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0條詞條名為新安鎮的結果 展開
新安鎮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轄鎮
新安鎮,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位於裕安區西北部,與六安市區隔河相望,下轄16個行政村和4個街道居委會。
六單公路穿境而過,城市西環路經過該鎮,交通便捷,物產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省示範高中——新安中學坐落在鎮區內。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7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101人。
新安鎮原稱西鄉集,地勢低洼,相傳清末一次被洪水淹沒后,居民選址重建隹宅,為祈求新建的房屋永久平安,故取名“新安”。新中國成立初期定名為新安鎮,
1958年改稱為新安公社,
1983年體改時,改為新安鄉,
1984年小城鎮建設規劃時,改稱為新安鎮,
1992年撤區並鄉后仍為新安鎮。
新安鎮位於六安市裕安區西北部,與六安市區隔河相望。
新安鎮地形複雜,地勢低洼、崗、灣、畈、灘皆有。
新安鎮轄2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
沙店村 | 新安村 | 西橋村 | 石塘村 | 東風村 | 關湖村 |
洪河村 | 興隆村 | 橋南村 | 馬河村 | 趙園村 | 李廟村 |
陳集村 | 楊廟村 | 楊樓村 | 徐渡村 | 關塘村 | 方郢村 |
土橋村 | 迎河村 | 田墩村 | 楓廟村 | 潘橋村 | 鮑灣村 |
小牛村 | 迎水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17年,新安鎮常住人口72101人
總人口 | 55835 |
男 | 28866 |
女 | 26969 |
家庭戶戶數 | 15562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4421 |
家庭戶男 | 27803 |
家庭戶女 | 26618 |
0-14歲(總) | 15828 |
0-14歲男 | 8749 |
0-14歲女 | 7079 |
15-64歲(總) | 36205 |
15-64歲男 | 18293 |
15-64歲女 | 17912 |
65歲及以上(總) | 3802 |
65歲及以上男 | 1824 |
65歲及以上女 | 1978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4324 |
新安鎮易澇易旱,自然災害頻繁。尤其是50年代末,國家在老淠河上游修建了四大水庫,一個節制閘,即梅山水庫、佛子領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橫排頭水閘,將原來黃金水系的老淠河攔腰閘住,水流量減少,不僅水路運輸中斷,且使我們下游成了行洪區。每年正常季節,上游幾大水庫關水發電,輸入華東電網,洪水季節排洪,造成汛期水災,尤其是1969年、1991年和2003年三次特大洪災,使全鎮倒房近3萬間,沙漲良田1萬多畝,三次特大洪災,造成我們新安鎮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800多萬元。
新安人民不僅在民主革命時期作出過偉大的革命犧牲,同樣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作出了偉大的奉獻。
新安的經濟發展走過了曲折的路程,就像羽絨生意一樣,新安是皖西羽絨大鎮,曾為皖西羽絨開發作出過重大貢獻。它起步於1982年,1985年、1986年形成高峰期。開始是一些小貨郎挨門收購,後由於韓遠來、鮑傳魯等羽絨大戶的帶動,羽絨生意發展很快,當地的羽絨遠不能滿足經營需求,新安人開始走出家門,到外地乃至全國各地收購;後來又發展到成批農民到外地宰殺收購,把外地的羽絨商販帶到新安,一時間新安的羽絨市場在省內外都頗有名氣;高峰期,日平均銷售羽絨3000斤左右,日平均成交額近20萬元,隨著羽絨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羽絨生意。羽絨經營的發展,帶來了新安經濟的大流通大發展。但在1988年後,由於羽絨經營發展快,賺錢快,加之社會秩序不好,痞子橫行,一些社會不法分子欺行霸市,訛買訛賣,摻雜兌假,使一些外地商販不敢來新安,本地的羽絨大戶也由於經營管理、稅收資金等因素,造成一些人虧本經營而放棄羽絨生意,或離開新安到外地發展,新安的羽絨市場出現滑坡。1990年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社會秩序好轉,新安的羽絨生意逐漸恢復。雖沒有往日那樣的繁榮,但一直平穩發展,新安有三家羽絨銷售公司和一家與外商聯營的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
