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墓

位於河南省鄲城縣

汲黯墓位於河南省鄲城縣汲冢鎮十字街西500米路北,1963年6月,被省文化局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鎮名皆因"汲黯"之名而命名。在汲黯墓遺址東側原有石碑一塊,上書“漢淮陽太守汲黯之墓”。

墓址


目前有兩地稱發現汲黯墓,分別位於山東鄄城和河南鄲城。

河南省鄲城縣汲冢鎮

鄲城縣汲冢遺址
鄲城縣汲冢遺址
但該碑早已被毀,后改成“汲冢遺址”。遺址現存土台高5米,東西20米、南北16米。經考古專業人員考察,採集到的標本有陶罐、陶鬲、陶鼎、陶簋、陶碗、陶紡輪、陶瓮、大口尊、陶杯、陶豆等,屬龍山文化。

山東省鄄城縣宋樓鄉觀寺王莊

位於鄄城縣宋樓鄉觀寺王莊北500米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汲黯其人


汲黯字長孺,謚號周公,西漢濟陽郡鄄城縣人,系汲化十三世祖。黯先世有寵於古之衛君,曾七世為衛國大夫。西漢孝景帝時,黯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黯為謁者。汲黯雄才大略,剛正不阿,主張正義,救世濟貧。一次武帝派他去調查處理失火事件,他看到河南貧人萬餘家苦於水旱災害,有的竟父子相食,便以欽差身份,冒著假傳聖旨的危險,發河南倉粟以賑災民。回朝後,自請治罪,武帝認為他作的對,不僅沒有治罪於他,反而召拜為中大夫。因他直言敢諫,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不得久留朝內,遂出任東海郡太守。汲黯愛民如子,勤於政事,選拔人才,不拘小節,使東海大治。不久,被召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在朝中,他多次當眾指責漢武帝的過失,有時弄得漢武帝無言以對,憤然罷朝,公卿都為汲黯捏一把汗。武帝私下對左右說:“汲黯也太憨直了”。有人勸汲黯不要這樣作,而他卻說,天子設公卿輔佐,難道是叫我們阿諛奉承使主上墮落昏聵嗎?我在這個位上,就不能為了保全自己,使朝政受損失。武帝聽后稱讚說:“古有社稷之臣,象汲黯這個樣子,是很難得的。”
丞相公孫弘、廷尉和汲黯時有摩擦,想借故殺害汲黯,但汲黯從未出過差錯,公孫弘等人也未找到殺人的借口。
後來,終因忠言逆耳,汲黯被免官,隱於田園數年。
武帝又召拜汲黯為淮陽太守,卒於任上。據《汲化總族譜》記載:明代河南憲副使翟師雍以漢汲黯長孺公,范文正公,包孝肅公,岳武穆王有功於陳,乃於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為之建“四賢祠”,以褒其恩德。
因汲黯忠貞不二,武帝封黯弟汲仁為九卿,黯子汲堰為諸侯相,黯外甥司馬安為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