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

唐太宗堂兄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二。

武德元年(618年),拜為左光祿大夫,不久改山南招尉大使。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總管。武德三年(620年),封趙郡王。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武德六年(623年),又率軍攻打輔公祏,用一年時間將江南平定,因功拜揚州大都督,之後因被人告發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武德九年(626年),賜實封一千二百戶。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貞觀初,任禮部尚書,以功封河間郡王,好游宴,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

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元,配享高祖廟庭。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620

平滅蕭銑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又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李淵非常欣賞他的計策,任命其為信州總管,進爵為王,並改信州為夔州,他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

平滅蕭銑
0623

俘輔公祏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將輔公祏反唐、殺王雄誕、率部占湖州。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黃君漢、張鎮州、盧祖尚全都受他指揮。

0640

逝世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時年才五十歲,正當壯年。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曰元,配享高祖廟庭。

逝世

人物生平


攻略巴蜀

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唐國公李虎的第七個兒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隋朝末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攻克長安后,下詔拜他為山南道招慰大使,領兵出巡巴蜀地區,連下三十餘州。隨後進擊朱粲。大破其陣,俘獲其眾,諸將都說:“朱粲之徒殺食活人,是兇惡之賊,請將他們坑殺。”孝恭說:“不能這樣。如今列城盡在寇境,如獲敵則殺,以後還有誰歸降呢?”全都赦罪釋放。由此緣故,傳檄所至之處,相繼歸附。
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被封為信州總管,承受制命可以權益授官。

平滅蕭銑

李孝恭像
李孝恭像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又獻計進攻蕭銑的割據政權,李淵非常欣賞他的計策,任命其為信州總管,進爵為王,並改信州為夔州,他廣造大船,教習士兵水戰,準備進攻蕭銑。李孝恭盡召巴蜀地區首領子弟收錄任用,對外表示引薦擢用,而內心是將他們作為人質。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率水陸十二支軍隊從夷陵出發,擊破荊門、宜都二鎮之兵。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銳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銳兵力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的軍隊,恐怕銳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後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李靖的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然後一戰可擒的戰術是很正確的,但李孝恭由於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孝恭軍大敗,即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後,即縱兵四齣搶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穫。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迅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一時難以收攏,措手不及,結果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獲得舟艦四百餘艘。
攻下夷陵之後,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后。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佔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解開戰艦放於江中。諸將說:“所獲船艦應當為我軍所用,棄船就會資助賊寇,這樣做是為了什麼呢?”孝恭說:“蕭銑的轄境,南至嶺表,東達洞庭,地勢險要戰士眾多,如今蕭銑沿江鎮守將士眾多,如城未攻下而援兵到來,我軍就會內外交困,舟船雖多,又有何用?如今蕭銑已敗,不會馬上進兵,往返打聽情況,就可延緩其救兵,那麼我軍就能順利地攻下江陵了。”不久蕭銑救兵到達巴陵,見空船,果然遲疑不進。
蕭銑自度救兵難於急至,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撥,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后,率官吏赴李孝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

