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骨性的結果 展開

骨性

詞語

骨性(guxing):風骨和個性。2006年教育部171條漢語新詞之一。

詞語解釋


育漢語詞
丹青骨
骨():骨。
釋義:
丹青風骨
丹青風骨
風骨:用來品評人物,始於漢末,魏晉以後曾廣泛流行,如《宋書·武帝紀》稱劉裕“風骨奇特”,《世說新語·賞譽門》劉孝標註引《晉安帝紀》稱王羲之“風骨清舉”,《南史·蔡撙傳》稱蔡撙“風骨鯁正”等。當時所謂“風骨”,一般指人的神氣風度方面的特點而言。這一品評人物的概念,不久即為文論和畫論所採用。
畫論中談風骨,始見於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謝赫在序中提出評畫的六個標準,其一是“氣韻生動”,其二是“骨法用筆”。前者重在風神,與神似相近,後者重在筆致的骨梗有力。謝赫又將畫家分為六品,評一品畫家曹不興說:“不興之跡,殆莫復傳,唯秘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哉!”
個性: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一個區別於他人的,在不同環境中顯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性行為模式的心理特徵的總和。由於個性結構較為複雜,因此,許多心理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個性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曾綜述過50多個不同的定義。
如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R.S.Woodworth)認為:“人格是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tell)認為:“人格是一種傾向,可藉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環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與內隱行為聯繫在一起的。”蘇聯心理學家彼得羅夫斯基認為:“在心理學中個性就是指個體在對象活動和交往活動中獲得的,並表明在個體中表現社會關係水平和性質的系統的社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