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急驚風的結果 展開

急驚風

急驚風

驚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重病症,以臨床出現抽搐、昏迷為主要癥狀。又稱“驚厥”,俗名“抽風”。任何季節均可發生,一般以1~5歲的小兒為多見,來勢兇猛,變化迅速,甚至可威脅小兒生命。所以,古代醫家認為驚風是一種惡候。如《東醫寶鑒·小兒》云:“小兒疾之最危者,無越驚風之證”。《幼科釋謎·驚風》:“小兒之病,最重惟驚”。臨證常將驚風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本篇簡述急驚風,慢驚風將分篇述之。

本病可見於現代醫學的小兒驚厥。其中伴有發熱者,多為感染性疾病所致。顱內感染性疾病常見有腦膜炎、腦膿腫、腦炎、腦寄生蟲病等;顱外感染性疾病常見有高熱驚厥、各種嚴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敗血症等)。不伴有發熱者,多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見的癲癇外,還有水及電解質紊亂、低血糖、藥物中毒、食物中毒、遺傳代謝性疾病、腦外傷、腦瘤等。臨證要詳細詢問病史,進行細緻體格檢查,及相應的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簡介


● 英文名稱:Acute Infantile Convuls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痰火之症,即俗所謂急驚風也。小兒或感風寒,或積乳食,皆生痰,痰積則化火。或受暑熱,亦生火,失於清解,則火升而痰亦生。痰火上壅,閉其肺竅,則諸竅皆閉。其症目直氣喘,昏悶不醒,且火甚則肝燥筋急,為抽搐掣顫,反引竄視而八候生焉。(《幼科概論·痰火閉症》)

名詞解釋


● 以發病急驟,發熱、抽搐、昏迷為主要表現的驚風。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驚風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重病證,以抽搐、昏迷為主要癥狀。其中起病急暴,八候表現急速強勁,病性屬實屬陽屬熱者,為急驚風。

臨床表現

● 驚風的癥狀可以概括為“四證”,指痰、熱、驚、風。痰證表現為痰涎壅盛、喉中痰鳴、神志不清;熱證表現為高熱煩躁;驚證表現為昏譫驚叫,驚恐不安;風證表現為牙關緊閉、雙目竄視、四肢抽搐、項背強直。急驚風來勢急驟,痰、熱、驚、風四證俱備。

病因病機

●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風熱、感受疫毒及暴受驚恐;病位主要在心肝;病機關鍵為邪陷厥陰,蒙蔽心竅,引動肝風。

治則治法

● 急驚風治療應以豁痰、清熱、息風、鎮驚為其基本治則。此外,還應重視對原發疾病的處理,分清標本緩急,辨證與辨病結合治療。

急驚風與慢驚風

● 驚風按照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凡起病急暴,八候表現急速強勁,病性屬實屬陽屬熱者,為急驚風;起病緩,病久中虛,八候表現遲緩無力,病性屬虛屬陰屬寒者,為慢驚風。

生活經驗

● 急驚風發病急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以防延誤病情。
● 對於發熱患兒,尤其既往有熱性驚厥史者,要及時控制體溫,家長可以先行冷敷處理。
● 對於驚風發作中的患兒,切勿強制按壓,以防骨折。要採取頭側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必要時吸痰;將壓舌板用紗布包裹放在患兒上下牙齒之間,防止咬傷舌體。
● 按計劃免疫接種,預防傳染病。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