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寺

四川蓬安鳳凰寺

金城山鳳凰寺,位於四川省境內,地處岳池、高坪蓬安三縣(區)交界處,與蓬安鳳凰山(鳳凰谷)依山相連,海撥高度為824.6米,與周邊環境形成三百餘米的相對高差,是岳池縣第一高峰。臨空俯瞰金城山國家森林公園,如一條蛟龍橫卧在嘉陵江畔,這條龍“頭頂金城(金城山徠),身貫鳳凰(鳳凰寺),手握聖燈(聖燈寺),尾掃龍門(龍門寺)”。故有“拔地飛天一蛟龍,金鳳展翅追龍蹤。只因黃龍擋去路,龍鳳雙雙落山中”,金城山是道教中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自古就有“金城天下奇”之說,更有“道教仙境長門賦,洞天福地鳳求凰”之美譽。

目錄

正文


晉成帝咸和八年(333年),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慕名雲遊此山,留下了“抱朴洞”遺跡。今日的金城寺處,在唐肅宗至德年間(約757年)曾建“何忠靖公祠”。世傳果州人何滔值安史之亂,為國捐軀,封忠靖廣祐王,乃於金城山建祠以祀。明神宗萬曆年間(約1580年),又在附近山峰上修建了寺廟,因其地勢若蓮,乃取名寶蓮寺(鳳凰寺) ,當時何公祠猶存。告老還鄉的陳以勤宰相游此山,曾作《游金城山謁何忠靖公祠》詩云:“我到金城關上門,方知岳外有山尊。高摩赤日分昏曉,雄壓諸山是子孫。插劍龍池留勝跡,步虛台樹走長根。英雄祠此真靈異,紀載紛紛何足論”。此詩題刻南金門絕壁,至今尚存。明末張獻忠曾駐軍此寺,並在寺下的南金門處新築一道南京門,後來寺祠皆毀於兵燹。據寺存古碑記載:清朝的康乾盛世,曾多次重修寶蓮寺(鳳凰寺)。一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修寶蓮寺,移於今之金城寺處;繼由山南李德明等人捐資修建土主祠,塑土主神像(何滔)四時祭祀,求雨即應。二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眾接僧廣德率徒續教來此寺任住持。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廣德師募化鑄造銅鐘二口,圓寂后,由其徒續教繼任住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續教師再次將寺廟修葺一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蓬州舉人李昭游此山,曾詠寶蓮寺、抱朴洞、老龍洞、石門(即南金門)四大奇觀詩四首。其中詠《寶蓮寺》詩云:“攀蘿尋古寺,直上翠微間。樓閣低雙曜,兒孫俯眾山。幽花穿石叟,好鳥伴僧眠。最愛杉松里,閑雲自往還。
”鳳凰寺建於唐代,唐代大將何韜就在這兒駐守。著名的唐玄宗如蜀避難在鳳凰寺祈福,在此期間打獵發現了野生山核桃。還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寶蓮晨鐘響三縣就是說的是鳳凰寺,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傳是觀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每年此時佛教信眾雲集鳳凰寺,方圓百里的香客趕來朝拜,形成鳳凰谷觀音廟會。解放前,就有許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趕來朝拜。隨著寺廟的擴建,及周邊環境的改善,觀音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屆廟會的前一個星期,廟內僧眾便開始廟會的籌備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廟會的前幾天便雲集四川蓬安鳳凰谷,為觀音娘娘祝壽。屆時僧眾沐浴更衣,從清晨起便誦唱佛經。天亮之前,燒香許願之人便絡繹不絕,殿堂廟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及至天亮。後來者只能將鞭炮香燭投向廟外的鐵爐焚燒,有的就跪在廟門及路旁向觀音娘娘祈求或許願,三拜九叩以表誠心。進香時,有目不斜視的頂禮膜拜者,也有幾步一跪一叩頭的虔誠信徒;有心滿意足的還願者,也有懷揣心事來祈求佑護的善男信女。廟宇周邊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有耍猴的、賣藝的、說大鼓書的、賣紀念品的,更多的是來廟會看熱鬧的,順便許個心愿,可謂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每年的三次廟會可接待信教群眾近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