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村古瓷窯址
磁村古瓷窯址
磁村是淄川區的一個鎮,位於淄川區西南20公里處的磁村鎮磁村,是境內一處重要的古瓷窯址,在北方陶瓷史是佔有重要地位,始於唐終於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村古瓷窯址
磁村古瓷窯址
磁村古瓷窯址
唐貞觀年間,磁窯務(今磁村)窯場興起。初期燒制青釉瓷器,器皿以盆、瓶、壺、罐等為主,均為平底,有的底部微凹。造型輕巧別緻,釉色純凈。磁村窯的黑瓷除具有平底的特徵年,器物的底部一般比其他瓷窯產品為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中晚期大量燒制黑釉瓷器,器類豐富。主要有碗、盤、壺、瓶、罐、盞及各類玩具,釉色晶瑩滋潤,色黑如漆,在我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磁村窯在唐代晚期大量燒制黑釉瓷器,並試燒釉滴瓷器(俗稱雨點釉),這是磁村的標誌,也是我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並盛行在白釉上加點綠釉,開創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
宋代磁村窯進入全盛時期,以磁村窯為龍頭,迅速向南發展,嶺子郝家窯、鞏家塢相繼崛起,燒制的產品和磁村窯相同,以白瓷為主,其次有白釉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等。在裝飾技法上較多採用刻花、剔花、划花、茶葉末釉、雨點釉等工藝,在器物類型上,除大量燒制碗、盤、罐、燈等日常生活器皿外,還生產較多的玩具,如烏龜、蛤蟆、小鹿和狗等。據載,北宋時期官府在磁村窯設官收稅,進而證明當時燒制瓷器的規模和產業興隆景況。
金代磁村窯規模有較大發展,在工藝是採用匣體套燒,窯爐由柴窯改為煤窯,產品類型增多,裝飾技法豐富多彩,除宋代原有的剔花外,採用了篦紋、划花、白釉黑花、加彩紋釉等,可以看出金代磁村窯比北宋時期有較大發展,該窯生產的黑釉白線紋器(當地稱之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有特色的品種。加彩器的燒制,是先施白釉燒成白瓷,然後再在白釉上施加紅、綠諸彩,入低溫窯“彩燒”,這種釉上彩,稱之為“宋加彩”,也有人稱之為“宋三彩”。2002年,磁村在村東窯址處新建營業樓,挖出十幾座窯址,還有眾多制陶用的“水井”,並出土了“宋三彩”等瓷器,為研究"宋加彩"的燒造歷史提供了真實的實物實料。
元代的磁村窯不及金代,種類以盤碗罐缸為主,流行白釉黑花紋飾,題材以各種折枝纏枝花卉蘭草蓮花水波魚紋為主,運筆灑脫,線條明快,圖案清晰。隨後西河坡地窯、博山萬山窯相繼興盛,磁村窯歷經700多年後逐漸衰敗。但它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淄博陶瓷史上的先河。
宋以後,嶺子郝家窯鞏家塢窯西河坡地窯博山窯相繼崛起。明清兩代陶瓷得到了空前發展。建國以來相繼建立了淄博瓷廠、博山陶瓷廠、博山琉璃廠等,為後來淄博陶瓷的發展打下了有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