下有高0.70米的3根天然石柱支撐,形似石冢,當地稱無梁殿或石棚。這是淄博境內發現最早的巨石文化遺存。可惜進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大約1957年夏,合作社期間在王母山上開採石礦時被毀。
齊長城(淄川段)遺址
自岳陽山、淄河谷地的城子要塞直達三泰山至淄川、博山交界處的達摩山。在三泰山主峰西部約有500米保存完好,在馬鞍山西峰山上有齊長城古兵營遺址及烽火台。2002年,國務院公布齊長城(淄川段)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般陽故城
漢初置般陽縣時,建有土城,留仙湖東側的一段漢代土築城牆保存完好,人工搗鑿的痕迹清晰可辨。
萊蕪故城遺址
齊靈公十五年(前567年),齊靈公滅萊,萊人流落於此,邑落荒蕪,故曰萊蕪。《淄博市志·文物名勝》:“古城長、寬均800米左右,城牆大部廢盡,唯北牆稍有殘存。”
般陽故城城垣舊志云:“淄川土城,周圍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四門皆砌以磚,各設更樓。”四門各有其名:東曰迎仙,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四門之外各建一古橋,西關橋謂六龍橋,南關橋謂靈虹橋,北關橋謂濟川橋,東關橋謂迎仙橋。明弘治十四年(1510年)知縣楊公武重修,將城規制如龜,故曰龜城。崇禎九年(1636年)將土城改建石城,設四門:東內曰黌山,外曰書帶;南內曰甘泉,外曰淑聖,西內曰孝水,外曰沙堤,北內曰萬年,外曰拱極。同時,縣城不但園林眾多,單體建築也富有特色。比如,淄川古城的“四牌坊”,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古典建築風格。
位於崑崙鎮磁村村南,是境內保存最早的唐代建築之一。據考證,華嚴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即713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解放后,華嚴寺曾先後被用作學校、醫院、敬老院和織布廠的廠房,保存下了玉皇閣、文昌閣、魁星樓等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古建遺產。
大佛寺
大佛寺也叫普照寺,舊址位於原縣城東北隅。據1991年版《佛教大詞典》載:“普照寺佛教名寺始建於北齊年間,唐時為法相宗大師慧昭弘法處。”慧昭,唐代僧人(650-714年),淄川人,十五歲出家,如法修身不違戒律。初從玄奘受學,後轉依窺基習學唯識,能深入堂奧,得其真傳,世稱“淄州大師”。該寺佛像毀於“文革”初期,大殿於1989年9月經有關部門批准拆除。僅存的清順治7年、雍正2年兩塊重修碑記,現移至新建普照寺天王殿前展存。
楊寨塔
位於雙楊鎮楊寨村,為魯中、魯北地區現存唯一古磚塔,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寨塔始建於唐宋時期,市《文物志》記載為金元時期。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縣誌》載:“寶塔寺,舊名龍山寺,又名寶塔文教寺,元大德六年四月(1321年)僧錄國朗道行碑,邑北二十里楊寨東。”1999年,省、市文物局撥款重修。
寨里古瓷窯址
1957年第一次文物普查發現,主要分佈在寨里與大張村之間的高地上。1993年曾發現窯爐遺跡,有大量瓷片暴露在斷崖表面,出土器物為青褐釉,器類簡單,多為生活用具。從器物造型、釉色及燒造工藝等特點綜合分析,該窯址燒造年代上限可到北齊,下限可待續到隋唐。
位於磁村鎮磁村東0.5千米。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15萬平方米。1976年,在其北部曾挖掘郵出窯爐12座和大量瓷片標本,按器型及釉色特點可分為早、中、晚三期。磁村窯址燒造歷史較長,根據出土遺物的造型、釉色及工藝特點分析,燒造年代約為唐代中期。
位於太河鎮南陽村100米之高地處,1982年11月掘土時發現。墓內有人骨一具,出土時基本完好。隨葬器有銅鼎1件(殘),陶鬲1件,陶豆4件,陶罐2件。銅鼎為直耳,深腹寰底,獸蹄足,腹上部飲竊曲紋,下部飾紋。各器物均具有西周中期同類器物的典型特徵。
蘇相墓
位於城南鎮南蘇村村西100米處。現封土高約5米(以南側為準),佔地約1000餘平方米。墓南100米外原有一橋(原濟青公路石橋處,現般陽中學園內東北隅),名為蘇相橋,為古般陽二十四景之一。
龐涓墓
位於將軍頭村東。縣誌載:龐涓墓,縣西南里許。相傳孫臏減灶增兵破魏后,涓自殺。韓、趙以涓常暴於彼,與齊兵分其屍,齊得其首,葬此。明嘉靖淄川知縣李性碑其墓曰:“魏將軍龐涓墓”。龐涓墓封土原高約8米,直徑約25米。20世紀60年代初被挖掘。據目擊者言,墓四壁為長石砌成青磚發券,墓室寬2米,長4米,青石墓門,門外有一香爐,室內有一頭骨,封土被推平。
和庄古墓
1982年發現於龍泉鎮和庄村。墓中曾出土青釉蓮花瓷尊1件,青釉瓷碗3件,鐵環6件。其中,青瓷蓮花尊是中國北方青瓷的代表作,產於淄川寨里古窯,國家一級文物,屬國寶中的精品。根據出土器物考證,墓葬為隋唐時期。
淄川區 | 魯青瓷是在恢復、挖掘淄博寨里窯青瓷傳統工藝基礎上生產出的青瓷特色的工藝品,其瓷質細膩,質感如玉,釉面光潤,青翠如滴,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很高知名度,在民間也具有極高的使用性、欣賞性和收藏價值。“淄博陶瓷燒制技藝”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淄川區 | 淄博池梨 淄博池梨又稱淄博酥梨,屬白梨中的優良品種,因原產於太河鎮池板村而得名池板梨,簡稱池梨。據史料記載,自明洪武年間就開始栽培,於2012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認證,金黃色,果實呈橢圓形,果面光潔,無銹斑,果肉潔白,內質細膩、渣少,香脆甜適口,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到400克,耐貯存。含糖量在10%以上、含酸量在2%以下、可溶性固形物在10%以上;每百克淄博池梨含鋅大於0.5毫克、含鈣大於6.0毫克、含鐵大於3.0毫克。 |
