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寺

磁縣石場村鳳凰寺

鳳凰寺徠現址位於河北省磁縣都黨鄉石場村西南,古磁州窯一帶。西靠太行山南麓;東濱邯鄲岳城水庫漳河出山口;北望爐峰山;南顧漳河古都安陽。三面環山,一面向水,邢(台)洛(陽)公路沿山腳而過,黃(沙)觀(台)大橋為其束上一條美麗的玉帶。

鳳凰寺介紹


磁縣鳳凰寺,原名昭福寺,是歷史上北方著名的寺院。因建於鳳凰山腳下,被當地人俗稱為鳳凰寺。據現有文獻記載鳳凰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昔日的鳳凰寺屬河南省漳德府管轄,被列為少林寺的下院之一。鼎盛時期房產數百間、田產上千畝,文武僧眾上百人、信徒上萬人,下屬寺庵幾十座。香火旺盛,賓客如涌。晨鐘暮鼓,聲聲悅耳;經文佛卷,字字誨人。漢傳佛教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發展,一時間故磁州西部漳河兩岸幾乎是村村有寺,庄庄有庵。
在佛教文化影響之下,鳳凰寺周邊鄉鎮人才代現、英雄輩出:元代的知公,明代的祖才,清末的至金、延佛及抗戰從軍的占銅、金福等師傅均為本寺僧人。此外抗戰時期本寺俗家弟子及信徒紀德貴、紀德榮、王維剛、張瑞堂、索付明、李克保等人組成了抗日救國朋友會,僅三天時間便發展了1500多人,形成了冀南豫北抗日游擊隊的雛形。只一兩年的時間發展為以紀德貴為游擊司令,以李雪峰、王維剛、陳賡等上級領導為政治指戰員的近十萬人部隊。不僅如此,本寺僧人及信徒的踴躍參軍,補充加強了劉鄧大軍129師的武裝力量,為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為國家的太平、人民的安居作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本寺自建徠寺至今歷經千載,跌宕起伏,滿目瘡痍,經歷了多次修繕及遷徙。據現存碑文記載:元明時期曾對鳳凰寺進行過大規模的修繕維護。清道光25年,本寺因地震倒塌之後進行復建:建有北大殿5間,供三世佛;南殿3間,供釋迦牟尼佛,偏殿及寮房若干間…一時鳳凰寺香客如雲,輕煙繚繞。1936年漳河洪水泛濫,千年古寺毀於一旦,僅殘留西廂房3間。在延佛等僧眾的帶領下,將古寺遷至現址。由於歷史原因,只能建造5間洞穴以供禮佛。鳳凰寺現存有的經幢,宋、元、明、清年間的殘碑等都是重要的歷史文物,也都是本寺歷史悠久的佐證。本寺的建造和修復除了是弘揚佛法的道場,也將成為冀南豫北抗日英雄事迹傳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弘揚佛法,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於1998年,本寺院在現有的基礎上投資20餘萬元(栽桿引電、鑿山蓄水)安裝水電配套設施;投資46萬餘元興建大雄寶殿7間;斥資150萬元建觀音殿三層;投入56萬餘元建造寮房26間(其中樓房20間,平房6間);投入約50萬元綠化寺前停車場、修葺龍泉;投入約20萬元修通山路;投資近20萬元修建牡丹亭、青龍洞、白虎洞;正在開鑿的佛母洞業已投入5萬餘元。近期又新發現天然觀音像、彌勒像。現在的鳳凰寺已基本形成了寺院修築的框架結構,在冀南邯鄲、豫北安陽一帶已成為弘揚佛教文化、凈化心靈及生態旅遊的聖地。為完善這項神聖的工程,加速經濟發展,和諧社會,還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簡介鳳凰寺的同時,祝各界人士——事事順利、佛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