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畜牧科學研究院

重慶市畜牧科學研究院

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系重慶市以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後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畜牧科學創新中心、國際合作中心和高級科技人才培養基地。

歷史沿革


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始建至今,經歷了14次更名,9次變更行政隸屬關係。
● 研究院前身為“川東榮昌種畜場”,建於1951年元月,屬川東行署農林廳領導,負責人甘文定、謝瑞徵。后更名為“川東榮昌種豬場”。
● 1953年3月14日更名為“四川省榮昌種豬試驗場”,屬四川省農林廳領導,負責人孫玉堂、黃谷誠。1954年1月14日與榮昌縣農場合併,同年4月更名為“四川省農牧試驗場”,屬四川省農業廳領導,由江津專署代管,場長吳登洪,副場長朱允鈞。
● 1955年2月更名為“四川省榮昌農牧試驗站”,站長吳登洪,副站長朱允鈞、管昌群。
● 1957年3月31日與榮昌縣農場分開,與江津地區種豬場合併,更名為“四川省榮昌種豬試驗站”,業務關係屬榮昌縣人民政府領導,站長張富志,副站長吳登洪、景奇峰。
● 1959年9月1日更名為“四川省農業廳種豬試驗站”,屬四川省農業廳領導。1960年9月至1963年,站長張富志,景奇峰、劉昌謨、周宗漢;1964年至1966年4月,副站長劉星伍。
● 1966年4月與榮昌畜牧獸醫學校合併,更名為“四川省榮昌畜牧獸醫學校農牧場”,劉星伍為負責人。1970年初與畜牧獸醫學校分開,恢復“四川省榮昌種豬試驗站”名稱,屬四川省農業廳領導。
● 1971年改屬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領導,更名為‘四川省農科院種豬試驗站”,陳德貴任“革委會”主任,劉星伍、唐學光任副主任。
● 1980年初改屬四川省畜牧局領導,更名為“四川省種豬試驗站”,站長鄧順珍(兼黨委書記),副站長陳德貴、鄭敏書。
● 1984年6月經四川省體改委、省編委批准,將原種豬試驗站更名為“四川省養豬研究所”,隸屬關係不變。1984年至1988年期間,所長明再勉,副所長陳德貴、譚明萬,書記鄧順珍;1988年至1997年所長譚明萬,副所長鄧吉輝、曾代勤、張鏡生、范首君、劉作華,書記先後由鄧順珍、鄭敏書、塗邦軍擔任。
● 1997年6月由四川划轉重慶直轄市,更名為“重慶市養豬科學研究院”,隸屬重慶市農業局,同年11月7日,范首君任常務副院長,塗邦軍任書記,曾代勤、張鏡生、劉作華任副院長,鄒勝華任紀委書記;1998年7月6日,劉作華任院長,范首君任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曾代勤、張鏡生、楊良惠任副院長,鄒勝華任紀委書記。
● 2003年5月由市機構編製委員會以渝編[2003]73號文批複,由原重慶市養豬科學研究院、重慶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重慶市種豬場三單位合併組建成重慶市畜牧科學研究院,是屬市農業局管理、財政全額撥款的副局級事業單位。畜科院總部設在位於榮昌縣城區的原養豬院,重慶市沙平壩區石橋鋪原畜科所設置為畜科院B區。
● 2006年10月由市農業局渝農發[2006]660號文批複,更名為重慶市畜牧科學院。

主要職責


主要職責任務是開展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獸醫與獸藥科學、畜產品貯藏與加工技術、畜牧養殖環境與工程技術、牧草育種與草地生態等學科的基礎性、應用性研究;承擔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開展畜牧科技合作與交流等職責任務。

內設機構


院設有養豬、動物營養、經濟動物、食品加工、草食牲畜、家禽、獸醫、畜牧工程、蠶業、畜禽疫病與獸葯10個研究所,信息中心、檢測中心、培訓交流中心、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生物技術中心等5個研發中心和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組織人事處、財務處、科技管理處等9個綜合處室。並與武隆縣南川區、雲陽縣、酉陽縣黔江區、石柱縣政府聯合組建有6個分院。

人力資源


現有在職職工308人,具有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192人,博士22人、碩士99人,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和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突出貢獻專家29人。

硬體設施


擁有實驗室20000餘平方米,實驗儀器1200台套,試驗基地5000餘畝。擁有農業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農業部養豬科學重點實驗室,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級品種資源保護場(重慶市種豬場),養豬科學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養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渝西北綜合試驗站等28個部級和市級科技研發平台。

領導信息


院長 劉作華
黨委書記 唐德榮
副院長 黃勇
副院長 梁大超
副院長 周建英
副院長 王啟貴
紀委書記 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