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埠鎮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下轄鎮

關埠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面積54.5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12202人(2017年),轄43個自然村。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擁有榕江水域岸線22.4公里。地平、土厚、水豐。耕地面積1940公頃,山地720公頃。是市水稻高產區,還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龍眼為大宗。

基本概況


關埠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28公里處,東北臨榕江與揭陽市分界,南鄰西臚鎮,西交金灶鎮。全鎮總面積54.5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12202人(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59億元,工業總產值0.6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1億元,完成鎮級工商個稅450萬元。
關埠鎮是廣東省著名的糧食高產鎮,汕頭市“三高”農業科技示範鎮。初步形成科技含量較高的糧食生產、優質果蔬種植、淡水養殖和禽畜飼養四大基地。關埠鎮又是著名的“建築之鄉”,150多支建築施工隊遍布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
關埠鎮水陸交通方便。關埠鎮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鎮內有3000噸級貨運碼頭和連通榕江兩岸的汽車輪渡碼頭;新建並已經運營的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
關埠鎮是原潮陽市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工副業主要有抽紗、建築、織席、工藝美術、木器等,有150多支施工隊常駐省內外承包建築工程。農產以稻穀、甘薯為主,還有生柑、香蕉等果類。建國后,興修水利,修築堤圍、涵閘、水庫,實現農田自流灌溉。關埠圩是榕江中下游區鄉農副產品集散地,關埠豬苗聞名潮陽普寧惠來3縣。 

歷史沿革


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門辟關。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1912年後至1951年稱潮陽縣第八區,1952年改稱第十六區,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8年改稱關埠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行政區劃


關埠鎮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27個村民委員會。
居民委員會:關埠、橋東、福倉、港底。
名稱電話區號
玉一0754
玉二0754
玉山0754
集德0754
新洪0754
洋貝0754
田東0754
大東湖0754
東湖0754
橋頭0754
上底0754
溪西歐0754
埔上0754
堂后0754
下底0754
三聯0754
下巷0754
洋心0754
上巷0754
西平0754
河腰0754
巷內0754
巷口0754
庄厝0754
宅美0754
上倉0754
路外0754
路內0754
井美0754
樹下0754

文化


方言

關埠鎮本地方言潮汕話,有極少數客家話

歷史要塞

榕江中游南岸的關埠鎮,古代與達埠(即今汕頭濠江區)、庵埠合稱潮州“三埠”。關埠鎮是榕江水上運輸樞紐,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關埠鎮
關埠鎮
關埠始置寨於南宋咸淳年間(1265至1274),據《潮陽縣誌》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於直浦都門辟村前建門辟關,嘉靖十一年(1532),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后簡稱關埠。”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裡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農產品、山貨和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人肖鳴琴在關埠港建立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城,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等地,人貨皆由電船運輸,關埠港口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逾10萬人次,關埠港一派繁榮景象。民國初,實業家陳堅夫又修築加固關埠港碼頭,增購電輪24艘,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各地銷往練江平原各鄉鎮的工業品及建築材料,也多數在關埠港上水,在埠內集市交易,關埠成了萬商雲集的鄉鎮商埠。關埠鎮濱臨榕江,隔江和揭陽的地都、炮台鎮相望,是潮陽和揭陽兩地的交界處,因背靠小北山,面向榕江平原,是榕江、練江平原交通要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潮州雙刀會首領黃悟空佔領關埠,是年十一月初,潮州知府吳均領兵勇前來圍剿,在關埠與黃悟空的雙刀會展開激戰,林大眉等60餘名會員在戰鬥中被俘,11月24日,黃悟空從關埠出發,率雙刀會會員數千人圍攻揭陽城,兵備道李璋領知府吳均、潮陽知縣壽棋等馳兵鎮壓,黃悟空及其部將徐善、黃大頭、黃佛保被捕殺。為了鎮守關埠這個練、榕兩江平原的門戶,清廷在關埠設營房3間,火炮4尊,駐紮軍隊,又在關埠石井鄉設營房20間,炮6尊,柴船一艘,在榕江巡邏。民國初年,廣東軍閥洪兆麟的謝文炳師在關埠設留守處,1925年10月,為策應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方惟精率農民自衛軍攻打關埠,與謝文炳師留守處部隊展開激戰,打死敵人4人,傷6人,繳獲槍支40餘支,子彈一批,農民自衛軍還在關埠組織民眾,打倒土劣,嚴懲貪官污吏。1927年10月,賀龍、葉挺領導的南昌起義軍南進潮汕,在關埠作短暫停留,發動群眾開展對敵鬥爭,在關埠留下了革命的種子,後來關埠一批青年先後參加紅軍,為抗日和解放鬥爭作出了貢獻。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105616人。

旅遊


關埠鎮郊三里處,有一小山,形似大象,稱為“象山”,象山下有一塊大石,形似象鼻,石高二丈余,重達數萬斤,可是遊人用手輕輕一搖,大石便微微抖動,向來被視為奇觀。象山北側的石井山,有三峰寺,寺院建於明代,建築古樸大方,周圍叢林簇擁,怪石嶙峋,幽雅清靜,是旅遊度假勝地。建於清末的“提督府”,是清末名臣、雲南提督黃武賢(關埠下底村人)的府第。黃武賢曾隨左宗棠領兵平息新疆叛亂,立下戰功,且為官清廉,深受民望,致仕回鄉之後,又主持開通京北等17村溝渠,為民造福。“提督府”也成了遊人景仰先賢的地方,是市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關埠汕頭、潮陽、普寧、揭陽、潮州五市市區距離在20至40公里之間,且水陸交通便利。但優勢若不利用,優勢就不會變成財富。在稍有一點資金積累后,關埠人開始了基礎設施建設。把進出鎮區的四條主幹道鋪築成混凝土路面,並建設了關埠汽車輪渡碼頭、關埠客運站。而今,300多輛客貨運輸車輛穿梭於關埠與廣州、深圳等地之間,110多艘船隻在關埠與汕頭、揭陽之間來來回回。運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帶動了本地商貿業的發展。