新安鎮土地肥沃,人民勤勞,物產豐富,盛產魁麻、黑瓜籽、蠶桑、大豆,蘿蔔絲遠銷韓國,大白鵝馳名中外。為迎接“入世”的挑戰,抓住機遇,新安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組合,尤其注意宣傳典型,建立科技示範機制,採取“政策傾斜,政府支持,輿論引導,科技輻射”等措施,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石塘優質大白桃、迎河大棚蔬菜、迎水地膜黃豆、沙店近郊蔬菜、潘橋西瓜、田墩臘菜、興隆的地膜打瓜、徐渡特種養殖和百畝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以及崗區的經果林,畈區的雜交油菜、雜交水稻,灣區的雜交玉米等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很快。農業的發展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全鎮出現了養豬、養羊、養魚、養雞、養牛蛙、養蜂、養鴿和水溫孵雞等養殖大戶。先進的農業科技和廣大群眾高漲的熱情,進一步激發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廣大農民現代化農業意識逐步增強,勞動者的素質逐步提高,市場農業、產業化農業意識逐步形成。2012年糧食總產達到1.96萬噸;8個村啟動了新農村居民點建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178元。此外新安鎮黃沙資源極為豐富,經專家控測,境內12.5公里長的淠河河段,黃沙平均厚度18米,平均寬度75米,黃沙總量約1700萬立方米,且沙質優良,沙石資源的開發將為新安的財政建設作出較大的貢獻。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全鎮個私企業蓬勃興起,快速發展,形成了輪窯、羽絨、羽毛工藝製品、白酒、建材、印製、建築安裝、家電維修、機械修理、金屬鑄造、竹木器加工、交通運輸以及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等企業,其中培育了一批在全區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名優產品和優勢企業。如宇翔羽毛工藝製品廠、興旺羽毛工藝廠、信輝羽毛工藝廠生產的羽毛工藝製品,遠銷國外,年產值均在5000萬元以上;安徽強盛集團至2013年建廠20周年,現已發展成為集建材、服裝生產為主導的知名企業,成為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代表。同時一批個體私營企業也以咄咄逼人的勢頭走向大市場,參與大流通,全鎮個體工商戶已由30多個發展到約1800個,年度“吸金”近千萬元,另外每年約有1.6萬人外出務工經商。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出務工經商收入在新安鎮已佔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發展生產、搞活流通、增加就業和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興辦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安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得益於黨的政策,也得益於新安供銷社這個從逆境中發展壯大的企業的帶動。全社現有職工370人,離退休工人151人,這是一支有著多年生意經營經驗的隊伍,他們在以黃定保為首的一班人的帶領下,一面抓好傳統產業的經營,一面加快企業的整改步伐,適應市場,多元發展,尤其是發揮本地大麻和白蘿蔔絲的資源優勢,引導和協助當地農民建起大麻、蘿蔔和棉花生產基地,幫助加工銷售,參與國際競爭,帶動當地農民共同致富,同時也為自已的發展闖出一片艷陽天。如今該社經濟盈利300多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成為全區供銷系統經濟實力最強的基層社,多次被評為市、區供銷系統先進單位,2001年被全國供銷總社授予“百強示範基層社”。已成為裕安區和全市基層社的一面旗幟。
新安鎮工業集中區位於六安市六單路(六安-單王)新安鎮東關村段以西,距六安市區6公里,距新安鎮政府3公里,涉及東關、興隆、徐渡、李廟、趙園等5個村,規劃總面積2.5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灣區,土地平整,視野開闊,區位優越。
2010年,為實施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業化核心戰略”和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提速前進、跨越崛起”、“打好六張牌”的戰略部署,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工業化進程,新安鎮黨委、政府認真調研、深度謀划,克服資金相對緊張等困難,規劃並實施工業集中區建設。截止2011年9月底,先後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已正式啟動。同時,成立了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抽調專人辦公,隨時隨地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協調和服務。
園區是平台,項目是支撐。2011年以來,陸續有江、浙、滬、京等發達地區的20多家投資商前來集中區實地考察。已簽訂意向協議14家,總到位資金1.6億元;已入駐企業5家,分別為六安市強盛鋼構有限公司、安徽皋星服飾有限公司、六安市博瑞克紡織有限公司、安徽陽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六安振宇輕紡有限公司,前4家企業已進入正式生產階段,吸納附近勞動力4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新安鎮現有各類企業50餘家,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1家。2011年1-9月份完成產值達到4.2億元,接近2010年全年工業產值的2倍。新安工業集中區區位優越、前景廣闊,是最適宜創業者開疆闢土的聚富聖地、投資樂園!集中區的快速推進,大大促進了新安鎮“工業強鎮”戰略。新安鎮黨委政府攜全鎮人民誠摯邀請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輝煌!
