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麥22

禾本科小麥屬植物

濟麥22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超高產、多抗、優質中筋小麥新品種,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別通過山東省和國家黃淮北片審定,審定編號分別為魯農審2006050和國審麥2006018,已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新品種權號:CNA20060015.X。適宜淮北地區和黃淮冬麥區北片種植。

產量表現


2004~2006年度參加山東省區試,兩年均列第一名,平均畝產536.81公斤,比對照極顯著增產10.79%,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9.1公斤,比對照增產4.05%;2004~2006年度參加國家黃淮北片區試,平均畝產518.08公斤,比對照顯著增產4.67%,生產試驗平均比對照增產2.05%。
2006年6月經山東省農業廳和科技廳聯合專家組在兗州實打驗收,4.56畝實收畝產727.43公斤,創山東省歷史最高記錄。
我省引進試種表現優異。2007年夏收濟麥22在淮北各市居所有參試品種之首,徐州市平均畝產526.7公斤、宿遷市平均畝產532.8公斤、淮安市平均畝產512.6公斤、鹽城市平均畝產537.9公斤,各市均比對照煙農19和淮麥18顯著增產。同時大田示範種植產量表現優異,豐縣農林局作栽站在歡口鎮徐樓村的2.1畝濟麥22高產攻關田經有關專家實測驗收平均單產610.3公斤,響水縣大有鎮5.7畝濟麥22示範田畝產627.4公斤,淮陰區宋集鎮同安村1.9畝濟麥22高產田畝產606.4公斤,東辛農場120畝濟麥22示範田平均畝產585公斤。各地普遍反映產量高、增產潛力大,綜合抗性突出、穩產性好(抗寒、抗倒、抗病、抗乾熱風),適應性廣、易於栽培和獲得高產,對災害性氣候的適應性尤其好,解決了淮北地區小麥品種的安全性問題,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形態特徵


濟麥22
濟麥22
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晚熟,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緊湊,葉片較小上沖,抗寒性好,抽穗后莖葉蠟質明顯,長相清秀,莖稈彈性好,抗倒伏,抗乾熱風,熟相好;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飽滿;畝有效穗40—45萬穗,穗粒數36—38粒,千粒重42—45克,容重800克/升左右。2006年經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鏽病,中抗白粉病,感葉鏽病、赤霉病和紋枯病。2005-2006兩年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平均:籽粒蛋白質14.27%、濕麵筋33.1%、出粉率68%、吸水率62.2%、形成時間4.0分鐘、穩定時間3.3分鐘。

栽培技術


1、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濟麥22播期彈性大,適宜播期10月5—15日,每畝適宜基本苗12萬~15萬。
2、科學施肥,加強管理:施足基肥,重施拔節肥,防治好病蟲害。
3、化學除草。在春季3月上中旬,採用“苯磺隆”類成分的除草劑,畝用有效成分1-1,5克,對分均勻噴霧。請注意:盡量不要採用含有“2,4-D”或“二甲四氯”成分的除草劑,以免出現藥害,因畸形穗而影響產量。
4、預防病蟲害。據筆者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在小麥抽穗后噴施一次“混合葯”,對於小麥的增產效果明顯。大家都知道,小麥的抽穗揚花期正值吸漿蟲成蟲產卵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期噴葯對除治吸漿蟲十分重要;同時,近幾年危害漸趨嚴重的小麥赤霉病,也是在小麥抽穗揚花階段遇高濕條件得以流行發生的,此期噴葯對預防赤霉病的效果理想;另外,小麥後期也是白粉病、鏽病、蚜蟲多發期,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負面影響很大。從小麥生長發育的角度來說,這時的畝穗數雖然已成定局,但每穗粒數尤其是粒重還有較大變化,也就是說,小麥的增產還是有潛力可挖的。
用藥配方是:①殺蟲劑:4“農喜1號”殺蚜專用農藥單打一25毫升,或者“邯科140”單打一15毫升,可有效除治小麥吸漿蟲、蚜蟲;②殺菌劑:70%甲基托布津25克+20%三唑酮15毫升,可同時有效防治赤霉病、白粉病、鏽病,且明顯減輕紋枯病、葉枯病的發生(以上用量為每噴霧期用量,兩類農藥混合使用;多雨年份連噴2~3次為好)。

