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江中學

遷江中學

遷江中學創辦於1937年春,曾用過的校名有“遷江縣國立國民初級中學”、“來賓縣第二中學”、“來賓縣遷江初級中學”,“來賓縣遷江中學”、“來賓縣遷江‘五·七’中學”,1972年去掉“五七”二字后複名“來賓縣遷江中學”后至今不變。

2018年7月,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公布“2018年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慧活動特色單位”,遷江中學在列。

辦學歷史


上世紀30年代之前,廣西遷江縣只有小學,境內的學生上初中得要到近百裡外的“廣西第十二中學”(今賓陽中學)去上,並且該校是面向賓陽、遷江、上林、永淳(上世紀50年代初已併入橫縣)等周邊各縣招生的,因招生名額有限,每年能考上初中的人很少。在眾多的社會賢達多年的呼籲下,1936年冬,縣政府決定創辦一所初級中學,並於次年(1937)春掛牌開始招生,校名為“遷江縣國立國民初級中學”,簡稱“國中”,不久後去掉“國民”二字,叫做“遷江縣國立初級中學”,仍然簡稱“國中”。
創辦之初的遷江中學,是借用縣立第一小學的部分校舍開班辦學的,校址雖然早已選定,但由於當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入侵中國,時局動蕩不安而還沒得開始建設校舍,第二年日軍飛機已轟炸到廣西各地,由於遷江地處廣西南北交通的“咽喉”位置,1938年8月30 日上午,日軍突然出動了17架次飛機對遷江縣城進行狂轟濫炸,當天投下的千磅以上的重彈200多枚,炸毀民房130多間和夷平了位於鬧市的縣城最繁華的街道鹽埠街及民國政府駐軍的14倆軍車,遵照縣政府的部署,遷江中學緊急轉移到三寨鄉(今平陽鎮),到1940年1月11日民國軍隊打贏崑崙關戰役后才回遷縣城,政府也開始著手籌措校舍的建設,至1944年秋季開學時搬進了新建成的校舍辦學。
1944年11月11日遷江縣城淪陷前因時局緊張,學校遵照縣政府的指示讓7個畢業班的學生提前兩個月畢業(當時是春季和秋季都招生),其餘學生暫時離校,教師也疏散各地避難。
1945年日本投降后,遷江中學於當年秋季開始恢復正常教學,但由於校舍已因戰亂而毀壞殆盡,學校只好組織師生們自己動手,蓋起了3間茅草房作為臨時教室,由學生自帶課桌凳來上學。
至1949年止,遷江中學已招收了學生 23個班,已畢業21個班共1056人。
1952年9月23日,遷江縣併入來賓縣,遷江中學更名為“來賓縣第二中學”,簡稱“二中”。
遷江縣併入來賓縣不久,因新中國要普及教育而師資嚴重匱乏,遵照縣裡的指示,遷江中學曾招收過1個師訓班和1個初師班,學員部分來自鄉村小學的教師隊伍和有志於從事教育工作的有高級小學文化程度以上的鄉村青年,學員學習結業或畢業后,原為鄉村小學教師的有回原任教學校工作的,也有的報名與那些原來沒當過教師的人一起,響應政府號召到今河池市的天峨縣、南丹縣等桂西北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
1956年秋,來賓縣又分別在大灣、蒙村、北泗(1981年北泗已從來賓縣分出成立合山市)、平陽、青嶺(今小平陽)創辦了5所初級中學而將原來的第一中學改名為來賓高中而把在大灣新辦的中學命名為第一中學,在蒙村新辦的中學命名為第三中學,在北泗新辦的中學命名為第四中學,把在平陽新辦的中學命名為第五中學,把在青嶺新辦的中學命名為第六中學(今小平陽中學) 。
1958年,在“大躍進”的時代背景下,遷江中學開始招收兩個高中班,但由於校舍緊張而於次年併入來賓高中,1961年1月14至15日,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作出了對國民經濟發展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全國教育界也對中小學教學網點進行調整,在此背景下,來賓縣也調整了全縣的中學布局,於次年將第五中學(今平陽中學)併入第二中學,校名改為“來賓縣遷江初級中學” ,簡稱“遷中”,面向北泗、河裡、良塘、七洞、溯社、平陽、石牌、大里、韋里、陶鄧、良江、遷江和塘圩等15個學區招生。
