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技
中國古老雜技的一種
繩技,中國古老雜技的一種。俗稱走索。中國的繩技,由西域傳入。天竺國人舍利,不但是魔術祖師,而且還是繩技的祖師爺。在《晉書·樂志》里,便有舍利玩繩技的記載。記載說:“後漢天子受朝賀,舍利從西來,戲於殿前,以兩大繩兩柱頭,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據此可見,當時舍利還訓練到“倡女”踏繩索歌舞。但這卻無非只是雜技表演而已,不足為異。
當代的繩技覆蓋的範圍很廣,有些和古人的繩技已經字同義異了。它主要指以下幾種:
1、傳統雜技的一種,也稱走索,走鋼絲等。
2、也稱花樣跳繩和競速跳繩。是一種國際性的競技體育活動。世界上有國際跳繩聯盟。民間也有眾多跳繩俱樂部。
3、指用繩來表演的一種舞蹈藝術。由兒童跳繩藝術化發展而來。
簡介:
過去每年藏曆正月初三日要在布達拉宮演“飛繩之法”。表演的方法是用皮繩四條,一端繫於布達拉宮宮殿頂端,另一端拴在山下的柱樁上,一人身著短衣,胸束生牛皮,兩手拿著旗幟,倒懸身體,直溜而下,迅捷如飛。這樣反覆三四次。這種繩技表演確實相當驚險。但是在舊西藏,這並不是一種體育活動,而是一種苦役。表演者是后藏地區的窮苦農奴,他們從百米高處垂直而下,當時沒有任何保險設施,弄不好就有喪失生命的危險,即使活著,也難免損筋折骨。當時的統治者把表演者的生命當兒戲。據說,他們組織這樣的表演是為了窺測一年歲時的好壞。如果表演者安全著地,即表明全年歲收豐長稔,百事吉祥;如果表演者受傷或者墜死山下,那就是不祥之兆必有荒年。至於表演者的死活他們是不管的。
表演要求:
這種繩技表演後來改為在地面立數丈高竿,在竿巔系牛毛繩斜垂而下,牢拴地面,表演者由竿頂抱著繩子,倒懸身體,如飛似地滑到地面。這雖然比起從布達拉宮屋頂直溜而下要安全的多了,但還是“落地多成昏迷之狀”,仍然相當危險的。
如果這種繩技表演尚未失傳的話,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培訓方法,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加以一定的保險設施,把它復活起來也許會成為很受當代群眾歡迎的一項體育活動。
艷異編
繩技最怪異的是小說中垂直的繩技。明代《淵鑒類涵》引佚書《艷異編》,便有一宗關於垂直繩技的公案。
故事說唐開元年間,天下太平無事,唐明皇便下令各郡縣舉行戲法、雜技、歌舞等此類“嘉年華會”,一級級比上去,勝者可得巨賞。舉辦比賽的目的,是搜羅一批身懷絕技的藝人,徵召入宮作表演,因為楊貴妃喜歡看。這樣一來,便忙壞了各地地方官員。賞金還是小事,若能搜羅到一名奇才異能之士,受明皇與貴紀賞識,簡直是陞官的終南捷徑。
其時,嘉興縣的嘉興縣司、監司需要互相比賽,競選優勝者再參加下一級比賽。監司主持官員十分緊張,下令在監獄中找人才,於是獄吏便召集囚徒讓他們自動請纓。有一個囚徒說:“我識玩繩技。”獄吏聞言,嗤之以鼻曰:“繩技有甚麼稀奇!”那囚徒卻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玩的繩技與眾不同。”
獄吏聞言,便問那囚徒有甚麼與眾不同之處。囚徒說:“人人玩繩技,都只是將繩系著兩頭,打橫索緊,然後在繩上周施踏舞。我卻只須一繩,至少長五十尺,如手指般粗細,拋向空中,我便可以凌空騰挪跳擲。”
這獄吏聞言大為驚奇,立刻向監主稟報,監主再召那囚徒問過,便吩咐準備百尺繩索,明日領囚徒試演。
那囚徒問:“在甚麼地方試演?”
監主反問他說:“你想在甚麼地方?”
