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盛喜
北京老舍茶館創始人
尹盛喜,男,中共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原任北京大碗茶商貿集團公司總經理。他本人自1979年6月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摔掉”鐵飯碗”帶領20名知青在前門箭樓西側.靠1000元起家.搭棚盤灶.創辦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茶社伊始,不斷發揚大碗茶人“老二分”精神,先後成立了百貨、服裝、水產、餐飲、珠寶玉器等十多個門市,組建集團公司。進而創辦出了馳名中外的北京老舍茶館徠。先後打造出了“大碗茶”和“老舍茶館”兩塊知名品牌。
高中畢業后的尹盛喜幾番周折之後來到街道辦事處,作為一名基層幹部,他對當時的待業青年問題感受是最實在。民族精魂,家國情緣,在尹盛喜心中是濃醇而內斂的,他開始尋求解決身邊待業青年問題的方法,他覺得這是他為國解憂、為民分愁的分內之事。
萬事開頭難。說來寒磣,當時剛剛創業時,他們經濟十分拮据,買不起鍋爐,就大家一起動手砌土灶支鐵鍋,他們甚至連買個茶桶的錢都沒有,只好用一個大盆來取代。就這樣,從找茶攤的鋪子、批營業執照、砌茶灶、找茶桌茶椅到買茶缸茶碗,最初加入茶攤的7個知青,畢竟還缺少一些社會的歷練,尹盛喜幾乎全是事必躬親,他以他的執著闖過了第一關。
1979年,尹盛喜辭去了街道辦事處幹部的公職,帶領待業青年以兩分錢大碗茶開始起家,其間溝溝坎坎大風大浪都一一闖過,如今將近二十多年過去了,屹立在眾人面前的是充滿濃郁京味文化的“聚寶盆”———開辦於1988年的老舍茶館,以其典雅古樸的陳設,深厚的京派文化底蘊,精美的傳統藝術表演,十餘年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在老舍茶館飲清茶、品小吃、聽京戲已成為北京文化旅遊的一處別緻風景。
搭建民族藝術舞台 20世紀80年代,民族藝術受到極大的衝擊,許多戲曲失去了藝術市場。許多老藝人、老演員多年無處演出。,不練功,開始抽煙、喝酒,精神處於低迷狀態。戲曲界知名藝人魏喜奎、孫書筠、馬增蕙等人,也感到前途渺茫,感到“中國文化完了”。尹盛喜和他們閑談,鼓勵他們,保護好嗓子,不要灰心。於是尹盛喜萌生了一個念頭,要為這些藝術家建立起一個自己的舞台。他想出來一個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的辦法,想把自己的茶館搭建成一個民族藝術的舞台。
尹盛喜的打算,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市領導來茶館視察時,提議叫做“老舍茶館”。因為老舍的<茶館>就描寫了老北京的市井風情,也體現了茶文化與戲曲文化的結合。這個想法也得到了老舍夫人的贊同,老舍當年就說過:“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多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濃縮了大社會的風情世態。可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否能撐得住,也是令人擔心的一件大事。剛成立“老舍茶館”就有人吹風說:“看著吧,少則三個月,多則半年,老舍茶館肯定關門”。開始時,確實困難重重,台上是名角演出,台下大廳里冷冷清清,尹盛喜親自去壓陣,有時讓員工來捧場。當時除了日常開支,還要給演員報酬。許多演員提出不要演出費。就這樣,硬扛了3年,老舍茶館和演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民族文化處於低谷的形勢下,能提供一個戲曲演出的舞台,許多演員主動提出,就是只有一個觀眾我也會演下去。靠大家捧場,演出了許多優秀的節目,像關學增的北京琴書、孫書筠的京韻大鼓、馬增蕙的單弦、馬玉萍的河南墜子等精彩節目,還選擇搭配了京劇、大鼓、雙簧、民樂、時調、相聲。又添加了雜技、魔術、快板、滾燈,整場演出京味濃郁,一些幾近失傳的民間藝術,不斷在老舍茶館亮相,逐漸引起媒體的關注。
經營情況 老舍茶館從低谷經過幾年虧損,幾年持平,終於開始贏利了。2000年,達到了600萬元的銷售額。
尹徠盛喜,以文化為切入點,從京味十足的傳統文化上做文章,把老舍茶館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僅有茶葉定貨會在這裡舉辦,而且吸引了許多外國朋友和海外華人。中央領導人接見外國首腦,有50多位光顧了老舍茶館,把老舍茶館作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推薦給外國人。能吃、能聽、能看,活靈活現的傳統文化廣告,在傳媒的作用下,“老舍茶館熱”很快就傳遍了世界各地。老舍茶館也成了旅行社喜歡光顧的地方。
尹盛喜197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北京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擔任過中國雷鋒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大碗茶商貿公司黨支部書記兼總經理,是北京老舍茶館的創始人。他以“大碗茶廣交九州賓客,老二分奉獻一片丹心”為企業精神,以“振興古國茶文化,扶植民族藝術花”為經營宗旨,先後打造出了“大碗茶”和“老舍茶館”兩塊知名品牌。
尹盛喜2003年6月30日病亡,終年66歲。尹盛喜骨灰於2003年10月15日,葬入北京天壽園的方舟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