社會


教育配套

7所初中:關埠初中、玉一初中、玉二初中、上底初中、洋貝初中、廈林初中、上倉初中
1所高中:潮陽第四中學

基礎建設

在鎮區,作為榕江片通訊樞紐的郵政郵電大樓拔地而起,首期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萬門。35千伏和110千伏輸變電站為家家戶戶送去“光明”。在興建了4家自來水廠后,2008年又動工投入榕江片區供水工程關埠供水管網的配套建設,以解決群眾的“飲水難”問題。教育方面,現有的關埠中學,即市第四中學,是榕江片唯一的完全中學,面向五鎮和其他地區招生。
關埠鎮
關埠鎮
1994年請來專家編製總體規劃,完成了“九圖一書”編製工作,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將從4.1平方公里擴大到11.94平方公里。關埠在海陸空交通所佔的優勢。關埠與潮汕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已完工的廣梅汕鐵路支線從關埠過境,並設客貨站台;橫跨榕江兩岸的第二跨海大橋將在關埠選址建設。
在鎮區,作為榕江片通訊樞紐的郵政郵電大樓拔地而起,2000年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萬門。35千伏和110千伏輸變電站為家家戶戶送去“光明”。
有4家自來水廠,通過榕江片區供水工程關埠供水管網,以解決群眾的“飲水難”問題。
教育方面,有的關埠初中、玉一初中、玉二初中、上底初中、洋貝初中、廈林初中、上倉初中7所初中。

政治


名稱職務
李綿宏鎮委書記、人大主席
張旭升鎮委副書記、鎮長
鄭柏華專職副書記
陳悅和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吳瑞川黨委委員、副鎮長
陳惜宏組織委員
李俊炯黨委委員
陳綠文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林 生黨委委員
吳熒熒黨委委員,婦聯主席
黃詩擁黨委委員
陳澤銘副鎮長
陳堅文副鎮長
林益盛人大專職副主席
李錦徐工會主席
邱趙成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專職副主任

經濟


常用耕地面積2.74萬畝,種植水稻、小麥、甘薯、豆類、生柑、水草等,是水稻高產區之一。山林面積1.23萬畝,營造薪炭林,種植楊桃、柿子、香蕉、芒果、和竹等。工副業有傳統的抽紗、織席、鑄造、塑料、貝灰、磚瓦、建築等。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4195萬元,其中農業2500萬元,工業1695萬元;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3.37億元,其中農業1.17億元,工業2.2億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7.03倍、3.68倍和11.98倍;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1.57億元,其中農業1.15億元,工業4209萬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53.4%、-1.7%和-80.87%。推廣良種良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雖然受到“尤特”、“百合”颱風的襲擊,水稻生產仍獲較好收成,年畝產達600公斤。首次創辦水稻免耕法獲得成功。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種養業,優質果、蔬菜、優質稻、水產養殖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抓好農田水利和堤圍建設,投資1600多萬元完成浮頭灣至井美堤段的達標建設,動工建設高標準的石井堤段,工程於2002年4月底完工。
加快高標準防滲渠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抗災能力得到提高。注重因勢引導,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著力發展建築業,通過抓好潮陽市第五建築公司的內部管理,有效提高公司管理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率先通過ISO國際質量認證,成為市建築行業的佼佼者,建安量9992萬元,比增0.83%。 

三大產業格局

關埠鎮位於潮陽市區西北部,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土厚、水豐。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汕頭、潮陽、普寧、揭陽、潮州五市在這裡交接。有了這地理上的因素,關埠很自然地在有史以來就成為榕江平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活動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這個歷史重鎮被列為潮陽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
關埠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中國聞名的水稻高產鎮,是市水稻高產區,還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龍眼為大宗。至2000年已連續8年實現水稻年畝產超一噸的紀錄,有“高產狀元鎮”和“潮陽糧倉”之稱。關埠又是汕頭、潮陽的“三高”農業示範鎮,優質果、蔬菜、水產養殖、蟹草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全鎮有種植業1.1萬多畝、養殖業2649畝。農業整體效益比過去大大提高,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約1.49億元。關埠鎮以抽紗、服裝、建材、塑料、傢具、皮具、皮鞋和藤、竹、草加工等家庭手工業為主的工業企業在關埠漸成星火燎原之勢。關埠鎮共有工業企業163家、家庭作坊1800多家,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06萬元。在這些家庭手工業中,又尤以抽紗和藤竹草工藝最為普遍,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花色品種的不斷創新,產品在東南亞、歐美一帶暢銷不衰,年出口額大幅增加,僅抽紗工藝品年出口額佔全市一半以上。
潮陽素稱“建築之鄉”,關埠建築行業在其中佔有一席之地。全鎮300多支建築施工隊伍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闢了施工領域,年建安量在2億元以上。鎮建築行業的“大哥大”——市第五建築總公司通過了ISO9000國際認證,2007年在關埠本地創稅10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