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東

忠東

1954年11月7日,忠東出生在江蘇儀征的一個農民家庭。經濟學博士,中央財經工學財經研究所研究人員。研究領域: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分配理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人物經歷


小學畢業便逢"文化革命"而失學,失學后務農。在16歲那年到解放軍總參三部當兵,5年後回鄉。
接著在儀征供電局當臨時工。兩年後作為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入蘇州大學(原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讀書。從蘇州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家鄉的一個偏僻山村的中學教書。
1982年春入天津師範大學攻讀法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被錄取后,師從於我國著名學者于光遠3年。其間系統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並在向美國教師學英語時,也系統地研讀了西方經濟學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研究方向


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分配理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主要貢獻


在1986年~1988年間寫了5本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為關注中心、內容主要涉及制度經濟學、產權理論、分配經濟學、市場經濟的功能與結構的論著(已出版4本)。
這5本書的主要觀點在1986年~1989年間已經以論文形式發表。其中發表后引起學術界和相關人士關注的主要有:(1)發表於1988年5月的"社會主義需要私有制嗎?";(2)發表於1989年3月的"新型等價交換:一個新的烏托邦";(3)發表於1989年5月的"中國:雙重危機面前的抉擇"。
他的文章得到人們關注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它的學術內容,而是它所作出的價值判斷。主要著作:《烏托邦幻想的破滅》,南苑出版社1989年版;《平等與效率的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社會主義所有制研究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論公私財產的功能互補》,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