囚徒說:“當然最好便是在將來進行比賽的地方。”監主一聽,十分有理,便去交涉場地,當時為了方便比賽,已建造了一個露天的戲場,剛剛完工。監主去交涉借用,縣官聽見有這樣神奇的表演,不但一口答應借場,自己還要親自去看。
當監主將消息告知那囚徒時,他要求先去看看場地,以免有錯失,在知縣大老爺面前出醜。監主答應,明天就帶他去看,後天試演。
到試演之日,囚徒換過輕便的衣裝,穿上薄底快靴,紮上頭巾,施施然上場。監主已替他將繩索準備好,不只他要求的五十尺,繩長加倍,足一百尺。
囚徒將那百尺圍繩接過,放在地上,向四周作個羅漢揖,便開始表演了。
只見他執著繩的一頭,向空中拋擲,每拋二三呎,繩子竟懸空筆直地垂下。後來愈拋愈長,竟至一拋就過丈,繩子依然直立如有人在天上牽著一樣。這時候,看的人都驚奇不已,人人仰首望天,想看繩頭到底何在。
囚徒於是一手牽著繩,騰身而上,雙腿雙足夾著繩索,說時遲那時快,剎那便已攀至半空。囚徒往下收繩,再凌空上拋,只見繩索疾向旁飛,囚徒亦如飛鳥般沿著繩索,一路斜斜遠颺而去。及至縣官與監主醒覺時,囚徒已不知去向,連那困繩子也不見蹤影。
這宗囚徒脫身的故事,當時千目共睹,所以十分轟動,竟傳到唐明皇都知道。他說:“何必越獄,無論他犯甚麼罪,我都可以封他做御前供奉。”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聊齋
唐開元年間嘉興縣囚徒的繩技,後人把這一類繩技都稱為「嘉興繩技」。後來在清代《聊齋》又再次出現,有一則“天宮偷桃”的故事(《聊齋志異「繩技」》)。只不過表演的形式有變化,實際上所描寫的繩技是相同的。
蒲松齡幼時曾入省城,見到當時春日游會的戲法表演。變戲法的是父子二人,挑著一擔籮筐,在官府堂前的天井表演。
戲法人說,要變桃子,可是時方初春,桃樹才結花,何來桃子呢?戲法人便說:「叫我孩子上天宮的桃園,偷王母的蟠桃罷。」於是他便從籮筐中取出一捆繩索,口中念念有詞,又步魁罡,結手印,一番造作之後,將繩索望空一拋,說也奇怪,繩索就凌空升起,彷佛有人在空中拿著繩索往上牽的樣子。待至整捆繩索都冉冉升空之後,戲法人喝聲「疾」,繩索才停止上升,筆直懸空垂下。
這時候,戲法人就叫孩子上天宮偷桃了。孩子起初不肯,說曾經給天將追趕過,幾乎喪掉性命。那戲法人卻說生計艱難,家中又有病人,等錢用,他偷得天宮的蟠桃,官府老爺多多打賞,才可以解家中困境。孩子聽見,躊躇半晌,然後勉強攀繩而上。幾個起落,便不見了孩子的蹤影。過一會,天上果然掉下幾個蟠桃,戲法人一一接過,討一個銀盤,將蟠桃盛好,獻給堂上官府列位老爺。正在此時,卻忽生巨變。
堂上官府老爺正接過天上掉下來的蟠桃,卻只見原來筆直下垂的繩索,忽然拍一聲掉落地。戲法人這時慌了,說道:「一定是天人發覺八八兒偷王母的蟠桃了,他們將繩索剪斷,八八兒還怎能回來。」
正張惶間,只見空中掉下四肢、身軀、頭顱,還血跡班班。戲法人這時放聲大哭,一邊哭著說:「八八兒給天人斬成一段段,只是為了讓老爺們可以啖到仙桃,長命富貴,如今我獨生孩兒死了,我老來還靠誰人!」這樣呼天搶地般哭,一邊就把殘驅收拾,放入大籮筐里,最後才收拾繩索。
看戲法的人見他凄涼,況且又見盤上明明擺著仙桃,便只好重重打賞他,連在天井外圍觀的老百姓,也都噓吁著解囊。
戲法人一邊道謝,一邊收銀兩,待收齊之後,估計已有過百兩了,卻拍拍籮筐叫道:「八八兒快出來謝賞!」這一喊,籮筐的蓋應聲而起,孩子笑盈盈地跳出來,四面作個羅漢揖,眾人見了,只好吶聲喊驚奇不已,賞過了的銀子也不好討回。
評價:
文中所記載的繩技,初看荒誕不經,仔細想來,與幾年前電視中魔術解秘中介紹的古典印度魔術相近。繩如蛇立,人沿繩攀延而上,飛空而去。古代沒有光電特效,不知如何搬弄出這般奇特的效果?電視節目主持人對此也無具體說法。這種繩技,已經是戲法而不是雜技了。這套戲法,往往變一次就夠用一年,乃是「江湖四大套」之一。日本人在公元十七世紀便曾記錄了這套魔術,稱之為「中國繩技」,但卻未說齣戲法的秘密。但若追根尋源,這戲法其實亦由西域傳來,並非中國土生的戲法。
宋詩記載
宋代詩人劉克莊有一首詩名為「繩技」:
公卿黠似雙環女,權位危於百尺竿。
身在半天貪進步,腳離實地駭傍觀。
愈悲登華高難下,載卻尋橦險不安。
誰與貴人銘誶右,等閑記取退朝看。
這首詩描寫了唐代作為一種雜技存在的繩技的表演場面。唐代后,繩技逐漸被戲法化,更多的出現在志怪小說中。
《三十三劍客圖》之一
《三十三劍客圖》第三圖,圖贊云:“繩何來,債無台”
意為:有此繩技,何愁債台高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