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漁港古城
國家AAAA級景區
石浦漁港,又名荔港,呈東北西南走向,為“月牙”狀封閉型港灣,面積27平方公里,水深4-33米,可泊萬艘漁船,行萬噸海輪,港內風平浪靜,是東南沿海著名的避風良港,兼漁港、商港之利,系全國四大漁港之一。石浦古城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居高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徵。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蜒曲折。
石浦古城保留完整的有4條總長1670米的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後街組成了古樸的石浦老街。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漁港古城
宏章綢庄:下層以展示昔日綢庄繁榮為主,通過海運碼頭卸貨宏大場面,用模型較全面地反映了海上絲綢貿易在石浦的興旺;上層別出心裁地用綢緞製作600餘種,1000多個"中國扣"。蝴蝶傳情、花好月圓、榮華富貴,一顆顆形象逼真的中國盤扣,彷彿看到了女孩子柔情不斷似春水的心靈。
石浦漁港古城
栽興煙庄:功能布置為昔日吸食鴉片場所,下層展示煙具和貧民煙館;上層展示舊時鴉片(罌粟)收割場景和雅緻煙館,從一個側面反映吸食鴉片帶來的惡果。整個館的主題定位為“美麗的鮮花、死亡的陷阱”,警示人們遠離毒品、關愛生命。
石浦漁港古城
亞洲飛人館:為紀念柯受良不平凡的一生而建。
大皆春藥店:在老宅基礎上依原樣恢復的,其中許多實物仍是原來用品,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老傳統的中藥鋪,彷彿使你沉浸在那個時代的撮葯看病的情景。殺鹿製藥活靈活現,舊社會男女授受不清的陳規陋習,充分體現在"吊籃膏藥"之中,讓遊客領略了不一樣的"大宅門"葯文化。
耕海牧漁館:展示的是漁民勞作文化,用實景反映捕魚捉蟹的技巧,頗有趣味性,展示千百年前的魚骨和現代的捕撈及養殖、海螺等景象,是眾多作業中最具特色的景點。另外還有漁民信奉的寺廟、當鋪以及展示現代象山工藝品的藝苑等都別具一格,使人流連忘返,目不暇接。還有港城滄桑,耕海牧漁,瓮城,關帝廟。
石浦漁港古城
福建街由福建人在康熙年間創建。讓它出名,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在國際上得獎的電影《漁光曲》。1933年,劇組一行30多人下榻福建街金山旅館。
中街始建於明代,曾是繁華的商貿街,沿街有商鋪100多家,幾個別具特色的封火牆,是為防火防盜而建。
後街上有不少老宅,數百年的歷史,歷盡風雨。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漁港古城遵循“恢復歷史風貌,做到整舊如舊”,對歷史遺產和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保護利用,提煉原有的價值特色和文化內涵,並在規劃建設中予以繼承和發揚,不拘泥於外在歷史面貌的恢復上,更注重了各類文史遺存內涵的豐富與創新。城內的一牆一門,一街一巷,一鋪一廊,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漁商氣息,而依史重新修建的港城滄桑、耕海牧漁、江心寺、關帝廟、源生錢莊等12個特色場館,簡約而不簡單,典雅而不呆板,活潑而不張揚,跳動著生命的音律。
瓮城又稱月城座落於古城碗行街、福建街、中街交匯口,始建設於明代,清光緒年重修,古城牆保存完好。重建的瓮城佔地240平方米,入口設城門,上置門廳,出口為城樓重檐,由鍘門組成。石浦以瓮城為標誌,分城裡、城外,故稱古城石浦。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漁,使她成為歷史上沿海中路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屋後庭前、茶餘飯後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歷經歲月的家釀酒。
石浦是中國最早海洋漁業發祥地之一,秦漢時即有先民在此漁獵生息,唐宋時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埠,海防要塞,浙洋中路重鎮。如今,石浦是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全國漁業第一鎮、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開漁節是中國沿海地區為了節約漁業資源,同時也為了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而誕生的一種文化搭台交際唱戲的節日慶典活動。而象山是偶得開漁節成為了本地人民的重大節日。自1998年浙江首辦開漁節以來,名聲日長,開漁節已成象山縣一靚麗名片,現為中國著名節慶之一。
