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

漢語詞語

畫堂,漢語詞語,拼音是huà táng,注音為ㄏㄨㄚˋ ㄊㄤˊ,意思是古代宮中有彩繪的殿堂,出自《漢書·成帝紀》。

解釋


1、古代宮中有彩繪的殿堂
2、泛指華麗的堂舍。 

出處


《漢書·成帝紀》:“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為世嫡皇孫。”顏師古註:“畫堂,但畫飾耳……霍光止畫室中,是則宮殿中通有彩畫之堂室。”
《漢書》卷九十八《元後傳》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為世適皇孫。宣帝愛之,自名曰驁,字太孫,常置左右。
唐·杜牧《杜秋娘詩》:畫堂授傅姆,天人親捧持。 
南朝·梁·簡文帝《餞廬陵內史王修應令》詩:“回池瀉飛棟,濃雲垂畫堂。”
唐·崔顥《王家少婦》詩:“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
唐·李煜《菩薩蠻》:蓬萊院閉天台女,畫堂晝寢人無語。拋枕翠雲光,繡衣聞異香。 
宋·秦觀《點絳唇·月轉烏啼》:“月轉烏啼,畫堂宮徵生離恨。”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五回:“此物只宜林下看,豈堪引入畫堂中。” 
明·陸采《懷香記·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蹺,蹊蹺,畫堂終日把臀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