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矮馬的結果 展開

矮馬

奇蹄目馬科動物

矮馬指成年體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馬。因其小巧玲瓏、天資聰穎、性情溫順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可用於觀賞、娛樂、實驗和勞役,也是小朋友和老年人很好地“朋友”。因為數量稀少,更顯得尤為珍貴,可以說是馬中之寶。

物種簡介


矮馬與西南馬

20世紀80年代,王鐵權等發現西南馬中仍然存在著體高在106cm以下的小型地方品種資源,俗稱“中國矮馬”,古稱“果下馬”。中國矮馬起源一直有兩種觀點:一是獨立起源說;二是與西南馬共源說。前者認為中國矮馬來源於三趾馬或古代一種矮小的野馬,如雲南野馬。作為第4紀早期的代表動物,雲南野馬化石屬於早更新世時,分佈廣,出土量大;至晚更新世時,雲南野馬逐漸衰落滅絕。後者認為起源於北方,隨古羌人南遷而來。通過矮馬與普通馬體質外貌、體尺結構比較認為,矮馬的體尺變化是普通西南馬的“縮小”。受自然選擇、遺傳漂變、近交繁殖的影響,逐代積累,遺傳分化成為現代矮馬的特徵。同時,以成年體高106cm以下作為矮馬的標準是人為確定的,它是一個連續的呈正態分佈的數量性狀,中國矮馬則正是處在西南馬下限那些低矮的馬。
矮馬
矮馬

歷史背景

早在2000多年的兩漢時期就有關於矮馬歷史的記載。當時“果下馬”多以貢品的形式進入皇宮,有專門的矮馬廄,供宮廷娛樂之用。此後,在史籍、詩賦中不斷出現。有“漢廄有果下馬,高三尺,以駕輦,......,小馬可於果下乘之,故曰果下馬”(《通鑒》),“濊國又出果下馬,漢桓獻之”(《三國志魏傳》),“召皇太后御小馬車”(《漢書霍光傳》)。《廣說新語》中也有記載:“羅定之羅鏡,西寧之懷鄉,產小馬,高僅三尺,可騎行樹下,名果下馬。一曰果騮,多海石榴色。駿者有雙脊骨,能負重凌高涉險,輕疾若飛”。對於矮馬,宋明清甚至民國都有記載,基本反映了矮馬在當時作用、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資源特點

馬是整個家畜遺傳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南馬一般體高114cm左右,體尺指數偏低,呈矮小輕細體形(佘長年,1982)。中國矮馬是世界除原產於英國的設特蘭(Shetland)馬以外另一個最大的原始矮馬資源庫,具有體形矮小、結構緊湊、抗逆性強、善走山路等特點,其遺傳資源相當豐富。可以廣泛用於科學研究、觀光旅遊、藝術表演、騎乘培訓、馱負等。中國矮馬的品種特點決定了它在馬業發展中的地位。

品種分佈

西南馬屬地方馬種中的小型馬,是我國地方品種中僅次於蒙古馬的第二大類型,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南部、雲貴高原及其延伸部分,包括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呈散在分佈。其密度與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相關。其中,中國矮馬根據產地不同一般分為五個類型,分別為廣西矮馬、貴州矮馬、雲南矮馬、四川矮馬和陝西矮馬。
矮馬
矮馬

品種數量

就全國而言,作為役用為主的馬的作用已經明顯降低,其存欄數量出現迅速下滑的趨勢。從1985年到2003年,大牲畜增長36.18%,而同期馬驢存欄則下降25.07%;從1985年達到高峰以後,馬的存欄以年均4.0%的速度遞減到2004年的763.9萬頭

矮小機理

矮小機理方面研究主要見諸於人類及家禽、豬,對馬矮小機理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還相當缺乏。1997年人類首次克隆定位SHOX基因,即位於滅活及激活的X和Y染色體短臂末端(Xp22.32或Ypll.3)偽常染色體區域內。基因全長35kb,其中完全編碼序列879bp。SHOX基因異常與人類三種疾病的骨骼異常有關:特發性矮小、軟骨骨生成障礙。SHOX基因缺失和突變發生率與人體生長障礙不同表型間、人體生長生理病理有關。在動物遺傳育種方面,人們發現並主要集中在研究、利用雞的矮小基因上,也有關於犬、豬的矮小基因研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