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洲

高全洲

高全洲,男,1965年9月生於安徽太和,漢族。1988年7月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地理系。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全球變化地貌學和環境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等。

生平


1988年8月—1990年8月在安徽省太和縣聯合中學任教。1990年9月—199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沙漠研究所(現改名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師從董光榮研究員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乾旱區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畢業論文:《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地區晚更新世以來的沙漠演化和氣候變化》。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北京大學師從崔之久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氣候地貌與沉積,畢業論文:《青藏高原晚新生代岩溶地貌演化和環境變遷》。1996年8月—1998年7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從事地球化學專業博士后研究,合作導師為沈承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是全球變化與河流碳循環。1998年8月迄今,在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地理學系)工作,先後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5月)、教授(2004年6月),其間,2000年7月—2001年1月,在英國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做學術訪問

主講課程


高全洲教授主講的本科生課程包括:《地貌學》、《地質學基礎》、《化學地理學》,主講的研究生課程是《現代自然地理學》。

研究領域


高全洲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地貌學、環境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第四紀環境演變、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已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8篇,被EI收錄2篇。截至2004年9月份,發表的論文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論文引用77次(含自引15次),其中有12篇論文被SCI引用26次。1998年,科研成果“青藏地區晚新生代以來岩溶夷平面與隆升過程研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獲獎者)。2002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養計劃。現為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會員、廣州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熱帶地理》雜誌編委。

科研成果


曾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已在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20篇。近五年來發表的主要論著如下:
1、陶貞,高全洲,王振剛,張勝華,解晨驥,林培松,阮小兵,李恕宏,毛海若。濕熱山地丘陵流域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估算。科學通報, 2011, 56(26): 2188~2197. [Tao Zhen, Gao Quanzhou, Wang Zhengang, Zhang Shenghua, Xie Chenji, Lin Peisong, Ruan Xiaobing, Li Shuhong, Mao Hairuo.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in a humid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bas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 56(35): 3774~3782.
2、Zhen Tao, Quanzhou Gao, Wenping Guo, Zhengang Wang, Yongling Zhang, Xie Chenji, Xiakun Huang, Hongwei Zhong.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he Xijiang River, South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 8(5): 694~703. 3、高全洲,陶貞. 華南濱海花崗岩丘陵的化學風化與化學徑流.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2010, 40(6): 758~767. [Gao Quanzhou, Tao Zhen.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runoff in the seashore granite hills in South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8): 1195~1204]
4、Tian Yang, Zhaoyu Zhu, Quanzhou Gao, Zhiguo Rao, Jiangwei Han, Yi Wu. Trace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psoil from 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2010, 60(3): 623~631.
5、焦樹林,高全洲,劉昆. 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無機碳及其穩定同位素組成.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48(20): 99~105.
6、林培松,高全洲. 粵東北山區幾種森林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徵. 水土保持學報, 2009, 23(5): 243~247.
7、焦樹林,高全洲,劉昆. 西江磨刀門水道枯季鹹淡水混合特徵和二氧化碳分壓分佈. 海洋學報, 2009, 31(6): 40~47.
8、Quanzhou Gao, Zhen Tao, Xiakun Huang, Kefu Yu, Zhengang Wang.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O2 consumption in the Xijiang River basin, South China. Geomorphology, 2009, 106(3/ 4): 324-332
9、Jiao Shulin, Tao Zhen, Gao Quanzhou(通訊作者), Liu Kun, She Jianwei, Ding Jian, Liu Zufa.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esturary of the Xijiang Rive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18(3): 363-372.
10、Zhen Tao, Quanzhou Gao(通訊作者), Xiaohong Chen, Zufa Liu, Jian 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suspended sediments of the Zengjiang River, South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s for Managing Water Resource in the Asian Development World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in Guangzhou, China, June 2006). IAHS Publ. 319, 2008.
11、焦樹林,陶貞,高全洲(通訊作者),劉昆,佘建偉,丁健,劉祖發. 西江河口段溶解無機碳穩定同位素組成的時空變化. 地理學報, 2008, 63(5): 553-560.
12、何桐,謝健,方宏達,余漢生,高全洲. 大亞灣表層沉積物間隙水與上覆水中營養鹽分佈特徵. 環境科學學報, 2008, 28(11): 2361-2368.
13、何桐,謝健,方宏達,余漢生,高全洲. 大亞灣海域春季營養現狀分析與評價, 海洋環境科學, 2008, 27(3): 220-223.
14、姚冠榮, 高全洲(通訊作者), 王振剛, 何桐, 張永領, 劉昆, 焦樹林. 西江下游溶解無機碳含量的時空變異特徵及其輸出通量. 地球化學, 2008, 37(3): 258-264.
15、焦樹林, 劉昆, 高全洲(通訊作者). 西江河口段秋季表層水體CO2分壓的變化特徵。環境科學學報. 2008, 28(2): 356-361
16、張永領, 高全洲(通訊作者), 黃夏坤, 王振剛, 何桐, 姚冠榮, 丁健, 鍾紅偉. 西江溶解有機碳的輸送對典型洪水過程的響應. 環境科學學報, 2007, 27(1): 143-150.
17、Quanzhou Gao, Zhen Tao, Guanrong Yao, Jian Ding, Zufa Liu, Kexin Liu. Element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Zengjiang River, souther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7, 21(10): 1318-1327.
18、Guanrong Yao, Quanzhou Gao(通訊作者), Zhengang Wang, Xiakun Huang, Tong He, Yongling Zhang, Shulin Jiao, Jian Ding. Dynamics of CO2 partial pressure and CO2 outgassing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Xijiang River, a subtropical monsoon river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7, 376: 255-266.
19、姚冠榮, 高全洲(通訊作者). 河流碳輸移與陸地侵蝕-沉積過程關的系研究進展. 水科學進展, 2007, 18(1): 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