至1966年秋,遷江中學共招收過初中學生68個班共約3200人左右。之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在1967、1968兩年間停止招生,而1963年入學的第59班、60班、61班和1964年入學的第62班、63班,還有1965年入學的第64班、65班,因要留校“鬧革命”而延遲到1968年12月才三屆學生一起同時畢業。
1968年10月,來賓縣“革命委員會”在批複遷江中學“革命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時稱該校的“革命委員會”為“來賓縣遷江中學革命委員會”,於是,原有的“來賓縣遷江初級中學”便因“革命委員會”的成立而去掉了“初級”二字。
1969年,在當時全國“公社辦高中,大隊辦初中,村村辦小學,把學校辦到貧下中農的家門口”的形勢要求下,遷江中學恢復招收高中班,當年5月7日,在全國各地為紀念毛澤東關於“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五·七指示”而紛紛在學校名稱中加上“五·七”二字 的時代背景下,遷江中學的校名也改為了“來賓縣遷江‘五·七’中學”,但在1972年鄧小平恢復工作,提出“教育要整頓”后又去掉“五七”二字,複名為“來賓縣遷江中學”后至今不變。
遷江中學從創辦至遷江縣併入來賓縣前,師資隊伍彙集了幾乎全縣學問最好的文人,如陳作榮、梁廷芳等,從建校之初就一直在該校任教直到去世,遷江解放之後,又有部分原是棄筆從戎的解放軍南下部隊文人就地轉業進入該校教師隊伍,如語文教師吳伍先,數學教師崔運照,此外還有從外地調入的物理教師蒙恩博等,這一時期培養出來學生,除了有後來成為中山大學數學力學系教授的歐貴文、海南農墾系統農業專家曾良范等眾多專家外,出外深造畢業后回到縣內工作的人也很多,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紀末,來賓縣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就有不少人是該校的校友。
1966年之前,遷江尚未用上電,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遷江中學就有了兩台發電機,一台是用於播放廣播體操來給師生做晨操、課間操用的固定在長條凳上的手搖發電機,每次做操或舉行運動會,就由兩名學生面對面坐在長條凳上進行手搖發電供唱機和高音喇叭播放廣播體操樂曲;另一台是汽油發電機,每年新生入學、國慶、元旦等喜慶節日,學校都要舉行文藝晚會,汽油發電機就是用於舉行晚會時給舞台照明用的。
遷江中學過去由於校園很大,除了有大小兩個運動場外,還有一個種有沙田柚的大果園和一個號稱“西湖”的魚塘,此外,每個學生還分到一畦大約3平方米的菜地,晴天每天清晨學生起床后都是先去澆了菜后才到操場上做早操,種菜、除草、鬆土等則是在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或晚飯後自主據需進行。由於蔬菜能夠自給,學生每月只交五元四角錢的伙食費和13斤半的糧票(當時每個初中生每月的糧食指標是27斤,個人交一半糧票,國家補助一半),但在1964年至1966年秋,每逢周日和遷江圩日的晚餐,都能吃上幾片約為一寸見方大的豬肉。
學校果園裡的沙田柚掛果很多,每年的中秋節,每個學生至少能分到一個沙田柚;魚塘里是魚從不用喂,但也長得很大,此外,學校飯堂還養有豬,每逢國慶、元旦,學校都打魚和殺豬來給師生加菜。
平時,全校學生輪流當“給養”,負責到倉庫去把糧食過秤好拿到飯堂倒入洗米盆里才離開,總務處每月還召集各班的生活委員去清算當月的伙食費收支帳目。每到放寒暑假時,都用結餘下來的伙食費來舉行會餐。
在文化大革命前,遷江中學的每個教室的黑板上方的正中都張貼毛澤東像,在毛澤東像的下面寫有“為祖國而學習”6個大字,教室的后牆上都有“學習園地”和“團支部園地”等,教室兩側的牆上,則是張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語)、“學習學習再學習”(列寧語)、“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毛澤東語)、“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語)、“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馬克思語)之類的名人名言;學校的圖書室不但藏書豐富而且還訂有很多文學類雜誌和各種畫報,閱覽室也很寬敞,每到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去圖書室借書、還書和到閱覽室去看雜誌的學生都很多,而學生在教室上課的時候,沒有課的教師也常是到閱覽室去看雜誌。