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不興
曹不興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著名畫家。孫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他在黃武年間(222—229年)享有很大的聲譽。被稱為“佛畫之祖”。與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並稱“六朝四大家”。又與趙達的算術、嚴武的弈棋、皇象的草書等號稱“吳中八絕”。
曹不興善畫龍、虎、馬及人物,有“落墨為蠅”等傳奇故事,其佛畫成就對後世影響很大,相傳其所畫龍頭令謝赫嘆服不已。畫跡今已不存,據《貞觀公私畫史》載,作品有《青溪龍》、《赤盤龍》、《南海監牧進十種馬圖》、《夷事夷獸樣》、《桃源圖》等,惜早已散佚。但之後的著名畫家衛協直接師承其法。
曹不興
時康居僧人會(即康僧會)攜佛像從南方入吳,不興曾加模寫。其畫跡早已散失。南朝齊謝赫曾於秘閣中見不興所畫之龍頭,列入《古畫品錄》,評云:“觀其風骨,名豈虛成!”
曹不興最擅長的是人物畫。據《建康實錄》載,他曾在寬五十尺的素絹上作畫,所畫人物的頭面、手足、肩背、前胸等皆不失尺度。
謝赫云:“江左畫人吳曹不興,運五千尺絹畫一像,心敏手疾,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唯不興能之。”陳朝謝赫善畫,嘗閱秘閣,嘆伏曹不興所畫龍首,以為若見真龍。(出《尚書故實》)
曹不興,亦名弗興,三國時吳國吳興人,被稱為“畫佛之祖”。善畫,被成為吳中“八絕”之一。所謂八絕,是指當時書、畫、算、相、棋、占夢、星象、候風氣等領域的八名高手,其中善書的皇象、善星象的劉敦、善算的趙達等,都是歷史上的知名人物。善畫被列為“八絕”,正說明畫已經成為了但是較重要的文化標誌之一。它不但受到上層文化圈的特殊重視,而且已漸漸成為獨立的門類影響社會文化。
曹不興
曹不興曾事於孫權手下,畫藝高超,具有超群的寫實能力,畫面生動欲活,有落墨為蠅等傳說。繪事兼善馬、虎、龍之屬。尤以畫佛為妙。謝赫《古畫品錄》將之列為上品,居顧愷之上。他的繪畫樣式對後世影響很大,有不少弟子成為當時及後世的著名畫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衛協。
三國時,康僧會等人攜印度佛像範本遠遊至吳,曹摹寫不已。曹不興學會佛像后,或繪捲軸以供禮拜,或圖寺壁以助莊嚴,所作大佛像有的高達5丈,氣魄恢宏,莊嚴妙相,仰之彌高,令人肅然。於是被譽為“佛像之祖”,對佛教東漸起到一定的推動。雖未有其畫作傳世,但其開創的中國佛像繪畫在後來的發展中可見一斑。後人把他與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家”。
註:有人把“曹衣出水”這一佛教造像風格歸為曹不興所創,實誤,這種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冒出之感的繪畫和造像風格乃後來南北朝時北齊著名畫家曹仲達所創,也稱“曹家樣”。
曹不興
佛教在東漢時候傳入中國,但主要在中原地區。到三國時,佛教由僧人支謙和康僧會先後傳入江南。相傳康僧會攜佛像遠遊至吳,孫權為之建造建初寺,並令之設像行道。曹不興看到西方佛像,便據以繪之,由此,佛像便盛傳天下。這是中國佛像繪畫最早的作品,曹不興也成為我國最早的佛像畫家。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其弟子也有很大成就,這說明他偏重於工匠中重技藝而師授相承的一面。但他又有較為自由的創作條件,也更重視作品的藝術追求,使得他的繪畫能在較高的文化層次上產生一定影響而頗具特色。
曹不興的藝術,據歷史記載,基本屬於亦步亦趨模仿西域佛教造像的階段,這一階段非常重要,它的功能,使佛教造像漸漸深入到中土的欣賞範圍,並且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而被接納,後來的畫家進一步豐富、變化甚至改造都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創造。