淄川區 | 內畫 |
淄川區 | 淄硯 |
淄川區 | 淄川肉燒餅 淄川肉燒餅個大肉多芝麻密,餅形圓而薄,正面貼滿芝麻,精肉置餅中,烤熟的呈金黃色,筋道耐嚼,風味獨特,剛出爐的燒餅口味更佳。淄川肉燒餅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熱氣炙,所以特別酥嫩,剛出爐的燒餅既有芝麻和面的香味,更有肉餡的鮮味。並且由於肉餡的原因,一邊酥嫩,一邊卻軟。 |
淄川區 | 西河山東大煎餅 西河煎餅採用傳統加工工藝,純手工製作,有四大特點:一是薄如紙,極易成熟或加熱,食用方便,還可卷上各類菜肴一起吃。二是純糧製作,富含纖維,無糖,便於人體消化吸收。三是存放時間長,不宜變質,不需添加防腐劑。四是硬度和韌性高於其它麵食,咀嚼時間長,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慾,還能帶動面部神經運動,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敏銳性。 |
2017年,淄川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445.715千米。
2017年,淄川區公路貨運量達10937萬噸,比上年增長7%,貨運周轉量76246萬噸千米,增長10%;公路客運量4344萬人次,下降2%,客運周轉量179292萬人千米,下降0.8%。
2017年,淄川區承擔市級以上各類科技攻關計劃49項,其中省級以上11項,市級38項,爭取上級扶持資金1691萬元。獲得獲得省科學技術獎2項。申請發明專利206件,發明專利授權74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1家。
截至2017年末,淄川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04處,其中普通高中3處,普通初中23處,職業中專3處,小學54處,幼兒園117處。共有在校學生84972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0749人,初中在校學生23615人,職業中專在校學生4097人,小學在校學生27887人。初中升學率為99.39%。
2017年,淄川區共有電視發射台和轉播站1座,廣播電台2017年,淄川區播出時間13.1千時,電視台2017年,淄川區播出時間15.7千時。
截至2017年末,淄川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59個,實有病床375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673人,其中執業醫師1604人,註冊護士1635人。
2017年,淄川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845人,就業轉失業人員就業人數959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2%。
2017年,淄川區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115.02萬人次,2017年,淄川區共征繳社會保險費19.63億元,比上年減少7%,支付社會保險基金22.34億元,比上年增長5%。
2017年,完成環保綜合治理任務43大項1243小項。取締10噸及以下直燃煤鍋爐282台,改燒清潔燃料107台。完成水污染治理再提高項目5個。
2017年,淄川區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19人。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296,比上年下降15.43%;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87,上升100%;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1.08,下降23.94%;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人數為0。
2019年12月19日,淄川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淄川名勝古迹遍布全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蒲松齡故居、馬鞍山抗日革命遺址,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大張古窯址、磁村古窯址、郝家古窯址、西坡地古窯址、劉德信起義“大漢德主”政府遺址、太河慘案紀念地──釣魚台、楊寨古塔、蘇相墓。此外,還有聊齋園、留仙湖公園和淄川遊樂園、奎盛園、梓童山風景區、文峰山風景區等新建景區(點)。
淄川區 | 蒲松齡紀念館的前身是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文化局,座落在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西距淄川城八里許。蒲松齡去世后,一直由其後人居住。抗日戰爭期間,故居毀於日軍戰火,僅剩殘垣四堵。1954年進行了初步修復。房屋均為方正石及亂石牆基,青磚立柱,小青瓦接檐,土坯,草頂,正房三間,建築面積27平方米,東西廂房建築面積各為17平方米,是個獨立的四合小院。 |