俘輔公祏

李孝恭平滅蕭銑后,被拜為荊州大總管,嶺南四十九州皆望風而降,李淵大喜,任命他為荊州大總管,下詔畫工圖其擊破蕭銑之狀以呈進朝廷。
李孝恭治理荊州有方,大力開置屯田,創設銅冶,以便利百姓。不久遷任襄州道行台左僕射。那時嶺表地區還未平定,他便分別派遣使者撫慰,其投誠歸附者有四十九州,使朝廷號令暢通於南海之濱。
武德六年(623年),杜伏威的部將輔公祏反唐、殺王雄誕、率部占湖州。孝恭率兵前往九江,李靖、李勣、黃君漢、張鎮州、盧祖尚全都受他指揮。出發之前,大饗將士,杯中之水忽變為血,在座者臉色盡變,孝恭舉止自如,從容不迫地開導說:“禍福無門,惟人所招!我沒做什麼負心事,諸位不必為我如此憂心。輔公祏惡貫滿盈,如今依仗朝廷威靈以問罪致討,杯中之血,乃是賊臣授首的徵兆而已!”一口飲盡,眾心遂安。輔公祏部將馮惠亮等人守險邀戰,孝恭堅守壁壘而不出戰,派出奇兵斷絕賊寇糧道,賊眾漸飢,夜逼其營挑戰,孝恭堅卧不動。第二天,派出羸弱兵卒前往賊營挑戰,令盧祖尚挑選精騎嚴陣以待。不一會兒羸兵退卻,賊寇追擊敗卒甚為囂張,與祖尚之軍相遇,交戰一場,大敗其眾。馮惠亮退守梁山,孝恭乘勝攻破梁山別鎮,賊眾赴水死者數以千計。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輔公祏窮蹙,放棄丹陽逃走,孝恭派出騎兵窮追,俘獲輔公祏於武康。二十九日,李孝恭殺越州都督闞棱,江南平定。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攝。隋滅亂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帶兵縱橫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獨當一面,並立有大功。孝恭兩次擊破大寇,北起淮河,東包長江,越嶺而南,盡歸他統管。因而想以威名誇示遠俗,便修築宅第於石頭城中,設立哨所往來巡察以護衛自己。有人誣告他謀反,因此被召還京師,頗受有關部門追究盤問,既無證據,便被赦免為宗正卿。賜予實封一千二百戶。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貞觀初年,遷任禮部尚書,改封為河間郡王。

晚年生活

孝恭性情奢侈豪爽,後房歌姬舞女達一百餘人,然而待人寬恕謙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淵、李世民都對他十分親待。功成名就之後,這位王爺不喜反悲,對左右說:“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麗了些,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後,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這麼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別人。”
貞觀十四年(640年),李孝恭得急病一下死掉,時年才五十歲,正當壯年。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謚曰元,配享高祖廟庭。

家族成員


曾祖李虎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西魏封其為隴西郡公,北周追封其唐國公,爵位由其第三子李昺襲封
祖父李蔚李虎第七子,唐高祖李淵七叔。北周朔州總管、相燕恆三州刺史、襄武縣公。唐朝追贈為蔡烈王
父親李安字元德,隋右領軍大將軍、趙郡懷公,唐朝追贈為西平懷王
長兄李琛襄武郡王,武德三年(620年)薨
弟弟李瑊濟北郡王,卒於始州刺史
李瑰武德元年(618年)封漢陽郡公,五年(622年)進爵為漢陽郡王;太宗即位,降爵為公;貞觀四年(630年),拜宜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長子李崇義襲河間郡王,后降爵為譙國公,歷任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長史,后卒於宗正卿
次子李晦《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作李崇晦,永昌元年(689年)卒,追贈幽州都督
三子李崇真官至岐州刺史
李尚旦益州大都督參軍,為酷吏所殺
李尚道
李榮李晦子,嗣吳王,為酷吏所殺
曾孫李仙鶴汲郡司功
李仙芝金壇令
李仙童左千牛中郎將
李汪
玄孫李聳
來孫李鼎朝散大夫、臨晉縣令、上柱國

主要成就


滅蕭梁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被任命為荊湘道行軍總管,統率水陸十二支軍隊從夷陵出發,擊破荊門、宜都二鎮之兵。李孝恭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佔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解開戰艦放於江中。
蕭銑自度救兵難於急至,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數次亡國。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撥,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后,率官吏赴李孝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

破輔公祐

武德七年三月二十八日(624年4月21日),輔公祏窮蹙,放棄丹陽逃走,孝恭派出騎兵窮追,俘獲輔公祏於武康。二十九日,李孝恭殺越州都督闞棱,江南平定。拜揚州大都督,江淮及嶺南諸州都歸他所統攝。隋滅亂起,李氏家族除李世民帶兵縱橫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能獨當一面,並立有大功。孝恭兩次擊破大寇,北起淮河,東包長江,越嶺而南,盡歸他統管。