三國時期的繪畫,因政治動蕩、社會混亂而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繪畫內容在此時亦是由禮教宣傳過渡到宗教宣傳的時期。畫家也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轉移到長江流域。曹不興之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畫家漸漸多了起來。
總之曹不興是將形制規範、筆法簡略、題材同一的“古畫”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改造的畫家。他的筆法精細,肖形技巧高超,他善於創造各種生動逼真的形象,這些造型樣式被作為樣範而長期廣泛的流傳,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審美風氣。在繪畫發展至“存形”的階段,他的狀物手法與細微的描繪,正適應了人們對這一發展的要求。因而相對來講處於依附地位或裝飾地位的”古畫“,在他手上開始全面走向了自身的獨立發展進程。
謝赫《古畫品錄》載:“曹不興,五代吳時事孫權,吳興人。不興之跡,殆莫復傳。唯秘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江左畫人吳曹不興,運五千尺絹畫一像,心敏手疾,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唯不興能之。裴松之《三國志·吳錄》載:“曹不興善畫,權使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既進御,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奇聞異事”
許嵩《建康實錄》載:“曹作巨幅畫像,心敏手運,須臾即成”(在描繪上)“對頭、畫、手、足、心、臆、肩、背,亡遺尺度。”
湯垕《畫鑒》載:(曹不興《兵符圖》一卷)“筆意神采,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
傳說曹不興曾在為孫權畫屏風時,畫到一籃楊梅,曹不興因為周圍觀看的人嘖嘖稱讚非常興奮,不小心誤落筆墨,於是他便順手將墨點繪成一隻蒼蠅。孫權來看畫好的屏風時以為真有一隻蒼蠅飛到了畫上,便舉起手想要把蒼蠅轟走,可是沒有想到蒼蠅竟然是畫上去的。從此可以想象,曹不興善於寫生的藝術,已達到了極為純熟的程度,甚至能夠騙過人的眼睛。這就是著名的落墨為蠅的故事。
曹不興的動物畫,栩栩如生。特別是他畫的龍,仿若騰雲駕霧一般。孫權赤烏元年(238年)冬十月,孫權游青溪,看到一條赤龍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他便讓曹不興把龍的形狀畫下來。曹不興畫的非常成功於是得到了孫權的讚賞,珍藏於秘府。後來據說,宋文帝時,曾逢久旱,一連幾個月滴雨未下,田地乾裂,莊稼焦枯。人們天天跪在地上,虔誠地向蒼天祈禱,也不管用。後來,不知誰的主意,取來曹不興畫的龍放在水旁,不一會兒,果然雷聲隆隆,大雨傾盆。雖然只是一個巧合,但卻說明了曹不興畫的龍形象生動,以至於人們信若神明。龍本是一種人心營構之象,能令人們以象為真的作品,其構思、技巧自然與當時的審美要求相吻合。
南齊的畫家兼理論家謝赫曾經稱見到曹不興畫的龍頭,有一次他悄悄走進藏有曹不興畫的秘室中,看到曹不興畫的一隻龍頭,栩栩若生,以為自己看到的是一隻真龍頭。謝赫嘆服不已,曰:“觀其風骨,名企虛哉!”並在《畫品》中將曹列為第一品第二人。這透露出曹氏畫風的基本面貌,這則故事確有其事,謝赫是一位“點刷妍精,意在切似”的畫家,他的讚賞正表明他推崇曹氏那精細的筆法與生動的寫真技巧。
據《貞觀公私畫史》記載,隋朝時宮內還藏有曹不興所畫的官本《龍頭樣》四卷、《青豀側坐赤龍盤龍圖》二卷、《南海監牧進十種馬圖》一卷、《夷子蠻獸樣》一卷,這些是比較可靠的曹不興畫跡。《歷代名畫記》中也有著錄,但均傳至唐代后便佚失。
宋代米芾《畫史》中稱家藏曹不興《如意輪》一軸,《宣和畫譜》中僅著錄了《兵符圖》一件作品,而元人湯垕已將其疑為“唐末宋初人所為”。此圖傳至明代韓存良手中已破碎,其後無復再見曹氏作品著錄於畫史。在這些畫史著作中並轉引了一些他生活時代相近的短簡殘篇,其中較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他的繪畫活動與他的繪畫成就的記載。
曹不興畫作今已不存,據資料記載,他畫得最多的還是佛教人物畫,也善於畫馬和虎,而尤其以畫龍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