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黃鼠狼的結果 展開
- 食肉目鼬科動物
- 食肉目鼬科動物
- 中藥
- 小金狗
- 腫足蕨科腫足蕨屬植物
黃鼠狼
食肉目鼬科動物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是哺乳綱、鼬科的小型的食肉動物。俗名黃鼠狼。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雌性小於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周身皮毛棕黃或橙黃色。
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痹敵人的作用。主要以嚙齒類動物為食,偶爾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動物。
民間諺語說“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為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中國人稱為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泰國等地,中國西藏以及其他很多地區都有分佈。
我們通常說的“黃鼠狼”到底應該是什麼動物?是誰開始使用“黃鼠狼”這個名字,並把它傳播開來的呢?
通過檢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復生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查“黃鼬Mustelasibirica”物種,有如下古代名稱——鼪、黃鼠狼、鼠狼、地猴、艾猴。
3張
黃鼠狼
兩晉時期的著名學者郭璞,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等多部書籍作注,他那個時候所提及的“鼪”,即指鼬或鼬鼠,通常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黃鼬。宋·邢昺《爾雅註疏》、南朝梁·顧野王《玉篇》中也提到了“鼪”。
而對“鼪”有怎樣的解釋呢?郭璞注到:“江東呼鼬鼠為鼪,能啖鼠,俗呼鼠狼。”也就是說,它是因為吃老鼠,而被叫做“鼠狼”的。那麼,還要反推“鼬”是什麼?回過頭來,我們還得查我國第一部辭書——《爾雅》。
《爾雅·釋獸》中有一個“寓屬”,歸納了幾種有鼠字部首的動物。很多後來的訓詁學者(編者註:訓詁,指解釋古代漢語典籍中的字句。一般認為,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爾雅》前三篇叫《釋詁》《釋言》《釋訓》,“訓詁”一詞由此而來。),貌似大多認為“寓屬”指的是獼猴、猴類或者靈長類,所謂“寄寓木上,故曰寓”。寄寓就是寄居、居住、棲息的意思。當然,這樣解釋也不算錯,但對古人定義的這個概念,還是有些狹隘了。實際上,我們認為,寓屬,就是一類善於攀援或者樹棲的哺乳動物,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按照生態類型或習性給動物分類,相當於給鳥類分成游禽、涉禽、陸禽的概念。
《爾雅·釋獸》中說得很清楚:“今鼬,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為鼪。音牲。”從簡單的形態描述,不難想象,這裡解釋的物種,確實應為黃鼬。
而“黃鼠狼”這個名字的出現可能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書中解釋到:“鼬,一名黃鼠狼。又名鼪鼠。又名地猴。”
讓黃鼠狼這個名字更廣泛地傳播的,恐怕是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說這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博物學”著作了。《中國古代動物名稱考》中稱《本草綱目》卷五一下(獸部),使用了“黃鼠狼”。
《本草綱目》對黃鼬還有很多介紹:“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赤,其氣極臊臭。”
從古籍中不難發現,我們的古人對黃鼬這個物種很早便認識得非常清楚。黃鼠狼,就是黃鼬。
黃鼠狼是食肉目中體型最小的一大類。頭稍圓,頸長,體長而四肢短,能鑽入鼠洞內捕殺老鼠。體細長;頭小而扁平;頸長而柔韌;四肢短,每足5趾,趾上有尖銳彎曲的爪,背部毛色赤褐,嘴周圍白色,胸腹部淡黃褐色。