新安鎮交通十分方便,六安至霍邱公路穿鎮而過,鎮內公路四通八達,基本實現村村組組通公路,且有新安至高皇、新安至火星的兩條砂石與徐集和順河鎮相連,淠河大橋和正在拓寬升級的六左路(六安至霍邱左崗集),將為新安的經濟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也為沿淠砂石資源的開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新安鎮的電力通訊事業發展較快,為緩解用電難的矛盾,1993年由國家投資在鎮區內興建35KV的變電所一座,村村都完成了農網整改,鎮電力供應充足,生產生活用電方便,且電價便宜。通訊建設方面,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8100門,固定電話8800多戶,已實現村村組組通電話,同時鎮內設有農網信息站,電話、手機、網站已成為新安鎮人民溝通信息、加強聯繫、發展經濟的幫手。
新安鎮的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亦相當迅速,省級示範高中——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學就座落在鎮區,除外還有2所公辦初中,一所民辦初中,以及九華山慧深大師投資500萬元興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期工程已竣工交付使用,鎮內現有小學22年,幼兒園6所,在校中學生7000多人,小學生7300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廣播、電視有了較快的發展,已基本實現村村有廣播室,實行調頻發射,無線傳輸,自動化控制,有線電視現已建成一個接收站和三個微波接收網點,用戶近3400戶。
新安鎮素有“文化之鄉”之稱。早在1954年新安業餘劇團創作並演出大會上的廬劇《一家人》在縣青年業餘文藝觀摩演出大會上被評為優秀節目,出席了專區和省匯演,並獲省“雙優獎”(即優秀劇本獎、優秀演出獎),五個省級刊物刊登了該劇本,后被越南民主共和國採用。1956年10月縣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新安業餘劇團的《十把小扇舞》被選送出席了專區、省和全國音樂舞蹈匯演。1958年新安鄉文聯創辦的《魚米鄉》月刊受到社會各界歡迎。群眾文化工作既開展得轟轟烈烈,又保持了健康文明的良好秩序,曾多次評為市、區文化工作先進單位。醫療衛生工作方面:鎮區中心衛生院為市級衛生文明單位,現有醫務人員56人,床位50張,同時村村都建有衛生室,三級衛生保健網路健全,改善了醫療環境,提高了醫療水平。
一、各主導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工業後來居上、份額逐年增加。工業集中區已經形成並投入使用。共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完成了工業集中區一期700畝的土地徵收、2.2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8萬平方米的安置房建設也正式啟動。集中區內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家,新引入工業項目14個,總到位資金1.6億元。以鎮成立了工業區管委會,全方位提供協調和服務。在政府的服務和推進之下,規模企業由原來的6家擴展到10家,初步形成了以羽毛製品、建築建材、箱包制衣、農業產業化為主導的工業格局。二是現代農業發展提質增量。出台了土地流轉獎勵辦法,引導農民把土地向能人大戶集中,2010年在興隆、陳集、洪河等村共實現土地流轉3000畝。大力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穩定優質糧油生產,2010年產糧1719萬公斤,油料219.8萬公斤。圍繞“菜籃子”大做文章,投入近70萬元扶持資金,在興隆、東關、李廟等7個村,建設現代化蔬菜生產基地,年產量達到3530萬公斤,並叫響了“綠康”、“金鼎”等蔬菜品牌,在城區乃至合肥菜市場份額逐漸增大。三是集鎮建設紮實推進。進一步完善集鎮詳細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要求推進集鎮開發建設。育才西路開發項目二期工程全面完工,皋新花園項目正在進行工程掃尾,豐泰·卡地亞灣項目開工建設。佔地80多畝的新安花園項目已正式掛牌出讓,已掛牌的老農貿市場地塊通過轉讓后即將啟動拆遷建設;瑞沅·新安新城、學府廣場、育林小區等地塊均掛牌成功,即將開工。
二、各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逐漸完善。從集鎮設施看,重點實施了街道“亮化”工程,新增育才西路路燈30盞;完成了育才西路、西大街南段水泥路、供水、電路、下水道、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投資25萬元在集鎮新建了兩個高標準水沖式公廁,解決了街道居民多年“如廁難”的問題。從農村基礎設施看。2010年新修當家塘3口,清淤硬化支幹渠道12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5平方公里,土地整理4500畝。對各村居的農電線路和低壓線路進行了清障,對小牛、東關、馬河、楊廟等4個村的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升級;完成10KV線路改造升級13.7公里,新建10KV線路8.4公里,更換小容量變壓器11台。鋪設農村“村村通”水泥路8.6公里。利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106萬元,撬動民間資金81萬元,對楓廟、小牛等14個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進行了維修。投入近80萬元,高標準完成了合六葉國道兩側11公里的綠色長廊建設。從新農村建設看,加強新型農民培訓,開展農技培訓10場次,發放教材700多份,培訓農民1500餘人次,切實增強農民致富水平。按照“面上打基礎、點上求突破”的要求,大力推進新農村示範點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成功對石塘中心居民點內28套住宅樓進行公開拍賣,並將所得收入全部用於居民點內水、電、路、綠化、亮化、排水等配套建設。該居民點已成為全市新農村中心村莊建設的一大亮點。區級示範居民點—供銷新村基建升級改造全部到位;迎水、關塘兩村的中心居民點正在緊張實施,興隆、徐渡、趙園等3個村的中心村莊正在籌建之中。從文明創建看,建立文明創建和集鎮管理長效機制,在配備車輛、器材和人員的基礎上,開展例行檢查和督查,嚴格落實包保責任,髒亂差現象基本根治,集鎮對外形象煥然一新。在文明創建對手賽中,爭得了“流動紅旗”。與此同時,健全舉報和查處制度,對違法建設毫不手軟、堅決遏制,2010年拆除違建3650平方米,控制違法建設2260平方米,有效降低了集鎮建設難度和成本。
新安鎮為革命老區,是著名的“河西風暴”的策源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造就了許多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其中有在新安一帶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組織領導“河西農民暴動”的紅軍游擊師師長毛正初;在解放后擔任安徽省省長的黃岩;在1955年受勛中,李國厚被授予少將軍銜;在建黨80周年受勛中,孫建中被授予少將軍銜。