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春村

霞春村

感德鎮霞春村是產茶大村,把建設茶青市場納入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項目之一。村民群眾以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該村岀產的綠茶茶湯色澤青綠帶黃,而且清澈透底,茶湯口感柔滑度極好,口感無任何苦澀,茶湯入喉后口香泛起,深受顧客青睞。霞春村正在走向繁榮的小康社會。

簡介


福建安溪縣感德鎮霞春村
北與霞雲村相鄰,西與霞中村相鄰,東為霞庭村現有人口5870人,20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289戶。

概況


霞春村——鐵觀音
霞春村——鐵觀音
因位於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為霞川諧音成霞春。明清屬金田鄉感德里,民國三十五屬樂德鄉霞春 保,1952年屬第十三區霞春鄉,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隊,1979年由霞春大隊拆出,仍保留原名為霞春村。1984年改為感德鄉霞春村委會。霞春村在感德鎮駐地東北3.3公里處,石門尖山麓,海拔394米。下轄謝增、土樓、溪尾、登賢、英仔前、坑仔口、兜斗邊、山坪尾8個居民小組,人口3100人。

行政區劃


霞春村——烏龍茶
霞春村——烏龍茶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3公里處,石門尖山麓,海拔394米。村東有石獅崎山,險峰怪石,峰
石下為霞春溪出口,還有蛇仔侖、鏡面湖、牛尾雕等山,北有茶林侖山,位於尖山峰右側,故
有東北之山“獅蛇守水口”之說。因位於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為霞川,諧音稱霞春。
村委會設在丁賢,轄兩個自然村,廢村小流山。境內有較豐富的煤礦、石灰石礦。

歷史遺跡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
安溪霞春汪氏祖宇,又稱霞春鼎甲祖宇,霞春汪氏開基祖宇,坐落於感德鎮霞庭村鼎甲角落。
至正年間 (1341~1368年)始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嘉靖年間(1522~1566年)兩
次翻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擴建落成。1998年重建。坐南向北,磚石結構,大厝式建築,占
地面積595平方米。楹聯:“鼎革后詩書禮樂猶存,無忝海濱望族;甲科中文物衣冠未艾,可
稱閩嶠名家”、“霞光先巡檢之譽;春望裔青書於藍”、 “鼎盛勛名,前人繼後人承,共仰
祖宗厚澤;甲科赫奕,左為文右為武,方知地脈鍾靈”、“鼎食鐘鳴,念當年越國忠貞,代有
文章垂國史;甲第蟬聯,觀奕祀婺源謨烈,家傳詩禮溯源流”。

霞春汪氏


霞春汪氏族譜》稱:“我祖十位公由泉抵霞,卜居于格頭池之濱,蕃衍於鼎甲之上。”後裔尊汪
十位為霞春汪氏一世祖。霞春汪氏至今已繁衍三十一世,後裔衍播感德鎮霞春、霞庭、霞中、
霞雲、洪佑、龍通、洋山等村及劍斗鎮劍斗村、御屏村。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汪十位
的裔孫汪世晃移居大田縣橫坑村,至今繁衍數百人,人才輩出。
安溪汪氏分佈
據2004年12月安溪縣人口資料統計,安溪汪氏共11234人,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全縣姓氏
中居第20位。主要定居於感德鎮,具體分佈如下:
鳳城鎮117人
其中:鳳山居10人,北石居13人,朝陽居23人,南街居6人,祥雲居9人,東北居38人,小東居
18人
感德鎮10766人
其中:霞春村2793人,霞庭村3408人,霞雲村2062人,霞中村2345人,洪佑村49人,龍通村
57人,洋山村52人
福田鄉場前分場4人
桃舟鄉桃舟村26人
白瀨鄉下鎮村4人
霞春汪氏族譜
為安溪縣感德鎮霞春、霞庭、霞中、霞雲、洪佑等村汪氏總譜。原由各房系自行分修,清
咸豐年間(1851~1861年)進士汪光嚴(克用)合修;光緒七年(1881年),汪霞溪主持二修;民國
26年 (1937年)汪賢所、汪賢祥、汪德良等主持重修。昭穆:
自八世起字行:仁義禮智世,子君道仕朝元廷,夫建家(輝)國(錫)有(光、孫)賢
(篤、枝)良(慶、挺),啟(承、秀)濟(其、長)時(祖、發)延(武、其)周(茲)命
(孝),在(存)魯(善)聖(業)德(績)同(流)天(芳)統(宗),系(規)貴(克)
盛(振)億(展)萬(志)斯(揚)年(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