軼事典故


智擒蕭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軍,統水陸十二總管,大兵直逼江陵。蕭銑的江州總管蓋彥舉是個懦夫,乖乖獻上五州之地投降,門戶大開。梁將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戰,但哪裡是李孝恭王爺和李靖將軍的敵手,立時軍潰。蕭銑剛剛為了換將而遣散兵士,身邊只有幾千人的宿衛之士守城。唐軍忽至,他急忙下詔追還遣散至各地的軍隊,但梁國疆土遼闊,山河縱橫,眾軍急忙往江陵趕也趕不及。李孝恭縱兵布長圍把江陵圍得鐵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獲舟船數千艘,梁國的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等人本來是帶人來拜謁蕭銑的,聽說梁國兵敗,新主對自己又無恩寵,就都轉頭到李靖軍門投誠。蕭銑稟承梁家一貫的“仁義道德”,自度救兵難於急至,就對屬下說:“天不助梁。如果戰至力屈而降,唐軍必因軍士死傷而大殺城內百姓。怎能因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現在城池還未被攻破,我先出降,可能會保全民眾。眾人失我,何患無君!”於是他親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軍士都號哭不已。蕭銑祭拜太廟后,率官吏赴李孝軍門請降:“當死者惟有我蕭銑,百姓無罪,請勿殺掠。”李孝恭把蕭銑用囚車送至京師。李淵見了蕭銑,當面大罵這位玉面王孫的“罪過”,蕭銑一臉凜然,對答說:“隋失其鹿,英雄竟逐。銑無天命,故至於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李淵竟下令斬蕭銑於都市,時年三十九,稱帝五年。蕭銑言語不卑不亢,字字有理,與李家唐朝又沒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見李淵此人小氣得很。此外,另一個仁德的大英雄竇建德,也是在兵鋒正盛之時忽然被擒,也被李淵下令殺於都市,似乎不得不讓人相信“天命”這兩個字。

史籍記載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宗室》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舊唐書》:自大業末,群雄競起,皆為太宗所平,謀臣猛將並在麾下,罕有別立勛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聲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鎮遠,築宅於石頭,陳廬徼以自衛。
孝恭性奢豪,重遊宴,歌姬舞女百有餘人,然而寬恕退讓,無驕矜自伐之色。太宗甚加親待,諸宗室中莫與為比。
疏屬盡封,啟亂害公。河間孝恭,獨稱軍功。
“河間節貫神明,志匡宗社,故妖不勝德明矣。道宗軍謀武勇,好學下賢,於群從之中,稱一時之傑。無忌、遂良銜不協之素,致千載之冤。永徽中,無忌、遂良忠而獲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誣陷劉、吳王恪於前,枉害道宗於後,天網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新唐書》:“景、元子孫,當草昧之初,乘運而奮,方高祖攘除四方,所以宣力,皆顯顯為世豪英。至河間之功,江夏之略,可謂宗室標的者也。”
《十七史百將傳》:“李孝恭,少沉敏有識量。孫子曰:‘形之,敵必從之。’孝恭縱船江中以疑賊援。又曰:‘禁祥去疑。’孝恭以杯血為授首之祥,而眾心安。又曰:‘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孝恭使羸兵挑賊,而待以精騎是也。”

歷代評價

陳元靚:“唐室之隆,時推英宗。佐佑王業,緝熙帝功。擒蕭定亂,戮輔英凶。錫祀河間,茂哉厥庸。”
黃道周:“孝恭唐族,智勇無雙。行循巴蜀,降者相望。眾請坑戮,孝恭酌量。獲降則殺,誰肯復降。進圍蕭銑,銑鎮破亡。獲其戰艦,盡放滿江。救謂已破,不敢直當。既知再進,銑已降唐。輔公祏反,兵寇丹陽。孝恭往討,酒浮血光。眾驚恭喜,授首之祥。既而擒斬,河間封王。人雖暴戾,功實難忘。”

後世紀念


地位

李孝恭半身像
李孝恭半身像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名,僅次於長孫無忌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孝恭。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