品種權保護


濟麥22已經獲得了植物新品種保護,品種保護權號:CNA20060015.X
品種名稱濟麥22
地域國家
年份2006年
作物種類小麥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6018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公告或文號
詳細信息
審定編號:國審麥2006018
品種名稱:濟麥22(區試代號:984121)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35024/935106
特徵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石4185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櫱力中等,起身拔節偏晚,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深綠、上舉,長相清秀,穗層整齊。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飽滿,半形質。平均畝穗數40.4萬穗,穗粒數36.6粒,千粒重40.4克。莖稈彈性好,較抗倒伏。有早衰現象,熟相一般。抗寒性鑒定:抗寒性差。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至中感條鏽病,中感至高感稈鏽病,高感葉鏽病、赤霉病、紋枯病。2005年、2006年分別測定混合樣:容重809克/升、773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68%、14.86%,濕麵筋含量31.7%、34.5%,沉降值30.8毫升、31.8毫升,吸水率63.2%、61.1%,穩定時間2.7分鐘、2.8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96E.U.、238E.U.,拉伸面積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17.06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5.03%(顯著);2005~2006年度續試,平均畝產519.1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4.30%(顯著)。2005~2006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96.9公斤,比對照石4185增產2.05%。
栽培技術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旬,播種量不宜過大,每畝適宜基本苗10萬~15萬苗。
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河北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陽和濮陽的水地種植。
品種名稱:濟麥22
引種證號:豫引麥2011006號
審定情況:2006年通過山東省審定,審定證號魯農審2006050號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引種單位:河南泉星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935024/935106系統選育
特徵特性:屬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平均全生育期231.4天,比對照周麥18晚熟0.4天。幼苗半匍匐,苗勢較壯,葉色深綠,冬前分櫱力強,冬季抗寒性較強;春季起身拔節快,兩極分化快,苗腳利索;株型半緊湊,臘質層厚,葉片寬短、上沖,2010、2011年兩年平均株高66.8-82cm,莖稈彈性較好,抗倒性好;長方型穗、穗較大,碼密,結實性好,落黃好,受倒春寒影響小,灌漿速度慢;籽粒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低,容重高,籽粒商品外觀好。白粉病免疫,中感條鏽病,高感赤霉病。成產三要素為:畝穗數43.3萬,穗粒數34.3粒,千粒重43.2g。2010年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測試:容重828g/L,粗蛋白(干基)14.6%,濕麵筋33.4%,降落數值366s,沉澱值73.0mL,吸水量62.5%,形成時間3.2min,穩定時間2.7min,烘焙品質評分值63.2,出粉率69.7%。
產量結果:2009~2010年度參加省冬Ⅱ組引種試驗,11點匯總,11點增產,平均畝產475.3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4.5%;2010~2011年度參加省冬Ⅱ組引種試驗,11點匯總,10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畝產549.2kg,比對照周麥18增產3.0%。
適宜區域:河南省中高肥力地早中茬種植(南陽、信陽、駐馬店、周口麥區除外),利用時注意防治赤霉病。
栽培技術要點:
1、播期與播量:適宜播種期10月5-20日,播種量每畝6-10kg。畝基本苗8-12萬,播深3-4cm。