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29毫米,絨毛長15-18毫米,針毛粗118-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唇為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
牙齒的齒式為: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著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小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小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小尖。
其中最小的是伶鼬,體長10~15厘米,尾長3~4厘米,體重30~70克。體型較大的是黃鼬和艾鼬,體長30~50厘米,尾長15~20厘米,體重0.5~1千克。鼬性活躍,膽大,善於捕獲獵物,是典型的機會主義捕食者。鼬在夜間單獨捕食,主要獵物為嚙齒動物、魚、蛙和鳥卵,有利於控制嚙齒動物的種群數量,因此,它們是對生態系統健康起到關鍵作用的類群。
3張
黃鼠狼
臭腺
黃鼬具有肛腺,亦稱肛周腺、臭腺,可釋放出氣霧狀的臭液,以自衛。許多動物體內有臭腺,如放屁蟲肛門附近,椿象和臭蟲後足基部附近。臭腺能分泌具有惡臭的臭液或臭氣,嚇退敵害。臭腺最發達的動物當屬美洲的臭鼬。當它遇到襲擊時,會豎起尾巴射出臭液,這種臭液不但奇臭無比而且具有麻痹作用。
這種臭味是由肛門兩側的臭腺形成的,遇到危險時從肛門噴出。具有臭腺也是鼬科動物的一個特點。聞過這種臭氣的人都會知道,很像臭雞蛋味,臭得難聞,非捏鼻子不行。
臭鼬,曾與黃鼬等鼬屬動物同歸入鼬科,但現在它們單獨一科——臭鼬科(Mephitidae)。分佈在南北美洲大陸,有4屬12種,有大的也有小的。它們放的這種臭氣其實是琥珀色液體,由於盡量使勁地噴出,便形成了細霧。一旦沖入對方眼睛,又辣又疼、流淚不止。有時更厲害些,可以使對方暫時什麼也看不見。
經過認真研究,確定這種氣體的成分是一種叫丁硫醇的物質。一隻臭鼬每天大約可產1毫升丁硫醇,存儲於肛門腺,一旦需要,臭鼬用前腳倒立,眼睛瞄準,肛門沖著對方將臭氣噴射出去,可以噴到4米左右的地方,可見力量之大。正因為如此,郊狼等迫於它的這種武器,從來也不襲擊臭鼬。可臭鼬並不是為所欲為,常言道:強中更有強中手,照樣有可以制服它的動物。如鷹、鷲等鳥類,可以從空中突然襲擊,臭鼬一時也是無法招架,只能束手就擒。所以這些鳥類是臭鼬的天敵,護身法寶也起不了作用。
共有鼬科動物22屬59種,其中與黃鼬同為鼬屬的種類為17種,分佈於除大洋洲外的各大洲。棲息於河谷、土坡、灌木叢以及田間或樹下的洞穴中,主要夜間活動。黃鼠狼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都有分佈。
3張
黃鼠狼
白鼬和伶鼬分佈在北半球寒帶地區,其冬毛和夏毛完全不同。夏毛棕黃色,冬季換成純白色,是適於雪地景觀的保護色。
現存:不丹、中國、印度、韓國,朝鮮、蒙古、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和俄羅斯聯邦。
存在不確定性:寮國和泰國。
現存及介紹:日本。
有鼬科動物10屬19種,其中鼬屬7種:黃鼬、香鼬、紋鼬、黃腹鼬、艾鼬、伶鼬和白鼬。其中黃鼬遍布全國,數量最多。黃鼬適應性強,棲息於寒帶針葉林、草原以至熱帶叢林,無論山區、平原或沼澤地以至村落居民點和城市,均能見其蹤跡。
分佈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台灣。
分佈在以下保護區:天堂寨、松山(北京)、牛姆林、武夷山(福建與江西的交界處)、戴雲山、興隆山、南嶺、南崑山、黑石頂、豫北黃河故道濕地、鼎湖山、大明山、大瑤山水源林(廣西)、十萬大山水源林、道真大沙河、赤水桫欏、麻陽河、雷公山、習水、佛頂山(石阡)、梵凈山、茂蘭、董寨鳥類、濟源獼猴、雞公山、寶天曼(內鄉)、洪河、涼水、興凱湖、九宮山、神農架、后河、桃源洞、壺瓶山、八大公山、東洞庭湖、索溪峪、八面山、莽山、莫莫格、鄱陽湖、岩泉、桃紅嶺、井岡山、雙台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羅山、白芨灘、白芨灘、六盤山(寧夏)、龐泉溝、太白山、佛坪、王朗、卧龍、縉雲山、金佛山、珠穆朗瑪峰、蒼山洱海、大圍山、怒江、高黎貢山、銅壁關、南麂列島、清涼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烏岩嶺、三江(黑龍江)、瓦屋山、大霧嶺、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賽罕烏拉、朱家山、安溪雲山、小溪、黃河三角洲、額濟納胡楊林、南靖南亞熱帶雨林。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長白山、中條山、大別山、玉龍雪山、都龐嶺、高黎貢山峰、關帝山、賀蘭山、小興安嶺、香山、五台山、六盤山、蘆牙山、太岳山、清涼峰、秦嶺、阿爾泰山山地、伏牛山。