舉辦時間:9—10月
舉辦地點:浙江省象山縣
舉辦單位:象山縣政府
開漁節時候,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靜態海面,瞬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百舸齊發的活躍場景。送別的碼頭人海涌動,鼓樂喧天,爆竹齊鳴,煙花怒放,一派壯觀景象。開漁節的主要內容有千家萬戶掛漁燈、千舟競發儀式、文藝晚會專場、海島旅遊、特色產品展銷、地方民間文藝演出等活動。
象山石浦漁港是中國四大群眾漁港之一,又是國家和省對台接待的重要口岸,近年又建有國內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中國水產城。石浦漁民素來有“三月三,踏沙灘”、“祭海”等習俗,其中“祭海”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的一種儀式。國家實行“休漁期”。“休漁期”結束稱為“開漁”。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將原來民間的“祭海”活動組織成節慶活動,稱之為“開漁節”。自1998年首辦開漁節以來,名聲日長,開漁節已成該縣一靚麗名片,現為全國著名節慶之一。
從元代起,石浦就被稱為“浙洋中路重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處海防要衝,調昌國衛守御置前、后二千戶所,築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廣六尺,周六百有七丈”,辟西、南、北三門。辟水門於(西)北、南二門之側。羅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鋪二十九,敵台十三,東南開“濠一百十丈”。下轄石浦巡檢司和大金山、後山、前山、下嶴、松嶴、土灣六烽堠。逢汛期,衛撥游哨兵船防守。清順治,改置石浦陸、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設官防守,重築所城,東、北面相接,長約700米。她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稱。
金雞山炮台,在石浦鎮西南金雞山上。南臨石浦港,地扼三門口,地位重要。清道光五年增設金雞山隘口,並築該台,屬石浦所汛。今保存完好,台基呈長方形,佔地118平方米,台身呈梯形,四面用條石砌成,共19層,高3.8米,西北面牆有石板挑出,長40厘米,每層一塊,自底至頂成45度,可拾級上下。
二灣摩崖,在石浦二灣頭朝東岩壁上。石壁長20餘米,高4米,峻峭陡立,上有摩崖10條,均楷書陰文題刻。最大者為“視卒當如嬰兒”橫條,長226厘米,高39厘米,字跡粗壯圓潤,剛勁有力。上款“萬曆癸巳”(萬曆二十一年即1593),還有"季侯顧我"、"德與石存"、“恩同海永”、“將苑羽儀”、“嚴侯永瞻”、“石存恩存”、“如海恩波”、“峴石恩同”等等,二灣摩崖石刻多為明代抗倭將領所鐫,表達了將士上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的戰鬥情懷。
歷史上明州(寧波)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證實,吳越大量的絲織品和越瓷通過明州港走向世界,而這支龐大的船隊自唐朝以來即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向東南亞、西亞和非洲。象山從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橋頭堡。
石浦漁港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國家中心漁港,十八里港灣島山環屏,五門羅列,可泊萬艘漁船,可航萬噸海輪,早在漢時就被人們認識利用。數以萬計的漁船裝卸漁貨,補給物資、桅檣林立、漁火燦爛。特別是海鮮之多,實屬罕見。400多種魚類、100多種甲殼類、80多種貝類在這裡匯聚,流向世界,被譽為海鮮王國。
石浦漁港古城
象山縣地處東海之濱,所生產的各類水產品具有體色光亮、骨質柔軟、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可達95%以上)。象山除與其他中國菜肴一樣,講究刀工、火候、配料外其共性特色,概括起來是:原汁原味、清淳透鮮、嫩滑爽脆、色香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