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歌

挽舟者歌

《挽舟者歌》是隋大業三年(616年)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時,挽舟的民夫所唱的一首民謠。這首民謠真實地揭露了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驕奢淫逸給百姓帶來的極其深重的災難。詩的后四句,縴夫更料自己勞身焦思,饑寒交迫,斷無生還的可能,竟委以“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凄凄切切,悲不自勝,抒發了人民群眾對暴政的控訴。同時也說明了當時的生活十分困難,又加上朝廷的無能,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所以有感而發,反映了黑暗社會普通人民的悲慘命運。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開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語言、自己親歷的事實,控訴了隋煬帝發動戰爭和三下江都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我兒征遼東,餓死青山下。”隋煬帝在大業八、九、十三年曾三次東征高麗,僅大業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發兵一百一十三萬餘人,戰死者不下三十萬。接著,就以“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來說明這種災難簡直是接二連三。“龍舟”,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特製的一種大船,據《通鑒·隋紀》載,龍舟高四十五尺,長二百丈,共四層,上有正殿、內殿、朝堂及許多其他房屋。兒子被征去打仗餓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來拉縴,這已經夠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體敘述自己所處的困境:當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糧簡直沒有一點點(“些小”),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遙無糧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飢”一句,似輕實重,看似在解釋“路糧無些小”的原因,實則已將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況概括反映了出來。看來,不僅是歌者陷入了“路糧無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數縴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為無糧而喪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後的情景:我的屍骨將被拋撒在荒郊野外,任憑風吹日晒;遊盪異鄉的孤魂,將在煙霧荒草間哭泣。家中的妻子,將因悲傷而哭壞身體;父母雙親將因盼我歸去而望穿雙眼。這是何等凄慘的畫面。這雖是歌者設想死後的情景,但卻是十分真實的。無論遠征軍士也罷,無論遠行民夫也好,該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該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兒子餓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絕的情景,他都是親歷了的。因此,對自己死後的情景也就描繪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訴說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屍陳異鄉,因此,他只希望能有個義氣男兒,將他這無人認領的屍體焚燒,把他的骸骨運回鄉里,把他的亡靈引渡回家。這歌者競不作活著歸來之想,而把能將骨骸運回作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這是他對“義男兒”的希望,同時也是對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統治者的控訴。若無隋煬帝的重賦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將屍骨運回便算幸運,這是一個何等黑暗殘暴的社會。
這是一首直接表達人民悲痛和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控訴了隋煬帝給人民造成的災難,高度概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語言質樸凝重,情感真切動人。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徐應佩:這首民歌以質直的語言、直賦的手法,訴說了為隋煬帝挽龍舟的苦難,控訴了無道昏君的醯樂殘民。

創作背景


隋煬帝即位后,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及各處離宮四十餘所;他還增築長城,開鑿運河,並發動了對吐渾和高麗的大規模戰爭;他還從洛陽坐船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驅使數萬船工拉縴。這浩繁的勞役、兵役,加上苛虐的橫徵暴斂,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整個隋煬帝時代,可謂賦重役繁,民不堪生。這首民謠,就是隋大業十三年(616年),隋煬帝三下江都時,挽舟民夫們感於處境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