黃鼬的拉丁學名中的種加詞是sibirica,暗示了它的發現地(模式標本產地)可能在西伯利亞。1773年,德國著名生物分類學家彼得·帕拉斯(PeterSimonPallas,1741-1811)將采自阿爾泰西部的標本命名為Mustelasibirica,實際上這裡並不是嚴格的西伯利亞。而分佈於我國新疆北部和內蒙古東北部的黃鼬,均歸為指名亞種。
但其實,黃鼬的主要分佈區要比西伯利亞更靠南:歐亞大陸中東部的北緯45°~60°之間,以及中國中東部和南部地區都是它們的分佈區。
3張
黃鼠狼
黃鼬利用的生境也極為多樣,幾乎除了新疆的沙漠地區以及青藏高原的貧瘠荒涼地區之外,它們可以生活在祖國的各個角落,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草原、平原和山地地區,當然還少不了村莊、耕地附近,乃至城市的角落。但數量最多的地區,也是我國最為富庶的地方,例如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等;其次,是秦嶺、四川盆地和東南沿海丘陵地區;而其他省區的數量則明顯較少。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天活動。相機捕獲和直接觀察表明該物種主要是晝夜活動,儘管它已被相機捕獲並發現夜間更加活躍。通常單獨行動。善於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鑽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牆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牆洞等處。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性情兇猛,常捕殺超過其食量的獵物。
黃鼬冬季常追隨鼠類遷移而潛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樹洞中築窩。它們擅長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竄,在乾溝的亂石堆里閃電般的追襲獵食對象。黃鼬的警覺性很高,時刻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要想對黃鼬出其不意的偷襲是很困難的。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擊,在沒有退路和無法逃脫時,黃鼬就會兇猛地對進犯者發起殊死的反攻,顯得無畏而又十分兇猛。黃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員還有一種退敵的武器,那就是位於肛門兩旁的一對黃豆形的臭腺,它們在奔逃的同時,能從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敵被這種分泌物射中頭部的話,就會引起中毒,輕者感到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嚴重的還會倒地昏迷不醒。
黃鼬食性很雜,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為主食,例如田鼠、松鼠、小鼠和野兔,儘管野兔在短距離內跑得很快,但在長時間的高速追逐下,最後總會由於恐懼和力竭而被趕上咬斷脖頸,做了黃鼬口下的犧牲品。也吃兩棲動物、魚類、鳥卵、昆蟲和腐肉,並且在季節性供應時以松子為食。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內臟及軀體,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氣自衛。據調查,每頭黃鼬一夜之間可以捕食6-7隻老鼠。
黃鼬一般屬於夜行性,特別是冬季喜歡在晨昏活動,但其他時候也會在白天活動,如果沒有人類的干擾的話,白天活動也很頻繁。據《中國動物志獸綱第八卷食肉目》記載,5~6月間,哺育幼鼬期,母鼬白天活動更頻繁。6~7月間,幼鼬出巢,由母鼬帶領,晝夜活動。
3張
黃鼠狼
