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灣清真寺

草鞋灣清真寺

草鞋灣清真寺是上海城區穆斯林興建的第一座清真寺,坐落於上海市小南門外草鞋灣街70號,是南京籍皮貨業穆斯林王子明、馬松山等11人於1852年發起創建的。

歷史沿革


1853年,太平天國義軍逼近南京城時,一部分穆斯林攜家屬來到上海,選擇南市的小南門、草鞋灣一帶居住下來,初到數戶,后漸增多,由於南京來的穆斯林當時集中住在一條街上,日久,這條街被人稱為“南京街”。穆斯林為了集體禮拜,便集資租賃地皮一塊,以毛竹搭建了三間簡易房屋,供禮拜、沐浴和教長起居之用。
1907年由於寺屋破舊不堪,城內珠寶、古玩業穆斯林募集資金,另在相距颶尺的草鞋灣街購地2.13畝,重建木結構平房10餘間,舊有租地退還原主。1925年小桃園清真寺重建,將廳屋拆下來的完好材料運送草鞋灣清真寺進行翻建,從而寺貌一新。

規模建制


寺門臨街,牆隅立管寺機構南務本堂石碑一方.大門前設一排木欄棚,入內是筆直而道,穿過月洞門,為石板鋪地的庭院。院內花卉飄香,松柏蒼翠。庭院東側為禮拜大殿,坐兩朝東,拾級而上,殿內有十檢菱角形玻璃雙扇落地門窗,正西是拱形窯殿,內有“米哈拉布”(即凹壁)和兩邊的小窗門。庭院西側是講經堂,堂內有翁同就手跡對聯一幅:“獨藏真式本,喜見有經書”。禮拜大殿南側有水房和亡人間,後面古井一眼.臨近水房北隅登二樓是教長起居室。山東籍張善卿阿旬自1908年被聘為該寺教長,任職達50餘年。

地理交通


位於上海市小南門外草鞋灣街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