淄川區 | 位於淄博市東南部山區淄河幹流上,是淄博市最大的水庫,總庫容1.83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128億立方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780平方千米。太河水庫工程包括樞紐工程和灌區工程兩部分。水庫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東西兩條溢洪道、輸水洞、水電站等五部分。太河水庫灌區轄淄川、張店、臨淄及高新區23處鄉鎮,設計灌溉面積32.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5.7萬畝。 |
淄川區 | 淄礦集團德日建築群 位於淄礦集團機關院內,總佔地面積4661.0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179.63平方米。有德國建築13座。整個建築群自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德國人開始興建,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續建,有1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後,由同濟大學設計、測繪,對建築進行了保護性維修。2013年7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
淄川區 | 普照寺 |
淄川區 | 文峰山風景區 坐落在淄川區城南二公里處,位於將軍路辦事處查王村東首。早在明清年間,文峰山上就建有大雄寶殿,大聖廟,文昌閣,山神廟等古建築,由於大聖廟到文革前還保留完好,所以文峰山又被稱之為"猴子山"。景區內有彌勒大佛,觀音大殿,文昌閣,佛山湖,五百羅漢,四面觀音大佛,三聖大佛,卧佛,八仙過海,將帥園,佛山仙人洞,月亮灣放生池和花卉園等景點。 |
以上參考
公皙哀
春秋末年淄川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淄川縣誌》載:“孔門七二賢,般陽得郳伯一賢焉。”
田何
字子庄,一作子裝,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徙居杜陵(今西安市東南),號杜田生。西漢今文易學的開創者、經學家。田何一生專門研究《周易》,以講《易》授徒為事。西漢立為博士的今文易學,如“施氏學”“孟氏學”、“梁丘學”、“京氏學”等,都出於他的傳授。
李詭祖
淄川五松山人。稱號增福相公,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被賜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
賈仲明(1343年—1422年)
高汝登(1525年—1605年)
張至發(1573年-1642年)
淄川人,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天啟十年(1631年)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崇禎八年(1635年)升為刑部右侍郎。
蒲松齡(1640年—1715年)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室名聊齋。山東淄川蒲家莊人,生於明末,卒於清初,終生科舉不第,以教書為業,晚年成歲貢生。舊志稱其“性厚朴,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膾炙人口。
劉世源(1904年—1959年)
羅村鎮西官村人。1937年入伍,同年加入共產黨。曾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部長。1959年病故於泰安。
(以上參考)
中國工業百強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全國雙擁模範城
全國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創新模式試點
中國建築陶瓷產業基地
紡織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示範區
中國鍛壓裝備製造交易基地
中國礦泉水之鄉
中國天然富硒農產品之鄉
全國食用菌建設示範區
全省縣域科學發展先進區
全省文化強省建設示範區
全省知識產權示範區
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全省鄉村旅遊示範區
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全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崑崙鎮入選全國首批特色小鎮
雙楊鎮入選省級特色小鎮
藏梓村評為全國美麗宜居村莊
上端士、夢泉等28個村入選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3月,被水利部公布為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2月25日,入選首批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12月,入選“2020中國鄉村振興百佳示範縣市”榜單,位列第59名。
(以上參考)
2020年6月30日,淄川區被列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二批)》。
2020年12月,“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100強(地級城市)”榜單發布,淄川區排名第1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