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

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全書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兩三個字為篇名。一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各章基本上是獨立的,沒有結構上的關係。你所說的的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則見於《學而》篇,第二、三則見於《為政》篇,第四則見於《雍也》篇,第五、六則見於《述而》篇。

按、注、譯順序排列:

第一則

曰:“習,亦乎?朋,亦乎?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思
“習”有兩種說法:
1.複習
2.實習,實踐,演習
人們多解釋成複習,中學教材也這麼解釋,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一書中的解釋,應該是後者,理由如下:
1.習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斷的本義是幼鳥學飛,由於幼鳥學飛需要實踐,因此有演習,實踐的意思
2.孔子教給其弟子的具體知識是禮樂射御書術,射箭、駕車、禮儀、音樂等學問都需要不斷演習操練,因此此處應該是演習的意思
3.《禮記》里有“習禮樂”“習射”這樣的話,都是演習的意思,可作為第二個理由的佐證
“說”通“悅”,喜悅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師門的師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別人的意思
孔子說:“能夠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故:舊,這裡指學過的知識。
新:這裡指新的知識。
知:這裡有解釋、領會的意思。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並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就可以憑藉於此當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罔”有三種說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無所得
2.被欺騙
3.迷惑不解
根據論語中的其他用例我們認為第三種解釋更正確,以前的中學教材解釋成第一種,現在的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殆”有三種說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學業上陷入困境危險
在論語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兩種解釋,根據對偶詞的詞義相近的規律,我們判斷應為第三種解釋,舊教材解釋成第一種,是根據一些古人的註解做出的判斷,沒有依據,新教材已經改過來了
孔子說:“光學習不思考,就會(因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學習,就會(因為思路狹窄而)危險。”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第六》)
樂:以……為樂
好:愛好。
者:……的人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之間。
立:能立於世,指知道按理的規定去立身行事,有能力去做官,供養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法度。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面對任何事都能從容面對不疑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隨自己心意,想怎樣就怎樣,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而字用法


文章中的“而”字的用法有:表並列、錶轉折、表承接,下列“而”字的意思為
(1)學 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承接)意思為然後
(2)人不知 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錶轉折)意思為但,卻
(3)敏 而好學(表並列)意思為而且
(4)溫故 而知新(表順接)意思為然後;並且
(5)學 而不思則罔(錶轉折)意思為但,卻
(6)擇其善者 而從之(表承接)意思為然後
(7)默 而識之(表修飾)意思為地

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相關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不恥下問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亦樂乎
學而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