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

貴州省銅仁護國寺

梵凈山第一古剎護國禪寺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西北麓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址村,距金頂約11公里,原名天池院,始建於宋代建炎年間,清初更名為護國寺。

地理位置


護國寺徠
護國寺徠
護國寺背靠獅子崖,面對肖家河,寺廟佔地40餘畝,應屬梵凈山最為壯觀之古寺。護國寺內題詠、楹聯頗多,尤以書題頤和園匾額榮獲慈禧嘉賞的著名書法家嚴寅亮所書正殿長聯及匾額最為珍貴。

文化背景


梵凈山護國禪寺是明代萬曆年間敕封的著名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凈山最大的寺廟。它位於梵凈山西麓的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址村,距印江縣城48公里,距梵凈山金頂15公里。棉絮嶺自梵凈山金頂逶迤而來,在護國寺後山稍有停頓,形成一片開闊地帶。護國禪寺背靠青山,面向萬嶺、極目遠眺,數百里山巒起伏,波濤般盪疊綿延,讓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
梵凈山護國寺
梵凈山護國寺
護國禪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2002年底2003年初,在護國寺原址施工中 出土了一大批萬曆三年(1575)的寺廟文物,如藥師佛的宮毗羅等12葯叉神將、古碑、蓮座等,多數為綠砂石,神將造型生動,工藝獨特,栩栩如生,十分珍貴,其中一尊石佛造像背面刻有“萬曆三年”字樣。同年代的梵凈山金頂石壁“院道摩崖”有“委系古迹名山”,印江知縣雷學皋招募善人“起豎庵殿”等記載,這些出土文物和碑刻證實了430年以前修復梵凈山時的盛況,可見梵凈山護國寺在當時就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梵凈山護國寺交通圖
梵凈山護國寺交通圖
護國禪寺歷盡滄桑,幾經毀建,直至大躍進時,廟宇全部拆毀,僅存遺址,荒湮蔓草,斷瓦頹垣,一片狼籍。1998年,遼寧高僧釋佛友方丈為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大發宏願,勇挑重擔,重建護國禪寺,再現皇庵輝煌。經五年多的努力,現已投入資金1300餘萬元,建起了大雄寶殿天王殿,放生池、山門、圍牆、東西廂房。畫棟雕梁,殿內佛像高大莊嚴,金幡寶幢等設施一應俱全,堪稱“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護國禪寺現已成為黔東北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

建築風貌


護國禪寺原有建築佔地達48畝之多,有殿堂三進:前為玉皇殿五間,兩側配殿各兩間;中進為正殿七間,側各三間禪房,中為天井,兩側各有廂房五間,對廳五間,是朝山時香客宿息處;後進為觀音殿,兩側耳房分別為廚房和庫房。整個寺廟群均為木結構,建築精美,畫棟雕梁,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族建築風格。寺內佛像偉岸莊嚴,雕塑精細,造型逼真,流金溢彩。這為梵凈山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資可證的堅實材料。
護國寺歷代都有高僧住錫。僅萬曆后至清末有名有姓的僧侶數以百計。其中高僧大德有妙玄、徹空圓通、德悉明慧、寶山真貴、明然如泰、見空性曉、海闊慧惺、普觀、普汪、寂受、照琛、照齊、性印、信才、隆參、懋生等。特別是妙玄、明然、海闊、隆參、信才等高僧對梵凈山佛教文化的振興,廟宇的修建,道路的修築,功德無量。他們的德行修業、舉止風範為後人所敬仰。
護國禪寺由於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迭經戰亂匪患,幾度毀建。有資料可稽的就有五、六次。清光緒七年,清政府移松桃協練軍都司衙門於該寺旁,稱“護國營署”,總攬八汛軍務,保護廟宇和朝山香客。
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黔東獨立師師部亦設於此。“文革”期間,僅有的殘廟也基本盪盡,唯存遺址。1998年夏,時年已近九旬的遼寧僧人釋佛友率弟子釋法皈慕名來此,有感於名山勝跡變為殘垣斷壁,故發宏願,挑起修復護國禪寺之重擔,得到地方政府、諸山長老、十方善信的大力支持,於當年9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歷經六載艱辛,如今已建成整個建築群佔地一萬四千餘平方米。有山門、左右耳房各4間,左為法物流通處,右為素餐館、天王殿、放生池、兩房平台。佔地1271平方米的大雄寶殿,東西廂房各36開間,依山就勢,呈梯形結構,氣勢恢弘,金碧輝煌,成為一大勝景。堪稱“大山、大寺、大和尚"。護國禪寺現已成為黔東北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