每個學期,學校都有各科作業展覽、徵文比賽、朗誦比賽、毛筆字書法比賽、歌詠泳比賽和跳高、跳遠、拔河、籃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每逢元旦、五四和國慶節、各班都要出牆報,之後還要進行牆報評比。由於學校朝氣蓬勃,因而儘管過去柳州地區有12個縣而遷江中學是一所位於鄉下的中學,但由於校園環境優美,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備設施完備、學風校風好和畢業生升學率高等綜合實力強而屬於全柳州地區實力最強的七所中學之一。而且,遷江中學在社會上也享有很好的聲譽,附近各地群眾有什麼弄不懂的問題,都說“去問遷中的老師”;平時有什麼學問方面的問題爭論時,只要說“人家遷中的某某教師是這麼說的,對方就不會再爭論了;誰家的孩子能夠考上了遷中的,就連父母都很受人敬重;該校畢業生要是有誰出了社會後工作能力比較強時,別人就會說“人家可是遷中畢業的呢!”
1978年9月13日,遷江所在的來賓縣辦起了重點中學——來賓縣中(後來改名為來賓縣一中),全縣各校水平較高的教師都調進了重點中學,之後不久,來賓縣所在的柳州地區又辦起了地區重點中學——柳州地區高中(后改名為“柳州地區民族高中”,於是,縣裡的重點中學就常有優秀教師調往地區高中,而縣裡的重點中學教師的空缺,又從非重點中學的優秀師資中調入填補及好的生源也是優先讓重點中學錄取。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遷江中學經努力爭取,在進入進入21世紀好幾年後,上級已同意該校停招高中班,之後,位於附近的大里鄉的大里中學因“進城潮”的衝擊生源不足而併入了遷江中學。
截至1987年止,遷江中學已畢業出去的初中班共86個,畢業生4565人;高中班62個畢業生3400人。

辦學成果


儘管近20年來的“進城潮”對處於鄉鎮的遷江中學的人才隊伍的穩定和生源都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但該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尚能團結一心奮發圖強,在還辦有高中的時期,也常有畢業生能考上了高等院校,而該校的初中畢業生,也有不少人考上了縣裡的重點高中和柳州地區高中。
遷江中學自創辦至今的近80年間,在該校就讀過的學生,不但有的後來成了專家、教授、學者和有許多人後來成為縣內各個領域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有不少愛國志士和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愛心人士,如學校創辦之初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時,該校師生就積極通過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救國宣傳,走上街頭號召人民群眾投身抗日;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我國要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去抗美援朝時,該校許多在校學生紛紛報名赴朝參戰,最後獲准入伍的人就有10多人;改革開放多年後到珠三角去打拚,結果事業有成的校友石磊除了熱心各種公益事業外,在2008年6月22日隨廣東省廣西商會考察團回來賓市進行投資考察期間回鄉看望母校教師時,還曾給該校捐建了一條價值180萬元的重組泥彈性跑道。
1999年以來,遷江中學曾先後被縣評為“兩基”先進學校、“普實”先進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學校。被縣教育局定為“窗口”學校,還榮獲了“自治區體育衛生優秀學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