2、田間管理:①澆水:對土壤含水量在50%以下且群體頭數不足的麥田,開春后都應及早澆水;②追肥:可在返青期結合澆水早追肥,每畝可追施尿素12-15kg/畝;冬前生長偏旺、群體偏大的麥田要推遲到拔節期追施尿素7-10kg/畝;③防治病蟲草害:第一次防治應在2月底前進行,第二次間隔10天後再進行。麥蚜可用10%吡蟲啉40克/畝兌水30kg噴霧,麥紅蜘蛛可用0.9%蟲蟎克20毫升/畝兌水30kg噴霧,麥田雜草可選用75%巨星干懸劑1克+6.9%驃馬濃乳劑50毫升/畝兌水30kg均勻噴霧,全蝕病可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200克/畝兌水60kg對準莖基部噴霧進行防治;④中後期管理: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防治白粉病、鏽病可用20%三唑酮100毫升/畝,防治蚜蟲用吡蟲啉40克/畝,提高粒重可用磷酸二氫鉀150-200克/畝,以上三種類型藥劑可以混用,減少用工、降低成本。
品種名稱:濟麥22(原代號984121)
審定編號:魯農審2006050號
審定年份:2006
審定單位:山東
申請單位: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935024/935106,系統選育。
是否轉基因:否
特徵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抗凍性一般。兩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生育期239天,比魯麥14號晚熟2天;株高71.6厘米,株型緊湊,抽穗后莖葉蠟質明顯,較抗倒伏,熟相較好;畝最大分櫱100.7萬,畝有效穗41.6萬穗,分櫱成穗率41.3%,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穗粒數36.3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5.2克/升;穗型長方,長芒、白殼、白粒,硬質,籽粒較飽滿。2006年委託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鑒定:中抗至中感條鏽病,中抗白粉病,感葉鏽病、赤霉病和紋枯病,中感至感稈鏽病。2005-2006年生產試驗統一取樣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泰安)測試:籽粒蛋白質(14%濕基)13.2%、濕麵筋(14%濕基)35.2%、沉澱值(14%濕基)30.7毫升、出粉率68%、麵粉白度73.3、吸水率60.3%、形成時間4.0分鐘、穩定時間3.3分鐘。
產量表現:在2003-2005年山東省小麥品種中高肥組區域試驗中,兩年平均畝產537.04公斤,比對照魯麥14號增產10.85%;2005-2006年中高肥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7.24公斤,比對照濟麥19增產4.05%。
適宜種植區域: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塊種植利用。
試驗情況:適宜播期9月28-10月15日。適宜播量每畝基本苗12萬左右。開始分櫱后及時划鋤,適時澆冬水,並追施尿素每畝5公斤。春季第一水宜在拔節期,同時追施尿素15公斤或碳酸氫銨30公斤。澆好孕穗水和灌漿水。抽穗后及時防治蚜蟲,適時收穫,機械收穫適期為完熟期。
審定編號:津審麥2010005
品種來源: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1994年用935024作母本、935106作父本,經過5年系譜選育於1999年選育而成。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主要特徵特性:該品種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分櫱力、成穗率中等,株高69厘米,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硬質,平均畝穗數33.0萬,穗粒數33.4粒,千粒重45.4克。2009年抗寒鑒定結果:凍害級別2,越冬莖99.6%,死莖率0.4%。2010年抗寒鑒定結果:凍害級別5,越冬莖97.6%,死莖率2.4%。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結果:感白粉病(S),高感葉鏽病(HS),中抗條鏽病(MR)。農業部穀物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容重800克/升,粗蛋白質14.27%,濕麵筋32.0%,沉降值33.5毫升,吸水率65.2%,形成時間3.4分鐘,穩定時間2.6分鐘,弱化度121F.U,評價值46,最大拉伸阻力312E.U,延伸性15.4厘米,能量66.0平方厘米,硬度指數69.7,為中筋小麥品種。
產量表現: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為454.07公斤,較對照京冬8號(416.15公斤/畝)增產9.11%,增產極顯著,居16個品種第五位。2008~2009年度天津市冬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為477.11公斤,較對照品種京冬8號(411.12公斤/畝)增產16.05%,居11個參試品種第一位。2009~2010年度天津市冬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為450.91公斤,較對照京冬8號(416.35公斤/畝)增產8.30%,居15個品種第五位。
栽培技術要點:適時適量播種,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適宜播期為10月上旬,畝基本苗一般20萬左右;加強田間管理,澆好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和草害。
審定意見:天津市中上等肥力地塊做冬小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