黃鼬每年2~4月發情,雄性可與數只雌性交配。妊娠期因不同地區,而時間各有長短,譬如在原蘇聯為28~30天,在我國遼寧為33~40天,在江蘇則為40天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多在5月產仔,每年5~6隻,少則2~3隻,多則11~13隻。懷孕後期的雌獸行動謹慎、緩慢。臨產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初生的幼仔全身被白色胎毛,雙眼緊閉,側身躺卧。9-10月齡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0-20年。
黃鼬(12亞種)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黃鼬西藏亞種 | Mustelasibiricacanigula | Hodgson,1842 |
2 | 黃鼬西伯利亞亞種 | Mustelasibiricacharbinensis | Lowkashkin,1934 |
3 | 黃鼬高麗亞種 | Mustelasibiricacoreanus | Domaniewski,1926 |
4 | 黃鼬東南亞種 | Mustelasibiricadavidiana | Milne-Edwards,1871 |
5 | 黃鼬華北亞種 | Mustelasibiricafontanierii | Milne-Edwards,1871 |
6 | 黃鼬印度亞種 | Mustelasibiricahodgsoni | Gray,1843 |
7 | 黃鼬東北亞種 | Mustelasibiricamanchurica | Brass,1911 |
8 | 黃鼬西南亞種 | Mustelasibiricamoupinensis | Milne-Edwards,1874 |
9 | 黃鼬濟州島亞種 | Mustelasibiricaquelpartis | Thomas,1908 |
10 | 黃鼬指名亞種 | Mustelasibiricasibirica | Pallas,1773 |
11 | 黃鼬尼泊爾亞種 | Mustelasibiricasubhemachalana | Hodgson,1837 |
12 | 黃鼬台灣亞種 | Mustelasibiricataivana | Thomas,1913 |
黃鼬沒有已知的重大威脅。中國的高狩獵水平可能會導致本地化下降。有人認為與黑貂和自然野火爭奪資源可能構成較小威脅。在中國的藏南地區,近年來記錄到來自道路及獵皮的殺害。當涉及到偷禽的棲息地時,它們會被捕殺或被其他各種方式殺死。
在俄羅斯因其皮毛而被合法捕獵。俄羅斯畫家特別看重用其尾毛製成的畫筆。作為小型森林肉食動物並沒有得到當地森林管理者或居住在中國森林地區的居民的良好保護,儘管它們中的大多數被國家或地方政府列為受保護的動物。在中國南部廣泛,密集和潛在的不可持續的皮毛狩獵。但是,在某些地區,狩獵水平較低,這反映了其皮毛的商業價值低。
黃鼬在中國西藏和泰國得到保護。它們被列為“中國瀕危紅色名錄”,因為被評估為幾乎符合“脆弱A2cd”下降率的閾值。在喜馬拉雅山脈和古北極範圍內的許多保護區。尚不清楚其數量水平能否長期持續下去;沒有物種數量監測。在中國和俄羅斯,其活動範圍的各個地區都非常豐富,這表明迫切需要基於科學的管理。
黃鼬大量捕食鼠類,是害鼠的天敵。據估算,一隻鼬一年可吃1500-3200隻老鼠。黃鼠狼的毛皮,經加工后可製成裘皮大衣,不過它的皮,夏天不值錢,非要入冬以後的大雪、小雪時節的皮才很昂貴。中國用其尾毛製做毛筆,稱為狼毫。鼬皮、鼬毛是中國傳統的野生毛皮動物出口項目商品。
【藥材名】鼬鼠肉
【拉丁名】Mustelasibirica Pallas
【名稱考證】黃鼬,黃鼠狼,鼪鼠,地猴,鬛鼠。
【科目來源】鼬科動物。
【藥用部位】黃鼬的肉。
【性味歸經】甘、溫、有小毒入肺、腎二經。
【功效主治】殺蟲療瘡、溫腎縮尿。治疥瘡、瘡潰不癒合、尿頻。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0.5一1錢。外用:煎油徐或燒灰研末撤。
【資源分佈】分佈遍及全國。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綱目》:“按《廣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於搏鼠及離畜,又能制蛇虺。”“鼬,處處有之,狀似鼠而身長尾大,黃色帶亦,其氣極臊奧。”“鼬鼠心肝,氣味臭,微毒,治心腹痛,殺蟲。《海上仙方》用黃鼠心、肝、肺一具,陰乾瓦焙為末,入乳香、沒藥、孩兒茶、血竭末各三分,每服一錢,燒酒調下立止。”
【相關選方】治淋病:鼬鼠全身黑燒粉末,與等量之梓白皮細末混合,每次約服一匙許,開水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