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尼登蟲病

本尼登蟲病

本尼登蟲病由本尼登蟲寄生引起。本尼登蟲體呈橢圓形,背腹扁平,此蟲雌雄同體卵生,在水中孵化,在海水網箱養殖較為常見。多寄生於海水養殖魚類的魚體表或口腔內。主要危害鰤魚、真鯛鯔魚、石斑魚等。當蟲體數量多時,病魚遊動異常,有時向其它固體上摩擦,使身體出現傷口,引起出血潰爛。寄生於口腔黏膜潰爛、出血,病魚食慾減退,體黏膜增多。肉眼可直接觀察到體表的蟲體。該病春、秋季最常見。

病因


本尼登蟲(俗稱白螞蟻病)寄生。\
梅氏新本尼登蟲(Neobenedenia melleni)。蟲體背腹扁平,腹面觀呈近長橢圓狀、微凹,側面觀似鱗片,體表無棘,個體大小一般為(3.5~6.6)mm×(3.1—3.9)mm,最長可達11.6mm。蟲體前端具兩個並列的前吸器為吸盤樣,後端有1個卵圓形的后吸器,比前吸器大得多,后吸器無柄,不分隔,具形態各異中央大鉤3對,邊緣有7對輻射狀對稱排列的邊緣小鉤。蟲體口囊漏斗狀,位於兩吸器之間的后緣。兩樹枝狀腸管分兩側向後延伸至后吸器前緣,並終止於盲端,向前有分支繞咽部至頂端,腸管向體中央和側邊緣均有側枝。兩對黑色眼點呈“八”字形前後並列分佈於兩吸盤之間的中後下方。雄性生殖器官具緊靠的睾丸2個,並列分佈於蟲體中部稍偏後位置,具發達的雄性交接器。雌性卵巢1個,含有受精囊,卵黃腺細胞發達。
蟲卵呈不規則多面體形狀,後端一般有2個小鉤,末端有一細長卵絲。蟲卵在25℃水溫條件下6天孵化出纖毛蚴,而在28℃水溫下只需4天纖毛蚴就發育成熟。纖毛蚴有趨光性,靠近水面游泳,遇到適宜的宿主即可附著,蛻掉纖毛,開始新的寄生生活。10天後蟲體所有內部器官發育成熟。在26~30℃水溫條件下,16天後蟲體開始排出蟲卵。

癥狀


本尼登蟲寄生在黃鰭鯛、真鯛、黑鯛、石斑魚、大黃魚紅甘魚等到海水魚的皮膚上,尤其是背部的前半段,本尼登蟲在魚體上寄生時,魚在水中焦躁不安,在網或池壁上摩擦,體表受傷發炎,分泌大量粘液,嚴重時貧血,消瘦,體表潰爛,眼睛發白或紅腫充血。

治療


1.用“百魚凈”10毫升加入400公斤水(淡水)加“富氧”100克浸洗,殺滅寄生蟲,浸洗時間5-10分鐘。2.用福爾馬林(甲醛)100毫升加入400公斤水(淡水)浸洗3-5分鐘,殺滅寄生蟲。3.以1.5%的用量添加“魚健康1號”(即每100公斤冰鮮魚添加“魚健康1號”750克)連續投喂5-7天為一個療程,或停止死魚為止。

防治


一、病害癥狀
部分魚體表有白點,並擴展成白斑塊,有的魚體整個尾鰭潰爛,眼睛變白,似白內障癥狀,嚴重者,眼球紅腫充血突出或脫落,體表肌肉潰瘍,頭部磨損呈蜂窩狀裸露,充血發炎,病魚焦躁不安,不斷狂游,或磨擦網衣使鱗片脫落,造成繼發性感染,食慾減退,有的獃滯於水面,體力衰弱,遊動遲緩,陸續死亡。
二、病原診斷及特徵
本尼登蟲病
本尼登蟲病
刮取病魚白斑部位的鱗片、鱗條及粘液,用解剖鏡(5×10)觀察,發現有不斷蠕動的蟲體,呈橢圓形,背腹扁平,前端兩側各具一吸盤,後端有一固著器,有3對中央大鉤、8對邊緣小鉤,口在前吸盤之後,不斷吞食,下接咽及2條樹枝狀腸,在口的前方兩側有2對眼點,外觀蟲體為半透明狀,其形態特徵酷似本尼登蟲,同時,還將病魚放在桶中用淡水進行浸浴觀察,浸浴2分鐘~3分鐘,發現有大量蟲體從病魚體表脫落,變白,故確診為本尼登蟲所致。本尼登蟲,屬於多鉤亞綱,分室目,分室科。蟲體呈橢圓形,背 腹扁平,長度一般為5.4毫米~6.6毫米,最長者可達11.6毫米,寬度一般為收3.1毫米~3.9毫米。身體前部稍突出,前端兩側各有1個前吸盤。身體後端有1個卵圓形的后吸盤,后吸盤比前吸盤大得多,其邊緣及其內面的緣膜邊緣有8對小缺口,有邊緣小鉤7對,中央有2對錨鉤和1對附屬片。口在前吸盤的后緣,口下為咽喉。從咽向後有2對黑色眼點。生殖系統有2個精巢,一般位於身體中央,在咽下有前列腺儲囊和交配器;卵巢1個,卵黃腺布滿體內,卵黃之前有卵黃儲囊。
三、防治措施
1.用淡水加入20ppm痢特靈浸浴病魚5分鐘~10分鐘,並在浸浴過程中充氣,觀察魚的承受情況,若發現魚有翻倒等異常情況,應立即撈出放入網箱進行恢復。此法可有效殺死本尼登蟲,但難以殺死蟲卵,為了鞏固療效,用藥后隔5天~7天,還需再進行一次葯浴,避免大水體中的本尼登蟲再度寄生。此法用來防治大黃魚本尼登蟲病,安全可靠,但操作麻煩,魚體易損傷。
2.用編織布加工成網箱套,治療魚病時將其套在養魚網箱外,進行消毒、治療,加入300ppm~400ppm福爾馬林+20ppm痢特靈,浸浴病魚20分鐘~30分鐘。或等平潮時,不用編織袋,只需提起網箱,水深0.5米~1米,用上述劑量兩種藥物配合潑灑,保持葯浴濃度20分鐘~30分鐘,在浸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魚體有無異常現象。此法優點是可不必搬動魚體,應激反應小。
3.用“”(三氯異氰尿酸)加海水充分稀釋溶解后均勻潑灑。用藥時間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魚群上浮時使用,最好能選擇在平潮時間施藥,因平潮時水流緩慢,藥效保持時間長,流失慢。每口網箱(2.6米×3.6米)用藥1.0克~1.5克,早晚各潑灑一次,病輕者一天可只潑灑1次,連續用藥5天~7天,用藥時可不必提起網箱。此法最為簡便,治療效果較好,但此葯為強氯劑,劑量要掌握妥當,潑灑時要注意均勻。
四、預防措施
1.適時換網高溫期一般5天~10天換網一次,及時消除粘附在網衣上的本尼登蟲卵,從而降低水中幼蟲密度。 2.藥物掛袋在本尼登蟲魚病流行季節(6月~10月)之前,可用藥物在網箱四角形成一個消毒區,每口網箱掛“長效菌毒清”片劑(三氯異氰尿酸)5片~6片,掛袋深度50厘米~60厘米,可清除水體中的本尼登蟲及其它致病菌、病原體,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達到預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